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少年儿童德育新动向与中国小学德育窥探

2018-09-22 17:48凌均
教师·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国际经验小学德育

凌均

摘 要:许多发达国家很早就将少年儿童德育作为国家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美日等国,近年来以兼收并蓄的姿态开辟德育新路径。与国外相比,在中国小学德育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小学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构建了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个体、群体的社会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但是,中国明确小学德育为国家教育目标的时间较晚,对小学阶段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与国际先进德育模式接轨的开放姿态。因此,中国应当加快《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落地,狠抓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构建中西融合的小学德育现代模式,以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国际经验;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2

作者简介:凌 均(1973—),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省岳阳县荣家湾镇麻塘中心小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专科。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承载着国家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少年儿童又处于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道德教育成为影响其未来性格和品格的重要内容。本文在介绍国外少年儿童德育新动向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小学德育的特点与差距,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国外少年儿童德育的新动向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众多国家认识到少年儿童德育对于国家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作用。1989年,日本召开了“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认为道德教育是决定未来日本国家命运的关键。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的《美国2000 年教育目标法》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国家八大教育目标之一。1997年,他又强调了学校中的品格教育对于美国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财政拨款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教育部也颁发《道德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观念渗透等方面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虽然各个国家的道德教育战略和政策不尽相同,但是其本质都在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国家精神、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少年儿童拥有独立、完善的人格,以提升他们未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日本在1989年对中小学的教育大纲进行了修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置了特定的道德教育方案,将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美国作为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在德育上注重对新民族精神的弘扬,积极将美国精神作为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此外,自由和民主作为西方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主义,然而,为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全民集体主义精神正成为新的道德取向,其道德教育也开始向东方价值观学习。1997年6月,克林顿就曾经鼓励社会公众通过志愿活动来增强自身的奉献精神,这与东方的“善”文化十分接近。日本在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儒家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使得日本德育呈现出了兼具东西方道德文化的特点。日本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创新,培养个性化的思维;而在行为上,日本又强调忠诚、正义、信用,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

二、与国外相比中国小学德育的优势与特色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小学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语言、文字、艺术、民俗等内容,深深影响着现代中国。在德育上,传统的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等都能够作为道德教育的案例与课程素材,将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故事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来进行呈现,能够为小学德育课程增添文化内涵。在德育逐渐被视为国家教育的重要方面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内容融于德育之中,使德育更具备文化的感召力。

第二,构建了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学校承担着德育的主要角色,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总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使得我国逐渐构建起了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体系[1]。通过代际传承,家庭和社会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个体、群体的社会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基本目标的原则下,中国小学德育按照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道德教育。政治立场、道德原则、行为取向和案例内容相对较为统一,学生有统一的行为道德准则,因而个体、群体的社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三、与国外相比中国小学德育存在的差距

第一,明确小学德育为国家教育目标的时间较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德育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使中国德育开启了新时代,将政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德教育理念和素材不斷涌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才将德育作为国家教育目标,明确将小学德育作为国家教育目标直到2017年才被正式提出,晚于西方发达国家。

第二,对小学阶段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一直难以受到学校的重视,德育效果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基本上以课程形式存在,其在应试教育阶段所占的分值和课时量远不及其他的课程;另一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虽然对基本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思想道德原则的实践,难以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融入现实生活中[2]。

第三,缺乏与国际先进德育模式接轨的开放姿态。中国的德育模式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按照标准化的统一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统一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弘扬。但是,凡事存在两面性,国外所流行的家庭教育、社会化实践、社区教育等形式能够弥补传统德育模式的缺陷,而中国在很长的时期缺乏开放姿态,直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才意识到其重要性。

四、国外少年儿童德育经验对中国小学德育的启示

第一,加快《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落地。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小学德育的可操作性,教育部于2017年8月以国家级文件的形式出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和要求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中小学开展德育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为指南。中国小学应当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导下,积极推进相关的德育工作落地执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小学德育体系,推进德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根据区域特定情况开展更具时代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第二,狠抓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启蒙和思想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决定了其未来成长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当狠抓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将其作为关系到国家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工程来对待。面对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国小学阶段教育,应当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以国家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建立起以校长和教师为负责人的德育问责机制,将小学德育的过程和效果与相关责任人的评价挂钩,从而提升学校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性。

第三,构建中西融合的小学德育现代模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具备社会适应性和良好道德素养的人才在各国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的人才培养不应当仅仅在政治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而且应当以全球化的姿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道德观念中的优秀内涵,批判性吸收,建立起中西融合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国小学在德育实践上,应借鉴西方德育重针对性、社会性的特点,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理念和教育工具,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3]。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与反思[J].中国德育,2008(5):21-24.

[2]冉亚辉.中国德育范式的优势与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1(34):3-6.

[3]余晓波.国外媒体素养教育对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启示[J].中国报业,2011(18):113-114.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素质国际经验小学德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道德素质提升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浅析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