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茶种苗繁育与栽培管理研究进展

2018-09-26 10:04张武君刘保财赵云青黄颖桢陈菁瑛邹福贤邓巧勤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栽培

张武君 刘保财 赵云青 黄颖桢 陈菁瑛 邹福贤 邓巧勤

摘 要 金花茶被誉为“茶族皇后”和植物界的“大熊猫”,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本文综述了金花茶种苗繁育包括种子、扦插、嫁接、高空压条、组织培养等育苗技术研究以及种植环境、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研究进展,为金花茶栽培繁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花茶 ;种苗繁育 ;栽培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67.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8.06.010

Research Progress on 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Management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ZHANG Wujun1,2) LIU Baocai1,2) ZHAO Yunqing1,2)

HUANG Yingzhen1,2) CHEN Jingying1,2) ZOU Fuxian2) DENG Qiaoqin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Bio-resourc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2 Research Center for Medicinal Plants,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3 Camellia Cooperatives of Zhanhong, Zhangping, Fujian 364416)

Abstract 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is known as“the Queen of Camellia”and“the Giant Panda of the Plant Kingdom”, and it was listed in the first category of the endangered plant species in China. The recent 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management of C.nitidissima we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in propagation included seeding, cutting, grafting, aerial layering and tissue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management included planting environment,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pest control of C.nitidissima. This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C.nitidissima.

Keywords 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 propagation ; cultivation ; research progress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Chi)是山茶科山茶屬金花茶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花色金黄,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茶族皇后”和植物界的“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部的防城、南宁、隆安、扶绥等县(市)和越南北部,其生性喜暖喜荫,多见于较荫蔽的沟谷和阳光不易直射,林层盖度高的林地[1-3]。金花茶的花、叶还是一种传统中草药,当地壮族民间有采金花茶叶片代茶饮用的习惯,在《广西中药材标准》中记载用于治疗咽喉炎、痢疾、肾炎、水肿、尿路感染、肝硬化腹水和预防肿瘤等[4],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新资源食品[5]。金花茶和显脉金花茶(C. euphlebia) 已被开发成浓缩液、口服液、茶饮料、袋泡茶等保健产品,毛瓣金花茶(C. pubipetala)6]、崇左金花茶(C. chuangtsoensis)[7]等也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金花茶野生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外学者在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综述了金花茶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的研究进展,分析金花茶育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金花茶育苗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金花茶育苗及栽培提供参考。

1 金花茶种苗繁育研究

1.1 种子育苗

金花茶种子需要在果实开裂前采收,在通风的室内平铺约20 cm厚,每天翻动1次,让其后熟3~5 d后剥开果壳,取种子,去种皮,放入800倍多菌灵水溶液浸泡20 min杀菌,然后晾干沙藏[8]。韦霄等[9]研究表明,金花茶种子用6%湿度的沙存储,选用粒径大的种子于3月播种,其发芽率最高,且幼苗健壮。

1.2 扦插育苗

选取半年到一年生顶芽饱满、长10~20 cm且含有2~4张叶片完全木质化的枝条,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插入基质中进行扦插成苗。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扦插基质及扦插后的遮阴等都对扦插生根率有明显影响。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ABT1、ABT6、NAA和IBA以及市场上易购买的“根旺”、“生根壮苗原液”、“强效闪电生根壮苗神”、“艾比蒂生根粉”、“双吉尔GCR”均对金花茶扦插苗有明显促进生根作用,但作用效果及最适浓度不同。杨泉光等[10]研究认为,采用浓度为100~500 mg/L的ABT1、NAA或IBA浸泡2 h,留2~3片叶扦插,对扦插成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张佩霞[11]发现,使用IBA生根率好于ABT1,但ABT1生根数和生根指数好于IBA,并认为500 mg/L ABT1最有利于扦插繁育;邓荫伟等[12]采用100 mg/L的ABT1浸泡2 h生根率达96.75%;廖美兰等[13]用300 mg/L的ABT6与滑石粉调成糊状物,浸蘸插穗30 s,插入90%黄心土+10%细沙的基质中,生根率可达98.6%;吴悦双等[14] 采用“强效闪电生根壮苗神” 100倍稀释液浸泡3 h,生根率达95%,且根长而多;李海全等[15]用双吉尔GCR 400 mg/L浸泡20 min,成活率达80%。

