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的 实践与探索

2018-09-26 11:42彭稚萍
神州民俗 2018年5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摘 要] 广东省文化厅设立首批“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旨在从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获金奖和银奖的戏剧、曲艺类台本中挑选部分进行示范性的二度创作,立上舞台。荔湾区文化艺术中心是基地之一,在创建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形成有效的运作模式,基地创建初具规模,为今后排演更多优秀的作品奠定基础。

[关键词]群文作品;省试排试演基地;实践;探索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习近平总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全省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广东省文化厅在2016年12月公布设立7个“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对部分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奖的戏剧、曲艺类作品进行示范性的二度创作,立上舞台。荔湾区文化艺术中心经过申报和审核程序,成为首批基地之一,2017年试排演的3个作品获专家组肯定,通过了省厅验收,相继参加的省、市、区、街各类演出纷获好评。在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荔湾区文化艺术中心依据省厅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形成有效的运作模式,基地创建初具规模,为今后排演更多好作品奠定基础。

一、创建“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的意义

每年度的“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含小品、小戏)、曲艺四个艺术门类,其中戏剧和曲艺作品仅就文字台本来进行评审,很多获奖的作品还只停留在一度创作层面,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进行后续的二度创作呈现舞台,甚为可惜。因此,省厅在全省范围内根据各地申报单位的软、硬件条经行甄选,设立首批戏剧曲艺试排试演基地,每年试排上年度省作品评选获金奖或银奖的作品3-4个,组织参加当地各级惠民演出并作一步打磨,使原来仅流于“纸上谈兵”的文字台本被打造成为立体的舞台作品呈现给广大群众,从而让更多紧贴时代脉搏、富有生命力的好作品焕发光彩。

二、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

荔湾区文化艺术中心获选为省试排试演基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创建过程中,按照省厅的具体的要求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在确保每年完成排演任务的基础上,严要求、高标准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

(一)组建团队

艺术中心把创建省试排试演基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组建团队、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区文广新局专管领导督导;区文化馆馆长统筹;主管业务的副馆长策划基地的建设和部署每年的排演工作;文化馆特邀专家参与编导;区文化馆员根据专业特长参加作品的排演或幕后工作;区属群众文艺团队、共建的艺术院校和志愿者队伍根據具体作品的需要参与排演。

(二)专款专用

年初,省文化厅基地布置具体的排演任务并拨出相应的专项扶持资金到区

文广新局账户。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和跟进作品的文化馆员分别与作者、导演和演员详细商讨并制定具体方案后,拟写经费申请,详列明细上报,须经有区纪委监察小组成员列席的区文广新局领导班子会议审议通过。所有费用的支出和报销程序均严格按照财务管理条列,专款专用。支付给个人的费用在收取了身份证复印件后由局账户转付;其他支出要开具发票由公务卡或局账户转账支付。在省厅组织的专家小组检查验收后,局财务按照省厅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提交所有报销单据的原件扫描件和复印件进行审计。

(三)排演流程

1.填写《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排演作品意向表》,选定3-4个作品,初拟人员队伍和排演计划上报主管地市文广新局同意再后报省文化厅。

2.经省厅统筹7个基地的排演意向并正式发文公布后,联系作者和其所在地市文广新局联系人,取得《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排演作品授权书》,许可省厅用于基地排演作品并在之后的公益性展示、宣传、推广中无偿使用。

