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酒师用工匠精神酿酒中珍品

2018-09-21 03:11肖科
环球人物 2018年17期
关键词:酱香酿造酿酒

肖科

黔北明珠遵义,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着酱香美酒的芬芳。从成义烧坊走出来的酿酒人,带着千年茅台酒文化的传承,怀揣着让更多人喝上高品质酱香酒的信念,坚守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代代传承,不断创新。珍酒也因其所体现的工匠精神而受到青睐。

传承工匠精神,是传承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先讲个小故事。1975年,由国家科委领衔、贵州省科委具体组织实施,探索在茅台镇之外酿造茅台酒的可能性,最终选址在遵义北郊董公寺镇的石子铺,命名为“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基地”——这就是今天珍酒厂的发端。

酱香酒酿妥后,要经过至少5年的自然储存才能老熟。时间是酿造茅台酒最重要的成本之一,为解决这个难题,来自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四川大学、贵州农学院等单位的科学家们行动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对酒用紫外线照射,用中子束轰击,放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尝试了各种方法后得出结论——这些都没用。要使酱酒老熟,还得老老实实储存5年。

科学家走了,这个故事留了下来,让人回味着珍酒人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一位财经作家曾说,工匠精神是对中国两千多年工匠道统的迭代式传承与更新,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自然的尊重乃至敬畏。

珍酒的第一代酒师、93岁的张支云老人说过一则轶事。除非特意调高或者调低酒度,今天的酱香酒一般都是53度。为什么不取个整数呢?原来,在张支云的时代,没有酒度表,没有温度计,没有实验室,一切全凭“脚踢手摸嘴巴尝”。当年老酒师们并不知道自己酿造的酱香酒是多少度。有了酒度表后,往酒缸里面一抛一看,“嘿,53度!”——大自然为美酒设定了標准。

张支云的弟子、珍酒的第二代酒师、珍酒厂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王忠汉曾经和我们一起坐在第一车间,也就是1975年老酒师们试制茅台的车间。他的身边堆积发酵的糟醅正在静静躺着“做功夫”。我们问他:“你听得见吗?”王忠汉连连摇头:“我听不见我听不见,他们那些‘高手才听得见!”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我能感觉得到。”——他倾听的是大自然用神奇之手为酒创造生命的音符。

王忠汉的弟子、珍酒的第三代酒师、珍酒厂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雷安亮说,酱香酒是人与自然“合作”的产物,其酿造本身有很多不可控的环节,然而对于时令、温度、粮食、水文等生产酱香酒的要素,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是可以被认知的,酿酒人要充分与环境互动,与自然互动。酱香酒是天成的,然而人的智慧能够与自然合作,在双方的配合之下,滴滴珍酒,生动产生。

一位酿酒人说,对于大部分行业而言,只有产品而没有作品,标准化的生产也不允许个性化的作品产生,流水线不允许“创造性”,每一个环节的细微误差都可能会导致全线停摆。但标准化的前提是我们能够掌握产品生产的全部技术密码,并将之分解为标准动作、翻译成机器语言。直到今天,酱香酒酿造的技术秘密还不能被现代科学所全部破解。它仍是大自然的秘密。正因为如此,酱香酒的酿造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每个人对酱香酒的理解都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酿造环境甚至不同的心情之下,得到的产品都是不一样的。每一瓶酱香酒都是一件“作品”,水平高的,就成了“艺术品”。

从张支云到王忠汉再到雷安亮,师徒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首先就是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

传承工匠精神,也是传承精益和专注的职人精神

工匠精神以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追求卓越的匠心,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坐得住,能吃苦,做得好。从古时鲁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到今日珍酒的一代代酒师守住艰辛、酿造香醇,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个人风格的酒师身上代代传承,这也是珍酒之所以为珍的缘由。

张支云是老一代的工匠,“天生的酿酒人”。他住在遵义老城区湘江河边,身材高大,性格爽朗,至今每天还要喝上二两酒。虽已高龄,却耳聪目明,说话间不时呵呵大笑。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的身上有一种守得住艰辛、不怕吃苦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前,茅台地区最大的3家烧坊是成义、恒兴、荣和,成义烧坊资格最老、名气最大。张支云老家在仁怀县二合镇,离茅台有几十公里,离遵义有100多公里。8岁时他父母双亡。12岁时,偶然遇到了成义烧坊的掌柜(相当于总经理)薛相臣。张支云的双手皲裂纵横,薛相臣却很有兴趣地反复翻看,还特意让他解开衣裳露出肩膀——肩膀上老茧丛生。薛相臣高兴地说:“这个娃儿我要了,带他去酒厂学酿酒”——代表吃苦耐劳的老茧,打开了他走进酿酒行业的大门。

