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年代问题的再研究

2018-09-22 06:00辛龙
考古与文物 2018年4期
关键词:师专文林关中地区

辛龙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年代问题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随着城市基本建设的兴起,关中地区一大批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这些发现为研究者提供了新资料,关中十六国墓葬年代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出土的考古资料,对关中地区十六国墓年代问题进行再讨论,并提出几点问题以供思考。由于物质资料的变化滞后于政权的更迭,关中地区个别北魏初年墓葬延续了十六国晚期墓葬的特点,这里一并讨论。

一、关中地区十六国墓的发现

1953年,西北工程地区文物工作队在西安市南郊草厂坡清理了一座长斜坡墓道前后室土洞墓,出土陶俑及模型明器158件[1]。1992年,咸阳市渭城区文管会清理1座十六国墓葬[2]。1995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咸阳师专图书楼地基内发掘10座西晋十六国墓葬[3]。199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北郊顶益面粉厂清理十六国北朝时期墓葬4座[4]。1997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雁塔区长延堡街办瓦胡同村东,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清理1座后赵墓葬[5]。1998年,长安博物馆在韦曲北塬7171厂发掘了3座北朝墓葬,其中一座为北魏“太安五年”(459年)墓[6]。1999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咸阳市北郊文林小区发掘9座前秦时期墓葬[7]。同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咸阳铁一局三处清理3座十六国时期墓葬[8]。2001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咸阳秦都区平陵乡互助村东南发掘1座十六国墓葬[9]。2011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纺织工业新园发掘1座十六国墓葬[10]。

二、通过纪年墓比较断代

目前关中地区已发现少数出土铭文砖,且砖上刻有年代的十六国纪年墓葬,时代是非常确定的,可以作为断代标尺。通过与纪年墓典型器物的比较研究,可以确定其他墓葬的大致年代。

1.后赵墓

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后赵墓,长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前室、后室、侧室组成,方向175°。简报作者根据随葬品中有5枚后赵铸行的丰货钱,确定了该墓的时代上限,随葬器物与西安东郊田王出土的西晋元康四年墓比较接近,判断该墓时代为后赵。

咸阳师专M5,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和三个侧室组成,方向80°。《西安草厂坡1号墓的结构、仪卫俑组合及年代》一文对该墓的年代有详细考证。出土了2枚丰货钱,确定了时代上限,又通过对单马镫被双马镫取代时间的研究,确定了该墓葬年代的下限不晚于4世纪中叶。而后赵在关中地区的统治时间恰好是公元329~351年。因此咸阳师专M5也应该是后赵时期墓葬。

这两座墓同属后赵时期,但从随葬器物看,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后赵墓是以生活用具、家禽家畜俑为主,绿釉陶鸭、绿釉陶鸡明显可见东汉、西晋以来的风格。咸阳师专M5除出土生活用具、家禽家畜俑外,男女侍俑、跽坐俑、鞍马成为随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禽家畜俑也与汉晋以来有了较大区别,例如,陶鸡、陶鸭组合被陶公鸡、母鸡取代,蹲坐状狗被站立状狗取代。可见两座后赵墓葬年代差异较大,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后赵墓因与西晋墓葬接近,可以看作是后赵前期墓葬;咸阳师专M5随葬品中男女侍俑、跽坐俑、鞍马地位重要,开始反映卤簿制度,可以看作是后赵后期墓葬。

2.前秦墓

咸阳市北郊文林小区发掘了9座前秦时期墓葬,东西向排列,整齐有序。9座墓葬方向较为一致,在162°~175°之间。其排列在中间的M49出土一块“建元十四年二月十二日”铭文砖,建元是前秦苻坚的年号,建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378年。从墓葬方向、形制、排列及出土器物来看,其他8座墓葬与M49较为一致,由于M49排列在正中,各墓葬年代与M49前后不会相差太远。

