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

2018-09-25 10:36侯完肖
中学语文 2018年27期
关键词:秦师初高中中华文化

侯完肖

一、养成习惯,转变学习方式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使学生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但是,有些老师还是喜欢逐句讲解的教法,促成了学生怠读不思的坏习惯;有些老师放不下的“话语霸权”,又滋长了学生盲目接受的坏习惯。因而,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学生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那么,高中文言文学习须养成哪些好习惯呢?我们认为,带着问题做好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参与课堂阅读、思考与讨论,运用知识迁移到课外巩固提高等,都是应当养成的好习惯。课堂教学是实施衔接教学的主渠道。课堂上,学生不单是“听”,还应是“播”,这是在阅读、思考基础上适时的广播站。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发言,让同学们都能在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感染。我们倡导:对同学的发言,既不能一味地点赞,也不能随意地泼冷水;对同学的发言,可以有合宜的补充、修正等。总之,课堂上,学生学会与同学、老师有质量的“对话”,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在习惯养成方面,我们还大力倡导学生和文本的高效“对话”,即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运用圈点批注法来提高阅读效率。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把读、思、写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人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观。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让学生用符号把动词“退”标注出来,抓住“退”这个关键字,思考为何“退”、如何“退”、“退”后如何,深入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初中教材,《曹刿论战》一文,标题中的“论”字也是关键词,用符号标注出来,抓住“论”字,深入探究战前“论”政治准备、战后“论”克敌原因,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二、语法衔接,贯通前后联系

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来看,语法教学较为薄弱。而文言文字词句式的教学,离不开基本的语法知识。词类,短语,单句,复句,这些语法知识的系统梳理,不仅对学习文言文有用,对辨析病句、语句补写、文章写作等等也大有裨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语言建构与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那就是语法。因此,我们可以在学生初中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自编衔接教学的校本教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引导他们积累和梳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把初高中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学生可以运用表格,做初步的梳理。

表一:

表二:

其他文言语法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梳理、归纳。在自主学习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就能把初高中的语法知识贯通起来。另外,在进一步的学习实践中,这些知识还能逐渐“立体”起来,语言的建构将不断地丰富、完善,语言的运用也将更加准确、生动,比起单凭教师讲解的效果好得多了。

三、思维训练,发展核心能力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作为语文的四种基本能力,它们都是外显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的思维。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重视。就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两国夹击,兵临城下,烛之武凭“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他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说理的艺术,说理的逻辑,这些都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初中阶段,《鱼我所欲也》一文运用的是比喻说理、对比说理,《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文运用的是类比说理,这些文言文都是学生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优秀文本,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见新思故”、综合运用。思维品质也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内容。例如2015年全国1卷作文题,题目要求“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就是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说理的能力。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只要善于挖掘,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例如,高中生中存在一些“早恋”的现象,曾有两名男生同时追求一名女生,并为此大打出手。教师因势利导:假如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如何劝导?日常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点时事评论文章,写点时评论文,参加一些读书报告会、中学生辩论赛等活动,把阅读、思考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大广阔的天地中发展思维能力。

四、文化传承,培育时代新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当头临危受命,强秦帐内妙语连珠,终于,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这就是烛之武,不计得失的胸襟度量,深明大义的爱国情操,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文化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再如曹刿的主动请缨、智勇兼备,邹忌的善于思考、勇于进谏,墨子的“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去说服公输和楚王的爱国实干精神,等等,都是优秀文言文给予我们的文化熏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初高中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生命,健全人格。

当然,《烛之武退秦师》“三抑三扬”的结构美,《曹刿论战》人物语言精练传神,《公输》曲折生动的叙事艺术等,都是发展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资源。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

总之,温故知新、见新思旧、融汇贯通、迁移运用,我们应善于把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密切联系起来,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多方着手,统筹安排,在新高考改革的浪潮中走出一条新路来。

猜你喜欢
秦师初高中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