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王朝 模糊的背影

2018-09-21 06:03唐博
看历史 2018年8期
关键词:幕僚师爷

唐博

从先秦的士,到晚清的师爷,无论他们深度或浅度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务,史书里都很难留下他们的名字,口八在正史和野史之问,留下了一段段特殊的传奇。循着远去的王朝,我们看到了他们模糊的背影,也看到了他们最后留给我们的称谓:幕僚。

从先秦的“士”,到晚清的“师爷”,他们的称谓虽然一直在发生微小的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时代和政局赋予他们的职命。从朝廷到县衙,他们的身影几乎贯穿了整个官僚体系,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存在,决定着一个朝代、一个君主的存亡盛衰,也决定着一方民众甚至亿万百姓的温饱饥寒与生死祸福。

他们最初可能是一方遗贤,因为没有仕进之途而委身入幕,卻意外发达;他们在中央官制和地方官节制之间侧身腾挪,完成了或精彩绝伦或黯淡无奇的表演;无论他们深度或轻度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务,史书里都很难留下他们的名字,于是,最后,只在正史和野史之间,留下了一段段特殊的传奇。

循着远去的王朝,我们看到了他们模糊的背影,也看到了他们最后留给我们的称谓:幕僚。

幕僚的演变

将“幕僚”二字分训,我们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幕”,一义帷幕,古代战争中将帅的办公之所,因是临时性而非固定的官所,所以更像是军队首长的临时作战帐篷。在这个帷幕里管理大小军政事务的人,称为“幕人”。《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幕人掌帷、幕、幄、帘、绶之事。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这应该就是“幕僚”的雏形,他们最初是服务于军队将帅或者将领的,参与朝觐、朝会、军旅、田役和祭祀等事务,地位非常特殊。

《说文解字》指“僚”通“劳”,故“僚者,劳也”。又:劳,剧也,从力荧省,焱火烧,用力者劳。可见“僚”是苦命人、干活人。所以将“幕僚”合并来看,他们虽然地位特殊,参与军政事务,但到底是苦命的干活人,而不是指挥者和享乐者。

这样的定位当然决定了他们的地位。作为幕主个人的政治工具,他们的私有属性虽然因应于专治的统治而看起来高度和谐统一,但由于幕僚服从于幕主意志而使幕僚的行为可以不受制度甚至法律制约而造成公害。由此不难看出,养士之风的盛行,可看成幕僚在先秦的最初形成。而士这个庞大的群体,只是服务于战国群雄的,有浓厚的私有和专制色彩。到了秦汉时期,这种养士之风演变而成为“辟署制”,即地方长官有权配置自己的僚属。这种由朝廷给地方大员特殊用人权力制度,可以看成幕府制最初的雏形。

如果说战国和先秦、两汉是幕僚的形成期,那么,三国就一定是幕僚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历史时期内,幕僚被尊为谋士——在“士”的前面有了谋划这个具体的动作。曹魏政权的荀彧、郭嘉,孙吴政权的周瑜、鲁肃,刘蜀政权的诸葛亮、庞统,都是此间最为杰出的谋士。

魏晋南北朝的幕僚多为文学侍从。注意“侍从”这个词,它虽然出现得比较早,在汉朝就有了侍从官,但继承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蒋介石在1926年当上北伐军总司令以后,身边就有了侍从副官,并设置了侍从室,如“国民政府军事委会委员长侍从室”和“国民政府主席侍从室”,下面还有侍一处、侍二处、侍三处等机构,足见蒋介石对皇权的崇尚和迷信。

也是在这个时期,对应于幕主,幕僚被称为“幕宾”,也称“入幕之宾”,在官方的记录里,军师、参军、长史、司马都是幕僚。能够进入幕主的内帷,足见幕僚的心腹地位。

文人入幕在唐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士子以入幕作为入仕的途径,看起来,推官、巡官、司马这些官职虽然是虚衔,但因为可以作为转为正式官员的凭据而受到文人们的看重。白居易说:“幕府之选,下台阁一等,异日入为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焉。”可为文人入幕的真实写照。我们熟知的王维、李白、岑参、杜甫、李商隐,都有入幕的经历。

铜雕清代师爷

有鉴于晚唐五代藩镇开府造成中央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宋太祖赵匡胤改革前代幕僚制度,将幕僚的聘用方式由唐朝的自辟制改为中央任命制,并限定了员额,削弱其地位,明确其职能。举凡记室、参谋等幕僚职位,皆由中央委派,不再由地方官私聘,因此,宋朝的幕僚,进入到了正官系统。

“师爷”是明清时期幕僚的专称。“爷”字的使用,虽然不完全是对其地位的肯定,但却一定是幕僚在这两个朝代受到官方和民间尊重的最好证明。同时,这个时期兴起了幕学,即从事幕僚的人,要通过专业的幕学,学习当师爷的职业技能。幕学当然不外三个大的系统,一是师爷之法,二是师爷之道,三是师爷之学养。按照需要,师爷在这两朝也细分为刑名、钱谷、书启、账房和挂号等类型。“绍兴师爷”在晚明形成,在有清一代形成口碑,并最终成为幕僚在清代的代名词。

