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驾驭“云”与掌控“钟”的全才

2018-09-26 10:22赵冬梅
人民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作曲家音乐

很幸运,能在大学最后两年成为高先生调到中国音乐学院之后的第一批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作曲,并于保送研究生之后继续跟高先生学习作品分析。毕业留校任教后,在工作中又近水楼台总能得到老师的关爱、点拨和指教。作为高先生永远的学生,千言万语难表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在高先生八十华诞之际,谨为先生献上学生的诚挚祝福:

“蓬莱松柏枝枝秀,方丈芙蓉朵朵鲜,泰山不老年年茂,福海无穷岁岁坚。祝福您和敬爱的师母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生命之水长流!”

聪明才智邂逅笃志勤学

高先生是我心中令人钦佩和仰慕的博学长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邂逅聪明才智使他永远位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术前沿,成为学术界有口皆碑的集创作、理论研究、教学于一身的学者型作曲家。

作曲家是一种“特殊的复合人才”,高先生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既富含真挚的情感又不乏严谨的精致,正像他在《情与理的博弈》讲座中所描绘的:

“音乐像自由无常、变幻莫测的‘云,又像严谨精密、井然有序的‘钟”…… 他所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是“创作出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的这样一种所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既富于感染力,又合情合理,具有严谨逻辑的作品。”①

话语中既蕴涵深刻的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含艺术家的浪漫情怀。高先生的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音乐语言相结合,生动而扣人心弦,总能给人以孔子闻“韶”般的无穷回味,有《秋野》对宇宙和谐的向往、《韶II》对东方神韵的憧憬、《梦》系列丰富的遐想、《元曲小唱》细腻的情思,更有《路》孜孜不倦的追求……

高先生是音乐界屈指可数、不可多得的全才。1957年,在面临人生的选择时,对音乐的痴迷与坚定的信念使他毅然放弃了作为数理化的全优生被上海交大文治中学直接保送清华大学的学习机会。也正是因为高先生除了拥有作曲家的艺术素质,更有理论家的逻辑思维与哲理思辨,为他日后能在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中有其独到建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声力学研究》《论音阶的构成与分类编目》《音级集合的配套》等理论研究成果与“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在创作实践中的应用,使他的音乐创作与技术理论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理论体系,并使他的作品成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中经得起推敲的教科书。

高先生的博古通今使他文章中的文字如同用音符谱写的音乐,字里行间洋溢着作曲家对音乐的挚爱。《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卷)精选了20世纪百余位作曲家的三百多首协奏曲,涵盖作曲家的生平传略、作品的创作背景、技法剖析、音乐的听觉感受与风格诠释,甚至囊括唱片的版本信息,为我们揭开了20世纪音乐的神秘面纱,可谓解读20世纪音乐的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

高先生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科书以人类音乐结构思维中的共性规律为基础,探讨音乐的基本结构原则及构成音乐常见的曲式结构类型,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行之有效地掌握曲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既包含教科书必不可少的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又不乏与对作品个案分析时生动、形象的描绘与情感捕捉,使曲式教科书在阅读时也能赏心悦目。教材从作曲家的角度剖析音乐创作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除了单纯的技术分析还特别提出:

“解读作品的根本宗旨是解读自我。”

“分析理解优秀音乐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要使音乐分析者从中获得熏陶、同化、改造,从而实现自我理解并提升自己艺术修养与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音乐分析更强调客观理性的判断,需要建立在可靠的历史背景与音乐理论专业知识把握的基础上。这就要追溯作曲家创作思维的过程,解剖其技术运作的奥秘与意图,应首先尽可能忠实还原作曲家的原意,不能随意附会;而且还要揭示作品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意义。”②

高先生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科书将“情”与“理”相结合的学术理念渗透其中,为音乐分析领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给予了观念性的正确引导,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读者均可从中受益。