咸阳铁一局三处M3出土男女侍俑、陶马与文林小区前秦墓墓葬形制,随葬品有诸多相似,简报作者断定M3为前秦时期。M3出土男女侍俑与咸阳师专M5所出相同,M3出土陶马为双马蹬,晚于咸阳师专M5单马镫陶马,证明M3年代接近而略晚于后赵后期墓葬咸阳师专M5。因此笔者认为简报作者对咸阳铁一局三处M3年代为前秦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3.后秦与北魏初年墓

目前关于后秦至北魏初年的纪年墓资料,均未正式发表。但见诸于杂志的有两座,一座是199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未央区董家村发掘的后秦墓,仅《考古与文物》1998年5期的封面与封底刊登了该墓出土釉陶镇墓兽与具装陶马。另一座是1998年10月长安博物馆在韦曲北塬7171厂发掘的“太安五年”(459年)纪年墓,出土有镇墓兽、镇墓武士俑、女立俑、甲马、牛车等。除陶俑外,还出土有一批褐釉陶器。

三、几座墓葬年代的再讨论

1.草厂坡一号墓、洪庆原M1年代再讨论

1953年发掘的草厂坡一号墓形制完整、出土器物丰富,成为研究十六国时期墓葬必不可少的资料。由于关中地区长时间没有新的这一时期的考古资料公布,学术界对关中十六国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草厂坡墓年代的推断上。执笔者将该墓出土的各种陶俑与朝鲜黄海北道安岳冬寿墓壁画中的战马、武士、妇女形象进行对比,推测属于北朝早期[11]。197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将该墓作为四世纪初至五世纪末,即十六国至北魏迁洛之前的典型墓例,并倾向于认为其时代为十六国时期[12]。张小舟根据出土器物组合、陶俑制作工艺与西晋、北朝时期比较,结合十六国时期各政权在长安地区的统治时间长短,认为草厂坡墓有可能属于十六国前、后秦时期[13]。苏哲根据草场坡一号墓出土仪卫俑排列组合讨论了卤薄制度的产生,还通过对咸阳师专M5出土单马镫陶马的研究,得出咸阳师专M5为后赵、前秦墓,进而得出草场坡一号墓年代也可能为后赵、前秦时期[14]。

表一 草厂坡一号墓与洪庆原M1墓葬形制对比

表二 草厂坡一号墓与洪庆原M1部分随葬品对比

然而,苏哲对草厂坡一号墓年代的确定,是基于草厂坡一号墓与咸阳师专M5陶俑造型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对咸阳师专M5出土单马镫陶鞍马年代的讨论得出的。现在看来,两座墓葬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陶俑形制都是有区别的,草厂坡1号墓陶鞍马是否单马镫作者也不清楚。

洪庆原M1的发现可以对草厂坡一号墓的年代做进一步地研究。草厂坡一号墓与洪庆原M1墓葬形制、规模十分接近(表一),均为长斜坡墓道前后室土洞墓,墓道在墓室南,前后室皆为方形,前室与后室间均有一甬道。而两座墓葬出土随葬品种类也较为一致(表二),均以陶俑为主,陶俑造型、服饰完全相同,大小也几无差别,甚至可能为同一模具制作,可见这两座墓的绝对年代非常接近。两座墓随葬品数量上的差别,或为洪庆原M1遭到破坏所致。因此,两座墓葬的年代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1)与咸阳师专M5的比较

前文提到咸阳师专M5是一座后赵后期墓葬,出土男侍俑头戴合欢帽,上身内穿圆领衣,外着交领右衽褥衣,双手筒袖于前腹,腰系带,下着绔。女侍俑头戴十字形假髻,脑后插一梳篦,上穿交领右衽短襦,双手筒袖于前腹,腰系带,下着间裙。由于该墓出土男、女侍俑造型与草厂坡一号墓较为相似(图一),学者常用该墓的年代作为确定草厂坡一号墓年代的依据。

