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现行品种871杂色卵发生诱因初探*

2018-09-22 03:42贺光伟谈文辉伍丽蓉
蚕学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杂色漂白粉桑叶

贺光伟 谈文辉 伍丽蓉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 400716)

家蚕品种871×872是蚕业生产上使用多年的一对实用性蚕品种,其中原种871为中国系统,二化性、卵色藤绿色、卵壳淡黄色、幼虫为限性斑纹、雌蚕普通斑、雄蚕姬蚕、茧为白色椭圆形。近年来在871原种繁育中,出现了与871品种固有卵色不一致的蛾区(卵圈),我们称之为杂色卵,其有藤紫色、藏蓝色、蓝绿色等,其中代表色为藏蓝色,这些杂色卵以整个卵圈出现,严重时原种杂色卵的比率高达10%以上,杂色卵除了卵色与871品种正常卵色有差异外,其在单蛾卵数、良卵率、卵形、产附、排列等方面与正常色卵圈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杂色卵圈较多,在原种挖补时,若弃之则浪费;若留之,将会导致后代品种性状发生变异,影响蚕业生产上使用。871杂色卵的问题不仅让原种繁育工作者头疼,在业界也颇有争议。针对此问题,我们进行调查研究欲探明两个问题:一是杂色卵发生的影响因素,二是杂色卵后代品种性状是否有变异。我们推测主要影响杂色卵发生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等。例如近些年蚕种繁育生产中为防微粒子病全龄使用漂白粉消毒桑叶喂养蚕儿,是否会诱导杂色卵的发生?在饲养中,温度的高低是否也会影响杂色卵的发生?于是我们分别饲养871的杂色卵和正常色卵的原种,给与漂白粉消毒后的桑叶喂养与不用漂白粉消毒的桑叶喂养,并设置高、中、低三种不同的饲养温度,调查后代杂色卵发生的情况,以及杂色卵和正常色卵的幼虫、种茧、蚕卵各阶段的主要性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出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提出871原种杂色卵应对意见,供业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家蚕品种:正常色卵的871原种和杂色卵的871原种(图1)。

(A-D)正常色卵 (E-G)杂色卵

1.2 漂白粉消毒桑叶以及饲育温度对杂色卵的影响

取871原种正常色卵60蛾区,其中30蛾区全龄用有效氯0.3%漂白粉消毒桑叶饲养,此处理中,10蛾区用正常温度饲养(1龄28℃,2龄27℃,3龄26℃,4龄25℃,5龄24℃),10蛾区高温饲养,每龄期饲养温度比正常温度高3℃,10蛾区低温饲养,每龄期饲养温度比正常温度低3℃。另30蛾区用未进行消毒的桑叶饲养,此处理中,10蛾区用正常温度饲养,10蛾区用高温饲养,10蛾区用低温饲养。各处理区种茧期和蛾期使用相同的温湿度保护。每种处理分别进行异蛾区交配,以及和杂色卵后代交配制种,待其完全转为固有色后,分别调查杂色卵和正常色卵的卵圈数,计算杂色卵发生率。

取871原种杂色卵60蛾区,其中30蛾区全龄用桑为有效氯0.3%的漂白粉消毒桑叶,另30蛾区全龄用未进行漂白粉消毒的桑叶饲养,这两种处理中,分别10蛾区用正常温度饲养,10蛾区用高温饲养,10蛾区用低温饲养,种茧期和蛾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保护。每种处理异蛾区交配以及和正常色卵蚕蛾交配制种,待其蚕卵完全转为固有色后,分别调查杂色卵圈数和正常色卵圈数,计算出杂色卵发生率。

1.3 杂色卵蚕主要性状的调查

在杂色卵蚕和正常色卵蚕的饲养中,分别调查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健康性、茧质成绩、产卵性能等,比较其有无差异。调查的项目:幼虫斑纹体形、茧色茧形、结茧率、健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杂色卵圈率、单蛾产卵数、单蛾良卵率等。

1.4 杂色卵单蛾良卵数、良卵率、孵化率的调查

将试验材料杂色卵和正常色卵点数单蛾良卵数、不良卵数,计算平均单蛾良卵率。孵化后点数孵化的卵壳数和催青死卵数,计算单蛾平均孵化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漂白粉消毒桑叶对后代杂色卵发生率的影响

表1数据显示,在不同温度饲养条件下,全龄用有效氯0.3%漂白粉液消毒桑叶饲养和未用漂白粉消毒的桑叶饲养,其后代产生杂色卵率比较,对于同是正常色卵做母体的情况,后代杂色卵发生率差异不大,平均数在1.0%以内。漂白粉添食处理正常色卵♀×正常色卵♂、正常色卵♀×杂色卵♂的后代杂色卵发生率分别为10.2%、10.9%,平均值为10.6%;而未用漂白粉添食处理的个体后代杂色卵发生率分别为10.8%、10.7%,平均值为10.7%,二者平均值只相差0.1%。同样,对于同是杂色卵做母体的情况,后代杂色卵发生率的差异也不大,平均数在1.5%的以内,平均值在1.0%以内。漂白粉添食处理,杂色卵♀×杂色卵♂以及杂色卵♀×正常色卵♂,后代杂色卵发生率分别为13.6%、12.9%,平均值为13.3%;未用漂白粉添食处理后代的杂色卵发生率分别为13.7%、14.4%,平均值为14.1%,平均值相差0.8%。用0.3%漂白粉消毒叶饲养正常色卵蚕和杂色卵蚕,后代发生杂色卵的总平均值为12.0%;而未用漂白粉消毒的桑叶饲养杂色卵蚕和正常色卵蚕,其后代杂色卵发生率的总平均值为12.4%,后者略高0.4%,说明有效氯0.3%漂白粉消毒桑叶饲养蚕儿,对后代杂色卵的发生显著影响。