博古通今譜写古曲新韵

高先生将严谨的作曲技术与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音乐创作完美结合,有关他的作曲理论及音乐作品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倍受学术界的关注。除了众多专家学者对高先生作曲技术或作品发表过研究论文,卢璐的博士论文《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韩国汉阳大学祝琳华的博士论文《高为杰12音定位和弦研究——以〈玄梦〉〈远梦〉为例》及张晓倩《高为杰管弦乐作品〈玄梦〉研究》、韩凯《高为杰〈元曲小唱〉(三首)和声研究》、代丽平《浅析高为杰现代音乐作品的美学意义》等硕士论文层出不穷。华东师范大学郑艳教授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对高先生的作品进行了专题讲座,哈佛大学音乐系作曲理论的学科带头人克里斯托弗·哈斯蒂(Christopher Hasty)教授在日本东京国际音乐学协会上也分析了高先生的作品。

纵观高先生的音乐作品目录,除了大量的创作作品,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未被研究领域关注,那就是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改编曲。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家经典典藏作曲家系列——高为杰作品选》三张CD中,名为“古曲新韵”的专辑与室内乐作品专辑、管弦乐作品专辑并驾齐驱,可见改编曲在高先生音乐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影响。

高先生的中国传统乐曲改编曲包括民乐重奏《小胡笳》(1990)、琵琶与管弦乐队《月儿高》(1991)、琵琶与管弦乐队《春江花月夜》(1991)、筝与民族管弦乐队《浪淘沙》(1992)、筝与弦乐队《胡笳十八拍》(1993)、琵琶与打击乐《飞花点翠》(1993)、琵琶与弦乐队《高山流水》(1994)、民族拉弦乐队《听松》(1996)、琵琶与民族拉弦乐队《塞上曲》(1999)、民族管弦乐《梅花操》(2004)、民族管弦乐《潇湘水云》(2005)、独唱与室内乐《阳关三叠》(独唱可以换其他乐器)(2013)等,其中的部分作品还有不同编制的版本。

改编是音乐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中国传统器乐曲多为独奏作品,将原作予以不同编制的重新编配,既要符合原作的风格与意境,又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将传统乐曲的精华与现代观念和审美相结合,通过作曲家的艺术加工与再创造加深原作的内涵、丰富原作的音乐表现力,对原作的艺术性予以综合提升,对作曲家博古通今的综合修养是严峻的考验。

关于改编曲,高先生认为:

“改编音乐是一种严肃的再创造,同样需要高度的作曲技巧、想象力与创造性。优秀的改编曲有时甚至可以是对原作在艺术上的提升而超越原作成为不朽经典。”

“对民间音乐、传统古乐或经典名作的改编,是扩展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极有意义的一项工作。”③

对中国传统乐曲的改编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忠实于原作,高先生形象地将改编比喻为对原作的“带帽、加靴、穿衣和化妆”。“带帽”即在作品开始添加引子;“加靴”是在作品的结尾添加尾声;“穿衣和化妆”指在乐曲的进行过程中,以原作为基础配以适当的和声、复调或背景织体、节奏的烘托,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先生对中国传统乐曲的改编通常是受委约的命题创作。有时根据乐曲或演奏者的要求,对原作要精准到一拍不差。如为潮州筝大师杨秀明改编的筝与弦乐队《胡笳十八拍》,由于杨秀明演奏时根本不看谱子,编配不仅要尊重原作,更要尊重演奏者的演奏习惯,否则独奏和乐队就合不上。同样,对于在流传过程中相对固定的演奏版本,作曲家也是在忠于原作基础上改编的。

但对于古琴曲的改编就会遇到版本的问题。原作经常会有多种传谱,而且完整结构会显得有些冗长。如在对古琴曲《潇湘水云》改编时,高先生对不同版本的打谱进行了综合,并对原曲的结构予以必要的删减,使改编之后的新作更为精炼、紧凑。再如古曲《胡笳十八拍》现有两种传谱,一是明代《琴适》中配有歌词的琴歌,二是清初《澄鉴堂琴谱》中所记载的独奏曲,尤以《五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两种不同的传谱均有十八段。④高先生为箫、琵琶、筝、打击乐编写的民乐四重奏《小胡笳》,巧妙地将这两个版本进行了综合,并将原作中的十八段删减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使乐曲获得了崭新的面貌。