图一

图二

但咸阳师专M5与草厂坡一号墓、洪庆原M1在陶俑造型上还是有差别的。咸师M5鞍马直鞍两侧有圆角方形障泥,只右侧障泥上绘马镫,马镫为直角三角形,下无踏板。而洪墓鞍马两侧为方形障泥,两侧障泥皆绘有马镫,镫体上部呈圆弧形(图二)。

双马蹬出现晚于单马镫[15],可见草、洪两墓晚于咸阳师专M5。

(2)与文林小区前秦墓的比较

咸阳市北郊文林小区前秦墓出土一块“建元十四年”的纪年砖,因此与文林小区前秦墓的比较,对讨论草、洪二墓的年代问题有重要意义。

草厂坡墓出土十字椭圆形髻女俑与文林小区出土头戴蝶状假髻,脑后插一梳篦的女侍俑,形制相似。洪庆原M1出土身穿阔袖长裙,腰系带,肩披红底白彩蔓草纹绣领的女侍俑与文林小区上身穿交领右衽窄袖衫,下着间裙的女侍俑裙上均装饰白色圆点纹(图三)。洪庆原M1出土陶狗长颈短腹,陶鸡尖尾下垂,与文林小区陶狗、陶鸡造型一致。可见草、洪二墓与咸阳市北郊文林小区发掘的9座前秦时期墓葬绝对年代相距不会太远。

草、洪二墓均出土伎乐俑,关于音乐伎,自永嘉乱后,乐伎一部分没于两赵政权,为前燕所获,370年,前秦灭前燕,前燕所获声乐又入关右。另一部分归前凉张氏所有。376年,前秦灭前凉,前凉雅乐伶工亦至长安[16]。草、洪二墓出土的伎乐俑,推测是音乐伎为前秦所获,为统治者服务,在丧葬中的反映。可见草厂坡一号墓与洪庆原M1应是前秦时期的墓葬。两墓均为前后室墓,其形制规模是其他十六国时期墓葬不能相比的。而出土器物数量之大、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细更是远超其他墓葬,应为前秦时期高等级墓葬。

2.平陵M1、西安航天硅材料M9年代的讨论

平陵M1与西安航天硅材料M9墓葬形制相近,均为长斜坡墓道带天井单室土洞墓,由南向北依次为墓道、过洞、天井、封门、墓室。墓室平面近方形,穹窿顶。西安航天硅材料M9墓道开口向下1.7米处东、西、北壁均有两层台阶。平陵M1上部6.7米被破坏,墓道有无两层台阶已不可知。两座墓出土的随葬品种类、造型也基本一致。可见这两座墓的绝对年代非常接近。因此平陵M1与西安航天硅材料M9的年代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讨论(表三、四)。

(1)与西安市未央区董家村后秦墓比较

图三

表三 平陵M1与西安航天硅材料M9墓葬形制对比

表四 平陵M1与西安航天硅材料M9出土部分随葬品对比

董家村后秦墓见于公布的材料中有一张陶铠马照片,马腿粗短,不见踏板,与上述草厂坡、洪庆原两墓出土的彩绘陶铠马造型相似,可见继承了前秦陶马低矮,无踏板的特征。7171厂“太安五年”(459年)北魏墓釉陶铠马四肢细长,立于踏板之上,可见马腿细长、有踏板的陶马晚于马腿低矮、无踏板的陶马。而平陵M1出土的釉陶铠马、彩绘陶铠马均马腿细长,四蹄圆凸,立于踏板之上。不仅陶铠马,平陵M1与航天硅材料M9出土的陶鞍马也均马腿细长,下接踏板(图四)。可见平陵M1与航天硅材料M9晚于董家村后秦墓。