1.2.2 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率的影响

赵鸿杰等[16]设置9种不同基质和3种激素处理,表明1/2黄心土+1/2沙、珍珠岩、1/2珍珠岩+1/2蛭石和1/2珍珠岩+1/2泥炭土4种基质及IBA和NAA能较大地提高金花茶成活率和促进根系生长;龚弘娟等[17]研究了黄泥+苔藓、火土和河沙3种不同基质对扦插的影响,以黄泥+苔藓为基质的生根率和根长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基质。

1.3 嫁接育苗

嫁接育苗可以充分利用砧木植株个体的成熟效应,使嫁接植株生长旺盛,提早开花结实。影响金花茶嫁接繁殖成活率的因素有:接穗木质化程度、光照和湿度、砧木茶树品种、嫁接方式、嫁接时期等。张乃燕等[18]认为,采用半木质化至木质化接穗、嫁接温度25℃左右、相对光照强度15%~25%、空气相对湿度85%~90%较利于金花茶嫁接苗的成活。关于砧木的选择,韦晓娟等[19]认为,不同砧木对嫁接成活率、抽梢率无显著影响,而张乃燕等[18,20]和骆文华等[21]比较了多种茶树类砧木,发现金花茶对各种砧木都有亲和力,并认为博白大果油茶、义安油茶和红皮糙果茶的亲和力较好。关于嫁接方式,邓荫伟等[22-23]发现,采用越南油茶种子培育芽苗砧进行嫁接,嫁接后75 d剪除砧木萌芽并留叶2片,待30 d后 再剪除全部砧木萌芽,成活率可达99%。关于嫁接时期,张乃燕等[18]比较了金花茶2~7月每个月的嫁接成活率,得出5~6月嫁接较好,成活率在82.0%~95.7%;韦晓娟等[19]研究了3、5和8月的嫁接成活率,发现5月和8月的成活率分别为88.12%和90.0%;而骆文华等[21]研究了2、5、8和9月的成活率,认为2月和9月的嫁接成活率较高;赵晓辉等[24]发现,10月上旬的嫁接成活率高于3月上旬。因此,最佳嫁接时间未有统一结论,可能与嫁接地的地理环境、植株的生长状态和砧木品种等因素有关,需根據实际嫁接情况进行探讨。

1.4 高空压条繁育

高空压条繁殖具有见效快、生长快、提早开花结果、保持木本优良品质等优点,适用于枝条高且木质坚硬不易弯曲的植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树种。影响高空压条生根成活的因素有:压条茎粗、环剥宽度、生长调节剂、包扎基质等。蒋运生等[25]发现,在5月份,选取直径1.1~1.5 cm的营养枝条,在其平直处作带宽1.6~2.0 cm的环剥处理,用1 000 mg/L的 ABT生根粉或NAA溶液涂刷切口上端,风干1 d后再以竹屑或苔藓包扎,生根成活率可达90%以上,150~180 d后即可选择生根较好的压条苗剪离母体进行移栽;殷爱华等[26]则选取直径1.0~2.0 cm的枝条采用NAA和IBA的等体积混合激素溶液 1 000~1 500 mg/L涂刷环剥口,生根率达到95%以上;杨泉光等[27]认为,培养初期以苔藓作为基质的成活率略高于营养土基质,而在培养后期,以营养土作为培养基质的根系较苔藓基质的更为粗壮,且长势旺盛。

1.5 组织培养育苗

组织快繁是获得大量优质种苗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手段。当前,金花茶组培研究的外植体有种子、幼苗的嫩芽、成年树的嫩茎或叶片等,增殖途径有胚状体增殖、愈伤组织增殖及腋芽增殖。