和师傅相比,王忠汉的文化程度高得多。他是科班出身,小学时跳过级,一直成绩优异,1986年高中毕业后考上贵州省第一轻工业学校。在那个时代,考上中专的难度不亚于今天考上“一本”。但让他脱颖而出的也是吃苦精神。

中专毕业后,王忠汉被分配到珍酒厂。作为科班毕业的知识分子,通常会分到车间实习后安排在行政或者管理部门,王忠汉却在实习结束后到车间当了操作工。他的工作用4个字总结,叫“翻掀打造”。“造”是川贵土话,意思是把不同的小颗粒混合在一起。体重才100来斤的王忠汉,每天用铁锨把高粱、小麦(曲药)、糠壳混合在一起,几个月下来,满手打起大血泡,大腿上都磨出了老茧壳——蒸煮过的高粱小麦是很沉的,铁锨本身也有5斤左右,一般人单靠手臂力量根本玩不转,何况瘦弱的王忠汉,必须要借大腿的力量。

王忠汉说自己“内向老实”。他不声不响地在车间干了1年多。有一天,时任珍酒厂总酒师的张支云下车间指导工作,认定“这个娃儿老实肯干”,把他带在身边。多年过去,我们再问张支云选择王忠汉的原因,他还是淡淡的四个字“老实肯干。”

第三代酒师雷安亮是苗族,身材高大,气度儒雅。比起师傅王忠汉,他的文化水平又上了个台阶。他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是食品生物技术研究生,主修酿酒生物技术。雷安亮的导师是研究酿酒的前辈,求学期间,他已参与了和酿酒相关的国家级科研课题。但他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还是传承了工匠精神中的“吃苦”。

2009年,雷安亮加盟金东集团,被安排在集团旗下的湖南邵阳湘窖酒业做技术工作。这是个年产量6000多吨、年产值18亿元的大企业。但那时,他在车间一天活干下来,满身都是窖泥味道。下班后挤上公交车,发现自己身边总是慢慢就没人了,很是宽敞。“惊喜”过后他才想清楚,人们是嫌他身上的窖泥味道而故意避开他。对一个帅小伙子来说,这打击确实有点沉重。

雷安亮又发现,全国大部分著名酒企都在高山深谷、偏远乡镇。酿酒需要环境,在通衢大道是没法酿出好酒的,想過体面光鲜的生活,就不能加入酿酒行业。原来,所有的酿酒人都很辛苦。

雷安亮想清楚了,他愿意吃苦,以传承酒文化的辉煌。他沉下了心,两年后出任湘窖酒业技术主管。那时,和他同期进厂的二十来名高材生,只剩下他一人。2014年,雷安亮调到珍酒厂担任技术中心的常务副主任。2015年,他升任珍酒副总经理。

从张支云皲裂的双手,到王忠汉长了老茧的双腿,再到雷安亮满身的窖泥味,珍酒传承的不畏艰辛的工匠精神,就像酱香酒一样纯正、厚朴。

传承工匠精神,更是传承出精品、出人才的追求

践行工匠精神,就是以精品为重,以人才为重。生产优质的产品,靠的是技艺超群、敬业奉献的高技能人才。而这种敬业精神,在一代代的珍酒酒师身上也不断传承。

张支云18岁进烧坊,拜成义烧坊老酒师郑应才为师。80多岁的郑应才没有儿子,张支云还拜他为“保爷(干爹)”。郑老爷子很严。张支云说,从入门到学成,自己至少挨过师父3记耳光,脑门上挨的爆栗和屁股上挨的烟杆更是数不清。郑应才做了根篾片挂在手边,专门用来打张支云屁股,“不打你你记不住”。但就是这样的严格,让张支云掌握了核心的酿酒技术。他举过一个例子:第一轮的酒有生涩味,要少出一点;第二轮酒有酸味;第三轮酒要酸酸甜甜的,像“栽秧泡儿(覆盆子)”味,这个就是好酒了,称“大回酒”。但没有第一轮、第二轮酒,也调不出好酒来。