民初军阀幕僚虽是幕僚演进史中的余绪,但为军人服务,倒算是对幕职的回归。对应幕僚诞生的初义,一头一尾,历史回环,幕僚的起、兴与消失,正是远去王朝的另一种证明。

幕僚的俸禄

从军队将帅到地方官员,幕僚效命范围的扩大,主要还是治理之需。在有限的行政官员编制下,要有效治理国家和地方,不占官方编制的僚属的形成和壮大是历史的自然选择。尽管这部分僚属的俸禄——我们姑且将他们的报酬统一到一个官僚体系中去,看起来是由地方大员们自己支付的,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部分僚属的俸禄还是要纳税人来承担。帝国的财政管理者——有时候其实就是皇帝本身,也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的形成,那就是干事的人多了,而领国家财政开支的人并没有增加。

皇帝和中央财政大臣有时候也会装傻,他们岂能不明白这些地方大员们的秉性。谁愿意自己掏腰包供养幕僚呢?如果他们自己不贪污,以自己的收入来支付这部分必要的幕僚的开支,他自己就会过得很困难,当然,跟着他的幕僚也会过得很困难。这样的结果是,他进入了越困难越聘请不到好幕僚、越聘请不到好幕僚就越困难、越无法上升的恶性循环。于是,他只有贪污,以使自己聘请到好的幕僚,然后助力自己往上升,再聘请更厉害的幕僚。

幕僚也明白,他在面对不同层级的官员们,该开出怎样的俸禄条件。要价越低,意味着能力越一般,因此也越不容易被大员声闻和聘请,这当然也是一个恶性循环;要价越高,意味着能力非同寻常,他接受高阶聘请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也有吹嘘过头、要价过高而实际能力不怎么样的幕僚,结果自然是摔得很惨,最后乏人问津。

幕僚的收入各代相差不大,总体来说,因为清贵,所以足够体面。即便幕主不给他们明确的收入,但也有足够的能力把他们养起来。通常,养一个幕僚也意味着要养幕僚的一个家庭,至少,幕僚的配偶及其子女的生活和教育开支,要计算在幕僚的收入中去,起码保证他们有着和普通人不一样的社会地位。如此算起来,养一个10人以上的幕僚团队,对一个地方大员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古代幕府

魏征雕像

那么,一個幕僚究竟有多少收入呢?按清代的惯例,一个师爷的年薪至少1000两银子,少了就算破了规矩,多的话可以因人而已,幕主可以和师爷谈。按清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150元~220元左右估算,一个普通师爷的年薪大约是15万到22万元人民币之间,属于高薪阶层。如绍兴师爷的祖师邬思道,他给河南巡抚田文镜做幕僚,要求的酬劳是年薪白银8000两,且每日结算。这样折算下来,每月大约600多两白银,月收入在9万元到15万元之间,远远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师爷收入。

幕僚的功过

因为不在政治舞台的中心,我们今天很难评说幕僚的历史功过。他们的平生事迹、参与处理的政务以及最后形成的效果,都难以形成最直接和最清晰的证据指向。他们被正史隐去了姓名,也同时隐去了功绩。只有少数人,得以在语焉不详的记录里和民间传说里,留下了他们身为幕僚的传奇。

他们的权谋以及混迹帝王、中央和地方政权之间的生存法则,成为中国人传统生存智慧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当中有为国为民的好人,也有弄权误国、谋财害命的大奸大恶。他们得专制之便,也成为专制之害。他们有的一步登天、名垂青史,有的恃宠弄权卖身投靠而遗臭万年;他们有的善于眼观六路大玩政治投机,但结局有悲有喜;他们有的深谙韬光养晦,看准时机出山而一战成名,有的深知方圆之道,周旋政治漩涡而能全身而退;他们有的善择明主,有的不幸投暗,身败名裂。他们在幕后推进了历史进程,也改变了历史进程;他们的智慧和谋略为国家和民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愚蠢做法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如果要开列一个幕僚的名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一定要有好幕僚与坏幕僚的两极划分。尹伊、姜尚、孙武、张良、诸葛亮、王猛、魏征,他们是辅佐帝王的好幕僚,当然,我们还要将眼光向下,关注那些参与地方政务决策的好幕僚,他们的智慧和贡献,并不亚于这些在帝王身边出谋划策的人。历史本应给他们应得的位置和评价。

今天,我们决定将这些幕僚从远去的王朝和尘封的历史中请出来,第一次让他们转过身,面向崭新的时代,面向读者,摘下他们神秘的面纱,开始他们娓娓的讲述。

猜你喜欢
幕僚师爷
明清衙门的师爷
从古代幕僚“朋友圈”看文秘人才综合能力培养
铜琶铁板①
清代幕僚的“两张面孔”:职业性师爷和官僚式幕僚
试析晚清幕府制度的特点
古代“私人顾问”—师爷
猜谜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