1.5.1 胚状体增殖

李红[28]采用子叶诱导胚状体,认为2,4-D对金花茶体细胞胚的发生不是必需的,且高浓度的2,4-D不利于胚状体的形成,在6-BA和NAA适当的配比时,即可获得较高频率的诱导率;翁浩等[29]研究表明,ABA 对体胚成熟有促进作用,最佳浓度为5.0 mg/L,且体胚在白光培养下才能成熟;钟春水等[30-31]对金花茶体胚进行液体培养,发现碳源组合对体细胞胚增殖无显著影响,培养基体积、接种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及脯氨酸浓度对体细胞胚增殖影响极显著,最佳的培养基体积为45 mL、接种量为0.5~1.0 g、脯氨酸浓度为2 g/L,增殖系数可达5.65;蔗糖、肌醇及硝酸银的添加量都对悬浮培养液细胞密度有明显影响,且后两者分别与光照条件存在相互作用,100 mg/L肌醇与 2.5 mg/L硝酸银的液体增殖培养基上交替培养,可以建立并保持金花茶悬浮细胞系;林莉[32]将金花茶成年茎段在附加2.0 mg/L 6-BA和0.5 mg/L NAA的MS培养基上培养80 d 后直接产生体胚。

1.5.2 愈伤组织增殖

林茂等[33]采用无菌苗上切取的子叶和胚轴及成熟植株茎尖、茎段和叶片诱导愈伤,认为WPM+2.0 mg/L 6-BA+0.5 mg/L 2,4-D是金花茶子叶、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WPM+2.0 mg/L 6-BA+0.1 mg/L NAA是愈伤组织分化的适宜培养基;高宇琼等[34]采用子叶胚去外表皮后切块,接种于MS+1.5 mg/L 2,4-D+0.5 mg/L KT中诱导出愈伤组织,在含6%蔗糖的基质中,愈伤组织生长良好;成年叶片在流水中冲洗30 min,75%乙醇浸泡30 s后转入0.2% HgCl2消毒剂中浸泡8 min,然后在MS+1.5 mg/L 6-BA+0.5 mg/L IAA+4 mg/L NAA 中培养,愈伤诱导率为98.335%,遮光有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生长;Lü等[35]采用不同生长调节剂对金花茶未成熟子叶进行愈伤诱导,产生了红色、黄色和白色的愈伤组织,只有由改良WPM +9.0 μmol/L 6-BA+1.0 μmol/L NAA/IAA/IBA诱导产生的黄色愈伤能继续形成幼苗,黄色愈伤在改良WPM+9.0 μmol/L 6-BA+1.0 μmol/L或0.3 μmol/L NAA中能产生较多的丛生芽。

1.5.3 腋芽增殖

林莉[32]采用金花茶成年植株的嫩茎进行腋芽增殖,结果表明,采用70%酒精浸泡45s后用0.1%升汞浸泡2 min,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升汞浸泡8 min无菌水冲洗4~5次的分段消毒是较为理想的消毒方式,WPM+2.0 mg/L 6-BA+0.50 mg/L IAA适合诱导腋芽萌发,萌发率达57.1%;芽苗在WPM+3.0 mg/L 6-BA+0.20 mg/L IAA培养基上增殖效果较好;洪永辉等[36]以金花茶无菌苗的幼嫩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接入MS+5.0 mg/L 6-BA+0.1 mg/L NAA培养基诱导产生不定芽,并认为MS+5.0 mg/L 6BA +0.2 mg/L NAA培养基最适合金花茶不定芽增殖;黄昌艳等[37]将金花茶种子萌发形成的胚芽去掉顶芽接入MS+3.0 mg/L 6-BA培养基中,增殖系数可达3.79。

1.5.4 组培苗生根

林茂等[33]采用1/2 WPM+0.5~1.0 mg/L IBA培养基诱导金花茶组培苗生根,生根率为45.5%~54.0%,生根时间为19.8~20.9 d;李桂娥等[38]认为,500 mg/L IBA 溶液浸泡处理效果显著优于 NAA,其生根率达 82.5%;黄晓娜等[39]进行了组培苗试管外生根研究,认为金花茶试管外生根培养适宜的生根剂为 200 mg/L IBA,基质用黄泥∶泥炭土(3∶1,V/V),浸泡 10 min,生根效果可达到85%。