(2)与7171厂“太安五年”北魏墓的比较

平陵M1出土的釉陶铠马与7171厂“太安五年”北魏墓釉陶铠马造型相似[17],四肢细长,立于踏板之上,推测年代应相距不远(图四)。平陵M1与航天硅材料M9均未出土镇墓类陶俑,而7171厂“太安五年”北魏墓则出土了成组的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关于镇墓类陶俑组合,洛阳地区西晋墓中就已经出现了,而关中地区十六国墓中一般较少出现,到北魏墓中才成定制随葬。

图四

图五

因此平陵M1与西安航天硅材料M9墓葬年代晚于董家村后秦墓,而早于“太安五年”北魏墓。应是后秦、大夏或北魏初年(鲜卑因素影响到关中墓葬之前)的墓葬。

3.航天神光外包M7与西安顶益面粉厂M217年代的讨论

航天神光外包M7与西安顶益面粉厂M217均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穹窿顶土洞墓,自南向北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航天神光外包M7墓道东、西壁和北端向下1.5米处向内收一层台阶。顶益面粉厂M217墓道未发掘,两座墓的结构基本相同,惟墓室的形状略有不同,航天神光外包M7墓室平面近方形,西安顶益面粉厂M217墓室东壁稍向西北方倾斜,东北角有一拐角内收。

图六

图七

(1)航天神光外包M7的年代

航天神光外包M7与7171厂“太安五年”北魏墓均出土镇墓类陶俑——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陶马和陶牛均立于踏板之上。造型也较为相似,可见两座墓葬的年代相距较近,均为北魏初年的墓葬。由于资料公布有限,7171厂“太安五年”墓出土的器物,仅可见一件镇墓兽、一件镇墓武士俑、一辆牛车、一匹甲马和一件女俑,均是中原、关中地区两晋时期曾发现的随葬品。而航天神光外包M7中男立俑、骑马俑头戴鲜卑式风帽,可见北魏占领关中以后,鲜卑文化因素已影响到了墓葬中(图五)。7171厂“太安五年”墓出土镇墓武士俑左手执盾,右手屈臂上举,上身穿交领短襦衣,外穿鱼鳞甲,从铠甲形制看,似是筩袖铠之类。而航天神光外包M7出土镇墓武士俑,身穿明光铠(图六)。明光铠流行始于北朝,晚于两晋时期流行的筩袖铠。因此,笔者推测,航天神光外包M7的年代或晚于太安五年。

图八

图九

(2)西安顶益面粉厂M217的年代

西安顶益面粉厂M217的出土器物明显可分为两组,一组为坐姿奏乐俑,与平陵M1、西安航天硅材料M9坐乐俑尺寸、造型、服饰相同,或为同一模具制作(图七)。另一组为镇墓兽、镇墓武士俑及头戴鲜卑风帽的骑马俑,与航天神光外包M7出土同类器物形制相同。西安顶益面粉厂M217两组出土器物有明显的年代差异,而M217墓室形状看似不规则,实为一规整的方形墓室向东部扩出,推测为二次埋葬(图一一,4)。M217最后一次埋葬年代应和航天神光外包M7年代相近。

四、相关问题讨论

通过对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年代的分析和排序,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十六国墓的墓葬方向,墓葬形制都是有变化的。

1.墓道方向问题

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后赵墓的方向175°,南向,略有偏差。咸阳师专M5后赵墓的方向80°,约为东向,咸阳师专其余9座西晋十六国墓均与M5方向一致。说明关中地区后赵墓至少有南向,有东向,并没有形成制度,规定统一的方向。应与东汉、西晋时期多东向,其他方向并存的情况类似。

前秦时期,咸阳铁一局三处M3墓道方向268°,为西向。草厂坡一号墓为南向,洪庆原M1方向180°,文林小区9座墓葬,均为南向。后秦、大夏时期,西安董家村后秦墓因墓葬详细资料没有发表,方向不详。咸阳平陵M1方向185°、西安硅材料M9方向180°,均为南向。北魏初年,西安顶益面粉厂M217墓道位于墓室南端、航天神光外包M7方向181°,亦均为南向。可见在前秦时期,关中地区墓葬方向逐渐统一为南向,前秦以后,关中地区墓葬方向均为南向,几无例外。