表1 漂白粉添食后杂色卵的发生率

2.2 不同饲养温度对后代杂色卵发生率的影响

从表2可知,正常色卵♀×正常色卵♂以及正常色卵♀×杂色卵♂在高温饲养下后代的杂色卵发生率分别是10.7%、10.3%,平均值10.5%;低温饲养处理分别是10.0%、11.2%,平均值10.6%;正常温度饲养处理分别为10.7%、11.0%,平均值10.9%,可见同是正常色卵做母体的情况下,不同温度饲养,其后代杂色卵发生率差异较小,平均值在1.0%以内。另外用杂色卵做母体,不同温度的饲养情况,杂色卵♀×杂色卵♂以及杂色卵♀×正常色卵♂,高温饲养处理,后代杂色卵的发生率分别是14.2%、14.1%,平均值为14.1%;低温饲养处理分别为13.6%、13.9%,平均值13.7%;正常温度饲养处理,后代的杂色卵发生率分别为13.2%、12.7%,平均值为13.0%,高温饲养比常温饲养后代杂色卵发生率高1.1%,低温饲养比常温饲养后代杂色卵发生率高0.7%。从杂色卵蚕和正常色卵蚕在不同温度下饲养后代产生杂色卵率的总平均值来看,高温饲养处理为12.3%,低温饲养处理为12.2%,正常温度饲养处理为12.0%,三者无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饲养温度的高低对后代杂色卵发生率的高低无显著性影响。

2.3 漂白粉消毒桑叶添食和不同的饲育温度对后代杂色卵发生率的综合影响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漂白粉添食和高温低温饲养的复加处理与单因素相比较,对于同一卵色的母体来说,其后代杂色卵的发生率差异不大,平均数在1.0%的范围内。说明饲育温度的波动以及漂白粉消毒桑叶饲养蚕儿等不良因素的复加,不会致使后代杂色卵发生率有显著的变化。

2.4 杂色卵发生率的遗传表现

为了调查杂色卵后代的遗传现象,我们分别以正常色卵和杂色卵进行蛾区自交以及互相对交的组合,调查后代杂色卵发生率列于表1、表2,可以看出,正常色卵♀×正常色卵♂各种饲养处理后代平均发生杂色卵率为10.4%,正常色卵♀×杂色卵♂后代平均发生杂色卵率为10.8%,两者平均值为10.6%,相互间差异不大,说明正常色卵的下一代仍然会分离10.0%左右的杂色卵,与对交的父本是否是杂色卵关系不大。再看杂色卵做母体的下一代,杂色卵♀×杂色卵♂后代平均发生杂色卵为13.6%,杂色卵♀×正常色卵♂后代平均发生杂色卵14.0%,两者平均值13.8%,相互间差异不大。说明杂色卵蚕蛾仍然会产出绝大部分的正常色卵和一小部分杂色卵。从杂色卵做母体和正常色卵做母体后代杂色卵平均发生率来看,杂色卵做母体一方似乎有偏高的倾向,正常卵做母体后代平均杂色卵发生率10.6%,而杂色卵做母体的后代杂色卵平均发生率为13.8%,高出3.2%,具体的遗传规律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

表2 不同饲育温度后代的杂色卵发生率

2.5 杂色卵蚕和正常色卵蚕的主要性状比较

图2 871品种正常色卵与杂色卵5龄幼虫

图3 871品种正常色卵与杂色卵的茧

为了解杂色卵蚕的主要品种性状与正常色卵蚕有无大的差异,我们分别将正常色卵和杂色卵孵化后在不同饲育温度下给与漂白粉添食和不添食的饲养,调查记载主要性状表现汇总于表3、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任何饲养条件下,杂色卵幼虫仍是限性斑纹,雌蚕普斑,雄蚕姬蚕,茧成白色椭圆形,与871本身固有性状一致(图2、图3)。同一饲养条件下,幼虫经过时间、蛹期经过时间、健康成绩、茧质成绩、产卵性能,杂色卵蚕和正常色卵蚕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将各饲养条件下杂色卵蚕和正常色卵蚕性状调查平均值列于表5,从熟蚕体重和全茧量来看,杂色卵蚕比正常色卵蚕稍偏高,但幅度不大,平均数相差在0.11g的范围内。杂色卵后代的茧层量高出正常色卵0.01g,但茧层率方面杂色卵一方比正常色卵反而略低,但幅度很小,平均数相差在0.5%的范围内。杂色卵蚕和正常色卵蚕的结茧率、健蛹率也未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平均数相差在1.0%的范围内。从单蛾产卵数来看,杂色卵蚕平均单蛾产卵数576粒,正常色卵蚕平均单蛾产卵数为582粒,后者高6粒,从单蛾良卵率来看,杂色卵蚕后代平均为96.8%,正常色卵蚕后代平均单蛾良卵率为96.4%,前者高仅0.4%,说明杂色卵蚕蛾与正常色卵蚕蛾的产卵性能无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温度饲养杂色卵蚕的主要性状表现