2 金花茶栽培管理研究

2.1 引种区域

黄梅丽等[40]应用GIS技术分析金花茶在广西的适宜生长环境,适宜区主要在沿海一带、桂东南和桂西南海拔较低的地区,年平均气温21.4~22.8℃,霜冻天气少;不适宜区分布在广西北部和南部海拔较高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6.7~20.9℃。通过与广西原产地的经纬度、海拔和气候等对比,广东江门市[24]、肇庆市[41]、梅州市[42]、佛山市[43]和福建三明市[44]、福州市[45]、龙岩市[46]、漳平市[47]、南平市[48]近几年均有从广西引种栽培。

2.2 种植环境

种植环境应根据金花茶的生物学特性,在雨量均匀充足、冬暖夏凉地区,选择偏酸性、土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忌强烈阳光,一般遮阴度以50%~70%为好,栽培种植密度为1.5万~1.65万株/hm2,行间距75 cm×80 cm左右[42]。林下种植一般选择在初冬或者春天,林内冬季温度要求不低于零下5℃[49],要求郁闭度0.3~0.5,水湿条件较好而不积水[50],可在马尾松林、桉树林及阔叶林下栽培,阔叶林下种植密度为1 500~1 800株/hm2,桉树林下为每亩2 655~3 990株/hm2[50-52]。

2.3 施肥技术

金花茶是一种稍喜肥的植物,栽植时必须放足基肥,基肥一般以厨肥、堆肥为好。在生长过程中还应适当追施一定的肥料,追施的肥料以有机肥为主,花生麸最好[53]。张帅等[54]在马尾松林下种植金花茶,发现对1~2年生金花茶3月施K肥(氧化钾≥60%)50 g,6月施复合肥(N/P/K∶16/8/6)150 g,9月施硫酸钾镁肥200 g(氧化钾≥24%,Mg≥6%,S≥16%)可以增加金花茶生长速度;邓荫伟等[55]发现,不同施肥用量对金花茶的生长有显著差异,在8月份对8年生金花茶每株施芭田顺水复肥250 g,第二年4月份调查,发现单株平均新梢抽梢数为72.33枝、平均新梢长为16.57 cm,分别高于对照组73.58%、31.20%。

2.4 病虫害及其防治

金花茶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赤叶枯病、藻斑病、白绢病、煤烟病、根腐病和溃疡病;虫害主要有天牛、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二叉蚜、茶枝小蠹、根粉蚧、吹绵蚧、矢尖盾蚧、木蠹蛾、卷叶蛾、茶小卷叶蛾、茶长卷蛾、柑橘潜叶蛾、斜纹夜蛾、同型巴蜗牛、茶黄硬蓟马、瓢虫、茶翅蝽、象鼻虫、茶籽象鼻虫和茶尺蠖等[56-64],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见表1。

3 问题与建议

金花茶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尚未成熟,还存在初代培养污染率高、增殖系数较低、繁殖慢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促进种苗繁育,减少采集野生金花茶资源,间接保护野生资源。

金花茶不耐寒、不耐阳光直射、对土壤水分要求高,盲目引种易导致成活率低下,需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类型进行引种,进一步研究完善金花茶的栽培技术体系,建立栽培技术规范,提高成活率与产量。

《中国植物志》记载金花茶有16种和2变种,适应性和化学成分存在差异,需开展目的育种研究,选育抗性强、适应引种地气候条件、具有高观赏性或者药用价值的金花茶品种,以降低栽培难度,提高商品价值,促进珍稀名贵金花茶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书版社,2004.

[2] 中国科学院. Flora of China[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韦 霄,蒋运生,韦记青,等. 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地理分布与生境调查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07,16(3):895-899.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广西中药材标准[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10年第9号[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4):380.

[6] 柴胜丰,唐健民,陈宗游,等. 毛瓣金花茶叶片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物质分析[J]. 食品科技,2016(3):110-114.

