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 强在内涵

2018-09-26 03:22黄海军邓友超
中国教育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质量观强国公平

黄海军 邓友超

教育质量是教育强国的核心、生命线,最能彰显教育强国内涵的就是质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需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迫切需要我国教育由“学有所教”的规模增长转向“学有良教”的高质量发展。接受高质量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要全面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当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片面的、功利的教育质量观在一些地区、一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而是简单地把教育质量等同于考试分数,或等同于升学率,或等同于上北大清華率,这种教育观念需要得到根本转变。二是要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教育标准体系,通过制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一个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三是要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贯彻大中小幼的质量监测评估制度。通过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为改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公平是教育强国的首要含义、重要基础。一个国家教育的强与弱、好与坏,首要评判标准是这个国家能否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进一步讲,是能否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真正的教育强国,一定是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政策目标的国家,一定是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国家,也一定是教育公平得到良好保障和落实并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国家。

实现教育公平,任重而道远。教育公平具有阶段性特征,应根据教育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和转移教育公平政策的侧重点。当前应做好以下“三大转移”:一是由注重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到注重缩小“校际差距”。二是由注重“机会公平”转移到注重“过程公平”。三是由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转移到注重“规则公平”。

教育活力是观察教育强国的“第三只眼”,与教育质

量和教育公平三位一体,共构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国教育活力不断增强,表现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纵向有衔接、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但我国教育活力有待进一步迸发。在“纵向有衔接”方面,针对被人诟病的育人目标倒挂现象,要科学定位育人目标,合理设计育人内容、途径、方法,做到层层递进、有机衔接。在“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方面,要建立更广泛的立交桥,实施完全学分制,建立更加灵活的学制。

教育事业是事关全局的基础工程,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办好的事情,有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把优化教育环境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态度上的重视,是认识上的提升。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不可能建成教育强国。

这些年,我国在优化教育环境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感觉,教育环境还不太友好。首先,要优化教育战略环境。比如,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最根本战略之一。我国应在国家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同时努力扩大社会教育投入,争取到2030年达到创新型大国的教育投入水平。其次,要优化教育政策环境。加强教育政策统筹协调,做好新旧教育政策的前后协调、不同部门涉及教育事务相关政策的左右协调、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上下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政策打架的现象。再次,要优化教育舆论环境。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人员、校长要学会在舆论面前表达心声,发出正面声音、理性声音,学会与公众沟通,积极引导教育舆论,让公众舆论成为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不是阻力。最后,要优化教育安全环境。校园内的“硬伤害”“软暴力”,以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问题,给我们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应深入推进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片自由、和谐、安全的天空。

(作者黄海军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邓友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质量观强国公平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基础教育质量观“三问”
秦晋争霸
必须公平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机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