这一情况延续到北朝、隋唐时期,从已发表的关中地区北朝、隋唐时期墓葬资料看,墓葬方向几乎一致向南。可见北朝、隋唐时期墓葬方向统一向南的问题,应追溯到前秦时期进行讨论。或与前秦儒学、周礼复兴有关。

2.侧室的变化问题

见于发表的关中地区十六国墓墓室均为土洞墓。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后赵墓墓室由前室、后室和侧室组成,侧室在前室西侧,葬一具木棺。咸阳师专M5,由前室、后室和三个侧室组成,前室北侧一个侧室,南侧两个侧室,侧室均葬人骨或见棺灰(图八)。咸阳师专其余9座墓,单室墓3座,前后室墓3座,由前室、后室和侧室组成的有3座,侧室、后室多葬人骨。说明关中地区后赵墓延续了东汉、西晋以来的多室墓多人合葬的传统,前室方形,多侧室、后室。前室摆放随葬品,侧室、后室葬棺骨。

图一〇 咸阳文林小区墓葬分布图

图一一

前秦时期,咸阳铁一局三处M3,前后室墓,前室南有一小侧室,前、后室均为方形。草厂坡一号墓,洪庆原M1为前后室墓,无侧室,前、后室均为方形。文林小区9座前秦墓,均是多人合葬墓,除M44、M61两座墓墓室西边带较短的侧室,其余7座均为规则的方形单室墓(图九、一〇)。可见前秦时期,单室墓与前后室墓并存。单室墓形状为规整的方形。前后室墓前、后室均为方形,之间有甬道连接,前室摆放随葬品,后室葬人。单室墓规模小,随葬品少,制作粗略,而前后室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制作精细,应是墓葬等级差异的反映。带侧室的墓葬逐渐变少,且侧室数量变少,尺寸变小。

后秦、大夏至北魏初年,西安董家村后秦墓因墓葬详细资料没有发表,墓室形制不详。咸阳平陵M1、西安硅材料M9、航天神光外包M7墓室均为较规则的方形单室。据上文推测,西安顶益面粉厂M217原为规整的方形单墓室,由于二次葬,墓室向东部扩出(图一一)。这一时期,方形单室墓更为流行,而带侧室的墓葬在关中地区墓葬中数量更少了。

[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村北朝墓的发掘[J].考古,1959(6).

[2]李朝阳.咸阳市郊清理一座北朝墓[J].考古与文物,1998(1).

[3]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师专西晋北朝墓清理报告[J].文博,1998(6).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5(1).

[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J].文博,1997 (6).

[6]长安博物馆.长安瑰宝[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7]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市文林小区前秦朱氏家族墓的发掘[J].考古,2005 (4).

[8]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市头道塬十六国墓葬[J].考古,2005(6).

[9]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平陵十六国墓葬清理简报[J].文物,2004(8).

[10]本刊本期。

[11]同[1]。

[12]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三国—宋元考古[M],1974.

[13]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J].考古学报,1987(1).

[14]苏哲.西安草厂坡一号墓的结构、仪卫俑组合及年代[C]//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5]齐东方.中国早期马镫的有关问题[J].文物,1993(10).

[16]马长寿.氐与羌[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

[17]两墓釉陶甲马细节仍有不同,平陵M1釉陶甲马具装由面帘、鸡颈、身甲、搭后四部分组成,身甲甲片较小。7171厂“太安五年”(459年)北魏墓出土釉陶甲马颈部模印鬃毛,未见鸡颈,身甲甲片较大。

猜你喜欢
师专文林关中地区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拉萨师专?马云教育基金启动 : 捐资一亿,十年赋能3000名西藏一线教职人员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差异教学法在师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师专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浅析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