[7] 莫昭展. 崇左金花茶的氨基酸成分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 385-1 386.

[8] 潘子平,吴儒华. 金花茶种子育苗及管理技术[J]. 大众科技,2008(10):146.

[9] 韦 霄,柴胜丰,蒋运生,等. 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种子繁殖和生物学特性研究[J]. 广西植物,2010(2):215-219.

[10] 杨泉光,宋洪涛,张 洪,等. 几种处理措施对金花茶扦插成活的影响[J]. 绿色科技,2010(12):36-38.

[11] 张佩霞. 广东地区金花茶扦插繁育研究[C]. 廈门: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5.

[12] 邓荫伟,吴婵榕,郭俊红,等. 金花茶扦插育苗试验[J]. 分子植物育种,2017,14(7):2 886-2 890.

[13] 廖美兰,王华新,杜 铃. 3种生根剂对金花茶扦插生根的影响[J]. 广西林业科学,2013(2):159-161.

[14] 吴悦双,邱先强,梁明骅,等. 不同生根激素对金花茶扦插生根试验研究初报[J]. 中国热带农业,2013(3):66-67.

[15] 李海全,冯立新,苏付保,等. 不同激素处理对金花茶扦插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1 101-1 102.

[16] 赵鸿杰,李 鑫,玄祖迎,等. 不同基质和激素对金花茶扦插成活率、根系的影响[J]. 林业实用技术,2014(9):77-79.

[17] 龚弘娟,胡兴华,李洁维,等. 3种不同基质对金花茶扦插的影响[J]. 福建林业科技,2009(3):145-147.

[18] 张乃燕,王东雪,江泽鹏,等. 金花茶嫁接繁殖试验研究[J]. 北方园艺,2010(21):34-36.

[19] 韦晓娟,李开祥,廖健明,等. 金花茶大砧嫁接试验初报[J]. 北方园艺,2013(8):68-70.

[20] 张乃燕,江泽鹏,陈林强,等. 金花茶嫁接繁殖砧木亲和力试验[J]. 经济林研究,2007(3):65-68.

[21] 骆文华,王 燕,黄仕训,等. 金花茶嫁接繁殖试验[J]. 浙江林业科技,2013(2):60-62.

[22] 邓荫伟,黄新强,冯玉能,等. 金花茶嫁接繁殖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2015(3):113-118.

[23] 邓荫伟,冯玉能,邓益德,等. 金花茶芽苗砧嫁接除萌研究[J]. 园艺与种苗,2014(10):22-24.

[24] 赵晓辉,赵真庆,孙 思. 引种金花茶组植物的适应性与繁殖试验初报[J]. 广东林业科技,2013(2):32-35.

[25] 蒋运生,韦 霄,漆小雪,等. 金花茶高空压条繁殖技术[J]. 福建林业科技,2010(1):68-71.

[26] 殷爱华,李 鑫,万利鑫,等. 不同激素对金花茶圈枝繁殖生根的影响[J]. 热带农业科学,2016,36(5):60-63.

[27] 杨泉光,郭 辰,廖远明,等. 金花茶高空压条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 绿色科技,2015(1):61-62.

[28] 李 红. 防城金花茶体细胞胚状体发生的研究[J]. 广西园艺,1999(3):2-3.

[29] 翁 浩,赖钟雄. 不同因素对金花茶体胚成熟的影响研究[J]. 园艺与种苗,2013(7):29-34.

[30] 钟春水,赖瑞联,刘生财,等. 液体培养过程中金花茶体细胞胚增殖优化[J]. 森林与环境学报,2016(2):155-159.

[31] 钟春水,赖钟雄,赖瑞联,等. 金花茶松散型愈伤组织诱导与悬浮细胞系建立[J]. 热带作物学报,2016(3):476-481.

[32] 林 莉. 金花茶离体培养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5.

[33] 林 茂,杨舒婷,唐 庆,等. 金花茶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J]. 南方农业学报,2017(3):475-480.

[34] 高宇琼,赖钟雄. 金花茶体胚和叶片愈伤组织培养[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10(2):130-135.

