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类墒情监测仪器在冻土中数据特点分析

2018-09-25 07:52杨威
东北水利水电 2018年9期
关键词:冻土层监测仪器墒情

杨威

(辽宁省水文局,辽宁 沈阳 110003)

辽宁省水文局墒情自动监测仪器为基于频域反射法[1](FDR)的管式传感器,管式传感器抗冻能力优于针式传感器,在冬季冻土中可以正常输出含水量数据,但与人工墒情监测数据相比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冻土中墒情自动监测数据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判别可用性。

1 辽宁省冻土深度特点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土壤封冻。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降到0℃或以下而成冻结的状态,冻土深度观测以厘米(cm)为单位,辽宁省气象台2010年2月10日发布的冻土深度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辽宁省除了旅顺和金州外,其他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均大于50 cm。

2 介电类墒情监测仪器在冻土中数据特点

墒情自动监测站为基本墒情站,采用三点法进行监测[2],监测深度为10,20,40 cm,管式传感器按照监测深度由三对电容(平行排列圆形金属环)组成电容电极,其间的土壤充当电介质,观测分辨率最小间隔为10 cm,见图1。

土壤封冻过程从地表开始向深层发展,土壤中的水分逐渐冻结成冰晶,对传感器而言可视为变成沙粒,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相当于水分减少,电容值降低,监测数据会远小于真实的土壤含水量,此时数据不可用。根据传感器电容电极观测分辨率可知,电容电极影响范围为周边5 cm,即冻土层面与电容电极距离不小5 cm,才能不影响数据准确性。

表1 辽宁省2010年2月10日冻土深度观测结果

图1 导管式传感器和冻土层状态示意图

当冻土深度为不小于5 cm时,3个电容电极均在非冻土层,数据可用,见图1封冻过程①;当冻土深度为5~15 cm时,10 cm位置电容电极在冻土层,数据不可用,20,40 cm位置电容电极在非冻土层,数据可用,见封冻过程②;当冻土深度15~35 cm时,10,20 cm位置电容电极在冻土层,数据不可用,40 cm位置的电容电极在非冻土层,数据可用,见封冻过程③;当冻土层从35 cm开始直到最大冻土深度时,3个电容电极均在冻土层,数据不可用,见封冻过程④。

土壤解冻过程从地表开始向深层发展,冻土中的冰晶逐渐融化为水分,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电容值升高含水量变大。

当融化深度分别达到15,25,45 cm时,10,20,40 cm位置电容电极所在的土壤依次达到解冻状态,但此时土壤深层还属于冻结状态,相当于隔水层,整个冬季地表积累的雨雪融化后不能顺利下渗,土壤孔隙结构受冻融影响不是自然状态,监测的含水量数据整体偏大且不准确,见图1解冻过程⑤⑥⑦;当冻土层彻底融化后,土壤中各层水分自然下渗,土壤孔隙结构恢复自然状态,含水量数据方可用,见解冻过程⑧。

3 冻土中介电类墒情监测仪器与人工观测数据分析

辽宁省人工墒情监测站一般从3月21日开始观测,此时处于封冻期,取样困难,土壤内冰晶较多,取样到室内融化后呈稀泥状,烘干后测得含水量较大,可达到田间持水量甚至饱和含水量。此期间墒情自动监测仪器在冻土内,土壤水分呈冰晶状类似于沙子,测得的含水量数据与人工相比严重偏小,一般到5月中下旬,冻土层彻底化开后,人工墒情与自动墒情数据才基本趋于一致,见图2本溪四道河子站人工墒情与遥测墒情数据过程线图。

图2 本溪四道河子站人工墒情与遥测墒情数据过程线图

4 结论

根据辽宁省冻土深度数据可知,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均超过墒情传感器最大监测深度,在冬季来临的封冻阶段,处于未冻土层位置的电容电极,其监测数据不受影响,处于已冻土层位置的电容电极,其监测数据明显小于人工数据;在冬季结束的解冻阶段,各深度位置的电容电极监测数据明显增大,与人工数据基本一致,但在冻土层未彻底化开前,数据略偏大,当冻土层彻底化开后,数据才能恢复正常。

对于在非封冻期,墒情自动监测数据与人工墒情数据相比偏差较大时,除了通过野外率定方式对监测仪器公式进行校准外,还要对监测站进行细致有效的管理[3],使地表环境与大田环境尽量趋于一致,才能提高墒情自动监测数据的精度。

猜你喜欢
冻土层监测仪器墒情
墒情会商,助力备耕春播
万年“小狼狗”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西藏驱龙铜多金属矿项目冻土层爆破及剥离技术研究
一种低功耗地下水位监测仪器的设计与实现
永久冻土层已开始释放封存的甲烷
开封市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建设研究
额尔古纳市2013年春季土壤墒情分析
浸入式水深监测仪器的设计
2016年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规模将达2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