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下日光温室番茄膜上打孔、根际培土试验

2018-09-26 07:20秦一统付金元肖正璐浩立军
甘肃农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土壤温度根际反应堆

■ 秦一统,付金元,肖正璐,浩立军

(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采用有益微生物,使秸秆在有氧条件下分解,释放出热量、二氧化碳、抗病孢子、酶、矿质营养和有机物质,进而获得高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工艺设施技术[1-3]。近些年,该技术在日光温室反季节番茄栽培中得到广泛应用,能提高棚温2~3℃,最高可达4℃;可提高大棚内CO2浓度,蔬菜产量提高24%左右,同时质量显著提高,上市时间提前5d左右[4],促进番茄植株及根系生长,提高产量15.5%~19%[5]。该技术的优点很突出,但是遇到极端天气,如连续阴天、降雪天气等的影响,由于室内空气湿度过高,引起病虫害频发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该试验旨在通过起垄覆膜、膜上打孔、根际培土等综合技术研究,力求进一步改进行下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从而更高效、科学化的推广这项技术,确保反季节温室瓜菜高效生产。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庆阳市农科院米堡科研基地3#日光温室中进行,时间为2015年7月~2016年2月。

(一)试验材料

栽培作物为番茄,品种:金棚3号;秸秆为玉米;试验地按标准腐熟农家羊粪6 000kg/667m2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前,一次性做基肥施入,不再施肥。

(二)试验方法

试验设4个处理(含对照),T1: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起垄覆膜,垄上及垄两侧打孔,根际培土(用12#钢筋在地膜中间打2行孔,行距20cm,孔距30cm;在垄两侧膜中央各打1行斜孔,孔距30cm,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番茄株高约1m时,以根基部为中心,半径为10cm,高15cm呈锥形覆土;T2: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起垄不覆膜,垄上打孔,根际不覆土(用12#钢筋打3行孔,行距25cm,孔距20cm,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T3:未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常规起垄覆膜;对照(CK),未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起垄不覆膜。每个处理1个小区,共4个小区;小区面积98m2,试验面积392m2。

起垄标准一致,垄底宽90cm,垄面宽70cm,垄沟50cm,垄高25cm。

(三)行下内置式反应堆制作

在温室内横向开沟,沟宽60cm,深30cm,行宽80cm。在开好的沟内先铺一层长秸秆,上面铺一层碎秸秆,将秸秆在沟的两端各出槽12cm。温室所用秸秆量每亩为4 000kg,菌种10kg,麦麸200kg,饼肥100kg。秸秆铺好后,撒施菌种并轻拍后覆土,覆土一半时,撒一次疫苗,再覆剩余的一半时撒完疫苗。秸秆上覆土厚30cm,从伸出秸秆一段灌水,浇水后土层厚25cm,隔3~4 d后,将垄面找平。

(四)管理方法

在日光温室于7月10日进行50孔穴盘育苗,8月23日定植,定植行距40cm、株距45cm,采用对角定植,每垄定植30株。番茄种苗定植后,采用统一的单蔓整枝打叉管理。

(五)测定项目

1.温度。采用台湾衡欣AZ8829食品药品冷藏运输温湿度记录仪,温湿度计可接电脑,时间间隔为30分钟,分别测定温室外部和温室中间位置地面以上150cm处的温度。土壤温度测定距植株根系15cm处,地面以下15cm 处的温度。

2.番茄生长状况调查。从2015年10月12日起对番茄的生长状况进行测量,每7天测量1次。株高为番茄顶端到根基部的垂直距离,用卷尺测量;用游标卡尺测定番茄的茎粗。每处理选取9株进行测定。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株数×100%。

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白粉虱虫量:单株虫口数。

3.番茄产量。按小区进行测定,记录每次采收时商品果的质量,并换算成每667m2的经济产量。

(六)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处理,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处理对番茄根际土壤温度的影响