[35] Lü J, Chen R, Zhang M, et al. Plant regeneration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shoot organogenesis from immature cotyledons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Chi.[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2013, 170(13): 1 202-1 211.

[36] 洪永辉,樊仲书,陈天增,等. 防城金花茶优良个体组培快繁体系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2016(1):8-10.

[37] 黄昌艳,周主贵,王晓国,等. 金花茶种子萌发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 2016(05):611-616.

[38] 李桂娥,文 萍,李志辉,等. 不同处理方法对金花茶组培苗不定根发生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6(10):157-159.

[39] 黄晓娜,叶品明,黄连冬,等. 金花茶组培苗试管外生根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 751-5 752.

[40] 黄梅丽,廖雪萍,罗燕英,等. 基于GIS的广西金花茶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J]. 中国农学通报,2014(1):163-168.

[41] 苏东霞,莫木信. 金花茶在广东肇庆地区的栽培及生长表现[J]. 中国园艺文摘,2014(6):164-165.

[42] 黄国烽. 金花茶的引种与栽培技术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3):292-293.

[43] 赵鸿杰,罗昭润,丁岳炼,等. 金花茶老叶和嫩叶营养成分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52-56.

[44] 黄 芳. 金花茶在福建三明市的适应性研究[J]. 安徽林业科技,2015(6):43-46.

[45] 吴洪明,陶萌春,周良才. 金花茶引种福州的适应性初报[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7(4):428-431.

[46] 牛廣俊,陈清英,朱 思,等. 用层次分析法多指标评价优选金花茶超声提取工艺[J]. 经济林研究,2015(1):119-122.

[47] 牛广俊,朱 思,陈清英,等. 金花茶不同部位多糖的测定及体外抗氧化活性[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68-172.

[48] 陈巧女. 金花茶等3种茶科树种种苗形态特征及引种栽培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2007(3):13-15.

[49] 李建基,廖国英,黄 霖. 金花茶林下种植栽培技术要点[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41-42.

[50] 林 植. 金花茶在阔叶林林下种植技术初探[J]. 花卉,2015(15):10-11.

[51] 陆宏宙. 马尾松林下种植金花茶可行性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52] 邓荫伟,张 敏,姚吉霞,等. 桉树林下金花茶不同密度栽培试验[J]. 中国林副特产,2016(4):19-22.

[53] 吴儒华,潘子来,潘子平. 金花茶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4):231-232.

[54] 张 帅,陈翠湖,刘 洪,等. 马尾松林下种植金花茶施肥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2016(11):53-56.

[55] 邓荫伟,黄 威,冯玉能,等. 3种肥料不同用量对金花茶生长的影响[J]. 中国林副特产,2014(6):5-8.

[56] 黄晓娜. 南宁市金花茶公园金花茶病虫害现状与防治对策[D]. 南宁:广西大学,2015.

[57] 吴儒华,潘子来,潘子平. 两种金花茶病虫害的调查及防治[J]. 科技资讯,2008(14):102.

[58] 謝 玲,黄思良,岑贞陆,等. 广西金花茶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寄主抗性评价(英文)[J]. 广西农业科学,2009(8):998-1003.

[59] 蒋昌杰,李志辉,罗燕英. 人工栽培金花茶常见虫害的防治[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5):75-76.

[60] 梁惠凌,邹 蓉,孔德鑫,等. 广西防城金花茶病虫害调查初报[J]. 植物保护,2012(3):128-130.

[61] 黄晓娜. 金花茶根粉蚧的为害与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5):4 686-4 687.

[62] 黄晓娜. 金花茶斜纹夜蛾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园艺,2015(10):62.

[63] 周建良,彭珍宝. 金花茶炭疽病研究初报[J]. 森林病虫通讯,1995(4):6-8.

[64] 何桂玲,李坤新,廖富林,等. 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病虫害研究进展[J]. 嘉应学院学报,2016(2):72-77.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栽培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母 校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草莓的立体栽培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不同培养料栽培金福菇对比试验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