基于“互联网+”的“RFID应用技术”教学分析

2018-09-20 11:29刘娜邹士喜
无线互联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虚拟技术物联网互联网+

刘娜 邹士喜

摘要:RFID应用技术是物联网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的核心器件,因此,“RFID应用技术”是很多专业的必修课。传统RFID教学主要是先讲解概念和理论,然后教学生编程及项目开发。高职学生无法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培养RFID开发能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文章介绍在“RFID应用技术”课程中,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和虚拟技术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都相应做了很大调整,极大地减轻了课程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虚拟技术;物联网;RFID

传统“RFID应用技术”教学还存在诸多弊端,因此以“互联网+”技术和虚拟技术为契机,对职校RFID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多方面分析改革。让学生不仅掌握工程实践技能,还进一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1]。

1 传统“RRD应用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RFID应用技术”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解理论,然后再讲解一些功能性实例,最后再做几周实训。但是学完了课程,学生还是无法独立开发和设计程序,不能了解到企业工作流程。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需要[2],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教学内容

原有教学内容编排上主要是RFID理论、低頻125 kHzRFID技术,高频13.56 M RFID技术、超高频900 M RFID UHF技术等。缺少互联网技术支持,大部分教材内容偏难、枯燥,有很多抽象的原理讲述,学生容易昏昏欲睡,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虚拟技术的应用,原有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还有很多院校还在使用实验设备讲授课程内容。实验设备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对程序可移植性、通用性的要求。

1.2 教学模式

本课程实践性非常强,传统的授课模式一般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理论知识,虽然看起来比较形象,但是缺少实例操作的感性认识,学生无法理解理论,更无法用理论指导实践编程活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根本不能达到培养学生RFID实践能力,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3]。

1.3 教学方法

传统RFID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数是教师现场讲解演示,学生课上验证,学生无法融入RFID项目设计中。没有充分开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微信订阅号、QQ群、微信群、互联网论坛等。

1.4 教学资源

限于传统RFID纸质教材和教学资源比较少,且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如百度传课在线资源,慕课在线、百度云存储微等资源。

1.5 教学考核

传统的考核一般是采用平时考核,再加期末试卷考核。考核侧重理论知识,考前学生会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原理知识,最后考试成绩都很好。但是出现很多高分低操作技能现象。

1.6 教师缺乏实战能力

很多教师毕业后就进入教师角色,缺少实际发经验,无法教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无法达到物联网岗位要求职业能力。

1.7 课程中RFID设备及耗材

课程需要RFID设备支撑,上课时RFID卡容易被学生损坏,因此有时需要更新设备,还需要经常购置耗材。增加学校教学成本。

2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改革

很多物联网产品都是采用RFID应用技术实现产品的多功能与智能化,因此相关岗位非常多。经过多次对物联网岗位调研,联合校企,课程组集体讨论,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整合形成RFID类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由简到繁,学生从模仿到创新,逐步升级,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的矛盾,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2.1 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在虚拟平台和企业实际系统进行开发,虚拟平台由RFID实物仿真加上C#语言编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项目。其中小区门禁是125k低频卡的应用实例,实物虚拟仿真如图1所示。智慧农业是各种无线传感器的综合应用,实物虚拟仿真如图2所示。

实例均用虚拟仿真电路为载体设计开发。部分实例如人员考勤系统,用实训室内的企业产品进行教学。

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教师经过筛选后,从百度传课系统和慕课系统中列出适合的课程资源目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学习使用。

2.2 教学模式

采用教学做合一模式,使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学生课前准备,组建开发团队,制定任务实施方案。教师通过微信阅读号或QQ群或微信群平台进行课前答疑。课堂上教师演示任务结果,充分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讨方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程序开发设计,调试分解的任务,体会开发乐趣。课后通过互联网平台,给学生提出拓展任务。通过互联网引伸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融入就业教育、竞争意识,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2.3 教学方法及教学考核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通过互联网上的视频演示生产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任务完成法,通过演示项目的最终结果,提出设计任务。启发引导法,提示关键点,让学生设计开发程序。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互相之间讨论和小组研究,最终完成任务。基于“互联网+”的微课解决问题法,教师把任务的关键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传到百度云或微云,让学生在课前学习,课堂上小组讨论解决难点。基于互联网的作品点评法,课后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上传到网络,课后教师将通过网络点评和考核。

考核主要分平时10分,试卷60分,大作业考核30分。其中大作业考核采用网络跟踪方式进行,大作业题从仿真平台的题库中抽取。并要求学生做成PPT,最终按小组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讲解答辩。

2.4 教师能力提升

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在假期参加企业实践或企业培训,因此老师上课得心应手,将企业文化、技术和理念带到课堂之上。

3 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课程改革效果显著。在课程中融入“互联网+”技术,以企业项目为载体,使用教学做合一化模式完成教学。将教与学,做与练,理与实,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理论,在练中掌握技能。“RFID应用技术”课程融入“互联网+”技术,让难点化解,重点易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12-15.

[2]李宏亮,赵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5):80-83.

[3]刘茂旭,何怡刚,邓芳明,等.融合RFID的无线湿度传感器节点设计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8):1171-1178.

猜你喜欢
虚拟技术物联网互联网+
云数据存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研究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