1.不同时期番茄根际土壤平均温度的变化。对不同处理的11月~翌年2月番茄根际土壤15cm的平均温度进行统计。

2.冬季低温期不同处理土壤最低温度的变化。据庆阳市气象资料记载,2016年1月19~26日室外气温最低,在-16.3~-9.2℃;室内调查气温在气温在5.3~9.4℃,其中1月24日为最低点,温室外气温-16.3℃,温室内5.3℃(见图1)。对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温度日变化调查,其最低温度比较显示,T1>T3>T2>CK,在1月24日各处理土壤温度均达到最低点,分别为T1(14.2℃)>T3(13.5℃)>T2(13.3℃)>CK(12.3℃),各处理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5.4%、9.7%和8.1%(见图1)。结果显示,秸秆生物反应堆膜上打孔、根际培土综合技术(T1)保温效果最好。

图1 低温期不同处理土壤温度变化

图2 低温期温室内外温度变化

表1 不同处理土壤平均温度的变化

(二)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1.对番茄株高的影响。通过对10月12日、10月19日、10月26日、11月2日、11月9日、11月16日、11月23日番茄植株调查显示(见图3),每一个调查日,T1处理番茄株高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T3、T2处理番茄平均株高显著高于对照(CK),二者处理之间则差异不显著。

2.不同处理对番茄茎粗的影响。由图4可知,从10月12日测量开始各处理之间番茄茎粗已经表现出一定差异,T1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T3处理也显著高于对照(CK),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251cm、1.168cm、1.182cm和1.102cm。

图3 不同处理番茄株高的变化

3.不同处理对番茄病害的影响。通过对各处理番茄主要病害(叶霉病、晚疫病)、虫害白粉虱的发生情况以及严重程度调查显示,T1、T3处理叶霉病、晚疫病发病率低于其他2个处理,发病程度也较轻,病情指数均低于5,两个处理之间则比较接近;白粉虱头数也低于其他2个处理。对照发病则最严重,叶霉病病情指数达到11.9,晚疫病病情指数28.6,虫口密度达到118.2头/株。

图4 不同处理番茄茎粗的变化

4.不同处理对番茄根系生长的影响。根长、根体积及根鲜重等参数是评价植株根系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各处理较对照(CK)对番茄植株根系各项特征参数都有明显的提高。

5.不同处理对番茄秋冬茬产量的影响。对各处理番茄的小区产量调查显示,T1>T3>T2>CK,分别为763.6kg、695.3kg、614.4kg、545.1kg;折合667m2产量分别为5 197.2kg、4 732.3kg、4 81.7kg和3 710kg。对照产量最低,T1、T3、T2分别较对照增产40.08%、27.55%、12.71%;T1较T3增产9.82%,T2较T3则表现为减产11.64%。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以上试验数据综合比对,结果表明,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起垄覆膜,垄上及垄两侧打孔,根际培土综合技术(T1),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其中,月平均地温比对照提高了1.74~3.16℃,在外界气温最低的1月24日室内番茄根际土壤达到14.2℃,比对照提高1.9℃。该技术的综合应用,大大改善了日光温室番茄的生长环境条件,更有利于番茄生长。对番茄生长特性的调查显示,综合技术的应用同样促进了番茄的生长,其株高、茎粗、根系状况都显著优于对照,且病害发生轻,折合667m2产量达到5 197.2kg,比对照(3 710kg/667m2)增产40.08%。

该技术应用后,室内番茄根际土壤最低温度14.2℃,在极端天气保证了番茄生理需求。该试验只是从番茄宏观的栽培技术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秸秆生物反应堆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温度的机理还有待研究,而我们也将长期致力于改善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品质的研究工作,实现庆阳市反季节蔬菜的安全、高效化发展。

猜你喜欢
土壤温度根际反应堆
阿尔泰山森林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及其预测
早实薄皮核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VVER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子输运计算程序系统的验证
基于SHAW模型的青海湖流域土壤温度模拟①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与土壤交互调控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土壤生态研究进展
土壤质地及砧木影响苹果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其碳源利用
不同种植模式棉田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虚拟反应堆
——数字反应堆
地下滴灌葡萄园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