敬业,就能迅速成才。1948年,张支云出任成义烧坊副酒师(相当于副总工程师)。当时郑应才已不管具体的事,张支云是事实上的负责人。上世纪50年代初,成义、恒兴、荣和三个烧坊组成了茅台酒厂,张支云加入茅台酒厂,并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等职。“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开始后,点名要张支云去当酒师。1978年,张支云出任珍酒厂副厂长、总酒师,负责全厂制曲、酿酒、包装等工作。他有句口头禅“搞球些啥子!”(贵州土话,意指“你们干的这叫什么事!”)就在接连的“搞球些啥子”声中,好酒酿成了。

1981年,国务院领导来视察“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张支云以一杯茅台、一杯试制酒请他品鉴。领导品后开玩笑说:“你是酒师,我是百姓,你这是考我呢!我品不出。”1985年,酒业泰斗周恒刚领衔的鉴定委员会给珍酒打出了93.2的高分,认为珍酒“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

王忠汉同样传承了这种刻苦精神。跟随张支云学习几年,他把酿酒的技术环节基本上都摸清了。1992年,他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当时年仅23岁,是7个车间主任中最年轻的。此后,他从生产部部长到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没离开过生产业务。

王忠汉说,珍酒的酿造可概括为“12789”。“1”是生产一个周期需1年,“2”是每个周期2次投粮,“7”是7次取酒,“8”是8次发酵,“9”是9次蒸煮。所谓2次投粮,是指第一次投粮(行话叫“下沙”)时投一半的粮食。将粮食蒸好后拌上酒曲,摊晾完成下到窖坑里发酵一个月,然后取出再加另一半粮食,经同样程序后发酵一个月,取出再蒸煮,就开始有酒了。从第二次加粮后,整个酿酒季中不再加一粒新粮食,但蒸煮、摊晾、堆积发酵、窖池发酵过程要重复9次,需耗时一年。

第二次加入粮食再蒸煮发酵后叫糟醅。在生产过程中,润粮水分的控制非常重要,必须控制在50%到51%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酒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这1个百分点的误差如何判断?王忠汉说“用眼睛看、用手捏、用嘴巴尝”。他抓起一把糟醅在手眼口之间来回倒腾、品味,那真是高手风范、工匠功夫,拿捏在分寸之间。

而7次取酒中每一次得到的酒,酒体是不一样的。在同一次取出的酒,酒体和品级也是不一样的。在酒体上分为“酱香、窖底、醇甜”,等级上分为一等和二等。实际上每一轮次酿完,得到的是6种酒体,然后装入陶坛储存。品酒师会对陶坛中储存的不同轮次、不同酒体不同年份的酒进行反复品评勾调,直到达到品酒师的口感要求为止,储存5年以上的酒才有参加成品酒的资格,按照不同的产品要求再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不同酒体的酒相互勾调,才是成品珍酒。

雷安亮到珍酒厂工作之前,已经在湘窖掌握了浓香酒的酿造技术。当时,集团人力资源部领导找他谈话说:“你有没有勇气挑战酱香酒?酱香酒比浓香酒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如果你把酱香酒整明白了,你的酿酒技术体系将浑然一体,更加完整。”雷安亮接受了挑战。半年以后,雷安亮开始跟随王忠汉具体学习酱香酒的酿造技术,进步很快。正如那位领导所说,1+1的结合,让他的酿酒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传承,也离不开创新。王忠汉说,目前,利用现代科技已可对酱香型白酒的生产进行事后检验,发现问题可以在下一季生产中改进。“这比张老师那个时代全凭个人经验和悟性进步多了”。

雷安亮则在酿酒技术的创新发展上取得新的成就。遵义跟茅台镇的气候不同,海拔也不一样,雷安亮团队根据遵义的实际气候环境条件,总结了珍酒40多年的生产数据,完成了珍酒酿造工艺定型,近年来产量、质量都稳中有升。珍酒酿制技艺也成功入选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追求对珍酒品质的极致体验,雷安亮还带着他的团队开展了酒体储存对口感变化的研究。他说:“在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宁愿增加储存成本,也要创新采用‘瓶储工艺,这样产品会更加柔和、老熟、怡人。我们还投入资金对白酒风味物质的来源进行研究,并申报了省级科技项目《产白酒醇甜风味物质微生物筛选及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珍十五酱香柔雅、甘甜爽口的口感风格。”

珍酒被称为“酒中珍品”,工匠精神则是国之瑰宝。珍酒人说,作为国酒一脉,他们会把工匠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酱香酿造酿酒
那些中国年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酿酒葡萄获丰收
青稞酿酒
酱上皇酒:以品质、科技、知识产权护驾食品安全
黄昏十月末
论茅台镇酱香酒发展前景及投资分析报告
酱香永存
品味时光“酿造”的味道
酿酒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