而在对福建南音《梅花操》进行改编时,作曲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由于中国传统乐曲具有“死谱活奏”的特点,记谱有时只是比较粗糙的骨干音,和实际音响之间经常有很大出入。因此,作曲家在对《梅花操》进行改编时,需要先根据录音对原谱进行记录、修订,加大了编配的难度。

对中国传统乐曲的改编需要通过作曲家的再创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获得超越原作的艺术效果。如琵琶曲《塞上曲》描写的是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及对现实处境的垂泪叹息,刘德海的演奏版本共有 “思春”“秋思”和“滴泪”三段。作曲家在对这首作品进行改编时应用了琵琶与民族拉弓弦乐队的编制,还特别加入了颤音琴和马林巴。在第三段“滴泪”中,伴随琵琶凄婉缠绵的诉说,不时地传来颤音琴和马林巴用十六音符演奏的“叮叮咚咚”的音响,仿佛哭泣的泪滴,哀怨惆怅,牵动人心。

在《飞花点翠》中,为营造雪花映松柏、松柏傲雪的清高纯洁的意境,作曲家别出心裁地选择了琵琶与打击乐的编制。由琵琶演奏的主旋律在钢片琴、马林巴、颤音琴等打击乐器星星点点的音响烘托下,原作意图描绘的轻盈飘逸的雪花点缀在苍翠松柏上的场景形象逼真地展现在了听众眼前,生动而富有情趣,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遐想,充满诗情画意。

阿炳的二胡独奏曲《听松》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时也倾注了作者刚直不阿、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和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原作虽然只有一把胡琴,却足以表达南宋岳飞勇杀金兵的豪迈气魄。改编后,原曲开始时的单音同音反复被拉弦乐队用震音演奏的半音级进下行进行和纯五度叠置迅速弥散在整个乐队不同音域的高叠不协和和弦替代,配合由强渐弱再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像风声又像来自四面八方的呐喊声,具有威武的气势。原作的第二段也是全曲的中心段,可以说是旋律发展最为精彩的一段。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承递式发展手法环环紧扣逐层向上推进,切分节奏配合速度的弹性变化在“挤压”中加强音乐发展的推动力,一气呵成。改编后,拉弦乐队由二胡声部在中音区开始,其他各声部随后以复调模仿的方式逐层叠加,仿佛浩浩荡荡的军队由远及近的步伐。而在第三段,拉弦乐队演奏的泛音和马林巴、颤音琴弱奏的震音形成背景,仿佛二胡滑奏向苍天大地发问时大自然的回声,生动逼真。由七八十人构成的拉弦乐队一起演奏的《听松》,气势恢弘,给人以强有力的震撼。

此外,高先生在对中国传统乐曲改编时所用的多声也都是经过精心周密的设计。如为古曲改编的三重奏《阳关三叠》,作曲家巧妙地以主题的倒影作为乐曲引子,在主题第二次出现时,主题与倒影形成二声部的对位,使二位挚友的惜别之情难舍难分。

在筝与弦乐队《胡笳十八拍》中,乐队与筝之间既有对独奏乐器的模仿、节奏性的烘托、时分时合的支声,又有作曲家以复调方式创作添加的对比声部。富有层次的乐队编配结合速度由慢至快的结构布局,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音乐板式变奏中严谨的思维逻辑。

除了對中国传统乐曲的改编,高先生还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弹拨乐团改编了美国作曲家巴伯的《柔板》和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的《五首摇篮曲》。关于高先生的改编曲,在整体构思、宏观上的结构布局及细节上的技术处理等诸多方面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为人师表孕育桃李芬芳

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言传身教。高先生是被大家公认的博学且令人尊敬的长者。不仅他的作品、文章、理论著作是音乐创作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教科书,他的品德、为人、对理论的钻研和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更是晚辈们学习的榜样!