表4 漂白粉添食杂色卵蚕的主要性状表现

表5 杂色卵和正常色卵性状调查平均数

注:漂桑——有效氯0.3%漂白粉消毒桑叶,鲜桑——未用漂白粉消毒的桑叶。

2.6 杂色卵和正常色卵单蛾卵粒数、良卵率、孵化率的比较

表3、表4中单蛾产卵数和良卵率项,可以看出,不管亲代是杂色卵还是正常色卵,如果在同一饲养条件下后代的杂色卵蛾区和正常色卵蛾区的单蛾卵粒数和良卵率均无差异。在未用漂白粉添食饲养下后代杂色卵平均单蛾卵粒数为586粒,平均单蛾良卵率为96.9%,正常色卵平均单蛾卵粒数为595粒,平均单蛾良卵率为96.7%,可见杂色卵和正常色卵的差异很小;在使用漂白粉消毒桑叶饲养的情况下,杂色卵平均单蛾卵粒数560粒,平均单蛾良卵率96.7%,正常色卵平均单蛾卵粒数为573粒,平均单蛾良卵率为96.1%,两者也无显著性的差异。表6是对本次试验所用的杂色卵和正常色卵的试验材料的单蛾良卵数、良卵率、孵化率调查的平均数,也反映出杂色卵和正常色卵的表现趋于一致,杂色卵的平均单蛾良卵数和良卵率分别是577粒和96.1%,正常色卵分别是585粒和96.3%,差异甚微。杂色卵平均孵化率为95.9%,正常色卵平均孵化率95.6%,无显著性差异。

表6 杂色卵和正常色卵的单蛾良卵数、良卵率、孵化率

3 讨论

针对近年来家蚕实用性品种871原种繁育中发生杂色卵较严重的问题,我们力求探索杂色卵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杂色卵后代的主要性状是否与本品种有显著的差异,是否影响其生产实用性。多年来在蚕种繁育中为防微粒子病大多采取全龄桑叶消毒饲养,以及在饲养中由于各种因素致使饲养温度不能完全标准的情况,所以我们设置了用有效氯0.3%漂白粉液消毒饲养和不用漂白粉消毒的桑叶饲养,并给与不同的饲养温度,对杂色卵和正常色卵孵化的蚕儿进行饲养制种试验。本次试验结果显示,不管漂白粉添食与否,后代皆要发生杂色卵,其比率差异不大,说明漂白粉消毒桑叶饲养,不会致使后代杂色卵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或者减少;从饲养温度来看,不管是饲养温度偏高、偏低,还是正常温度饲养,后代皆要发生杂色卵,其比率差异不大,说明杂色卵发生率的高低和饲育温度的高低关系不大;结果还显示,漂白粉添食和饲育温度高低复加因素对后代杂色卵发生率的高低影响也不大。本试验将杂色卵蚕蛾和正常色卵蚕蛾异蛾区自交和互交制种,调查后代的杂色卵发生率,观其遗传性,结果显示,不管是杂色卵蚕儿,还是正常色卵蚕儿在各种饲养条件下,其后代皆要产生杂色卵,杂色卵做母体的后代比正常色卵做母体的后代杂色卵发生率有偏高的现象,显示家蚕品种871杂色卵的发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具体的遗传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本试验还将杂色卵蚕儿和正常色卵蚕儿的主要品种性状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形态特征、发育经过、健康成绩、茧质成绩、产卵性能、孵化成绩等,杂色卵蚕和正常色卵蚕表现一致,说明杂色卵蚕除了卵色有变异,其它方面完全维持了该品种的固有性状,并不会影响蚕业生产上的使用。

4 总结与建议

本试验结果显示,家蚕实用性品种871杂色卵的发生与漂白粉添食及饲育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为减少原种杂色卵的发生,应从母种、原原种繁育中彻底选除与本品种正常卵色有偏差的蛾区。尽管正常色卵蚕后代也会产生杂色卵,但本试验调查结果显示,杂色卵蚕儿仍然维持了该品种的形态特征和各项经济性状,其健康性、茧质成绩、产卵性能、孵化率等和正常色卵蚕儿没有差异。所以在原种繁育和挖补时不必过分恐慌,只要将卵色与本品种正常卵色差异较大的卵圈剔除淘汰,近似本品种正常卵色的卵圈即使留用,对下一代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杂色漂白粉桑叶
漂白粉有效氯测定方法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桑叶迷宫
浅议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革命的“杂色”与杂糅的语言———评马步升《革命切片》的两个特色
不同浓度苯并(a)芘对杂色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世相杂色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