大家经常赞誉高先生绝顶聪明。他博览群书,熟读乐谱,是我们很多人心中“活的”图书馆资料库。听音乐是他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除了对古今中外音乐的通晓,他还精通哲学、美学、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广博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使他看问题总能高瞻远瞩。

在教学中,高先生对学生认真负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因材施教,还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鼓励引导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我能在日后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非常得意于本科和硕士阶段在高老师班上打的基础。虽然硕士毕业后就没有再跟高先生继续学习,但能在老师身边工作使我幸运地成为高先生永久的学生。跟老师的学习可以是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除了遇到问题可以近水楼台,在各类讲座、研讨及各种学术活动中,还经常可以亲耳聆听到高先生使人顿开茅塞的精彩发言。我想每一个高先生的学生,可能都复印过高先生的乐谱。他的乐谱上经常会有对作品非常详尽的分析,既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又是难得的学习。我从高先生那里不仅学到的是知识,更有对音乐、创作、技术理论研究、教学的理念,使我在工作中能够正确把握方向,少走了很多弯路。

高先生自1960年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以来,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了近六十载,为中国当代的音乐创作和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与研究培养了庞大的后备生力军。如今,耄耋之年的高先生依然战斗在教学一线,担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除此之外,他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流动站联系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特聘研究项目主持,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天津音乐学院荣誉教授,延边大学客座教授。在他的率领下,“高家军”的队伍日益壮大,除了瞿小松、陈远林、何训田、贾达群、朱世瑞、田刚、唐青石、卓芮士、沈纳蔺、崔文玉、陈丹布、赵冬梅、芮雪、崔权、朱琳、卢璐、吴军、黄美玲、吴非等,近年来又涌现出了王广宇、袁昊昱、朱赫、王丹红、贾瑶、李美佳、黄凯然等青年作曲家。

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楚辞·九章·怀沙》“非俊疑杰兮”注為“千人才为俊,一国高为杰也”。高先生没有辜负父母给他取名时寄予的厚望,如今,高为杰的名字已成为中国当代音乐享誉国内外的一面旗帜,除了在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必能听到高先生精彩的主题发言,他还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聘为兼聘教授。作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应邀出访英国、美国、法国、荷兰、墨西哥、韩国、新西兰、新加坡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音乐节,担任国际比赛评委、讲学、演出作品。他的传略载入英国剑桥《国际音乐与音乐家名人词典》(第17版)等辞书。

“在古今中外、东西南北、雅俗文野、激进保守和乐内乐外之间的纵横驰骋,自由跨越。”“跨一步,万紫千红。”⑤

高先生所说的“跨步”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他在文中列举了巴赫、贝多芬、德彪西、巴托克、斯克里亚宾、马勒、格什温、约翰·凯奇、梅西安、武满彻、周文中、杰克·波蒂等作曲家的实例,在总结近百年来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与“跨步”之间的关系时,以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冼星海、聂耳、刘天华、贺绿汀、马思聪、丁善德等作曲家为典范。实际上,这里还应该加上一个非常重要名字——提出“跨步”思想和理论的作曲家本人。衷心祝愿高先生能在实现跨步的征程中纵横驰骋,在万紫千红的色彩中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① 高为杰《情与理的搏弈》,《中国音乐》2017年第4期。

② 引自高为杰、吴春福编著《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序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③ 高为杰《关于音乐作品的改编》讲座PPT。

④ 《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页。

⑤ 高为杰《跨一步 万紫千红——兼谈继承传统的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乐府新声》2010年第4期。

赵冬梅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作曲家音乐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作曲家邓光华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著名作曲家
音乐从哪里来?
作曲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