3.联系作者和导演共同就作品的改编取得共识,修改好文字台本;小戏和粤曲作品要谱曲、唱腔设计和配器。

4.导演挑选并确定演员。

5.制定试排演的具体实施方案,申请专项资金。

6.录制乐曲,准备服装、道具、背景、字幕等。

7.作品试排并录像。

8.制定省试排演基地验收工作分工,做好演出舞台和会议室的相关布置。

9.准备省厅检查验收所需材料,包括排演工作方案、编创人员名单、排演进展、演出情况以及一份2000字的书面汇报材料。

10.省厅组织的专家检查小组进行验收,现场观看排演作品的舞台演出,总体评估基地排演任务完成情况,召开检查情况反馈座谈会,讲授作品编排技巧,指导作品打磨提升。

11.依照专家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

12.试排演作品参加荔湾区文化惠民巡演和各级文艺演出。

13.根据演出反响继续打磨作品,挑选部分作品参加比赛。

14.接受省厅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三、发挥特色特长

荔湾区是全国“曲艺之乡”,粤剧、粤曲在荔湾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土壤环境,粤曲私伙局遍布街道和社区。区文化馆创作编排的粤曲节目先后3次荣获国家曲艺类群星奖。粤剧“八和会馆”、“銮舆堂”和“粤剧艺术博物馆”等组织座落于恩宁路,汇聚了大量的粤剧粤曲艺术创作、编导、演出等人才,为基地提供了人才保障。近年,区文化馆成立了戏剧社,老、中、青成员50多名,创作的情景剧《国字当头》参加“广州市首届小品小戏比赛”获金奖。因此,在基地创建之初就确定了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挥本土特色特长,全面推进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

2017,基地排演了3个作品,期间多次邀请专业编导老师和作者一起研讨,对作品进行反复修改和打磨。同时,为了锻炼队伍,节目排演均由我馆专业干部实施和执行,部分演员从区内文艺团队中择优选用。

(一)古筝、琵琶弹唱《古港新姿》

文字台本获2015年省群众文化作品评选(曲艺类)银奖。作者为原广州市文联副主席沈瑞和,作品描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黄埔古港兴衰变化的光辉岁月。原作曲调多处运用了梆黄,用时长达17分钟。

在制定基地排演方案之初,经集体商讨决定发挥文化馆曲艺专业干部萧诗琳的特长,把原来的平、子喉对唱改编成8分钟时长的古筝、琵琶弹唱,原名《古港春秋》更名为《古港新姿》。为此,专门邀请了广东音乐曲艺团著名粤曲琵琶弹唱家陈玲玉和作者共同在唱词、音乐、唱腔设计等方面进行大幅度修改,精炼唱词突出赞美古港焕新姿,减少梆黄增加小曲和弹奏,增加旋律的明快色彩。为了使作品音乐效果更好,还邀请了广州市粤剧院音乐总监邹裕伟配器,并在中唱公司录音棚现场指挥17名专业乐手进行音乐录制。节目排练过程中,陈玲玉老师亲自示唱示奏辅导吴思拓和萧诗琳两位演员,在弹奏和演唱方面精抠细琢,彰显黄埔古港蒸蒸日上的勃勃新姿。该作品受中国曲艺家协会邀请参加“首届中国东部曲艺精品节目展演”。

(二)粤曲表演唱《陪嫁新歌》

文字台本获2015年省群众文化作品评选(曲艺类)金奖。作者是廉江市文化馆退休馆长肖欢兴,作品描述的是父母年迈无人照顾,随女儿出嫁到女婿家,并享受当地农村养老好政策的故事。作者用雷州话撰写,无曲牌唱腔设计。

在制定排演方案时,考虑到基地无人知晓雷州话,经征得作者同意由基地改编为粤语版本,以粤曲表演唱形式演绎。由于不同地域方言区别很大的原因,基地专门邀请省曲协顾问苏惠良老师,在保留原作品立意和结构原则下进行移植改编,使粤语对白和唱段诙谐幽默,富有荔湾地方特色。导演史琳老师选取的6名演员中,既有我馆专业干部,又有活跃在我区粤剧曲艺舞台的专业或业余演员,排演时充分运用曲艺表演的多样形式,让设计的人物角色,根据情节灵活地跳进跳出,使节目气氛欢快喜庆。该作品获广东省曲协邀请参加在广东电视台举办并播出的“喜迎十九大 歌颂献给党——广东曲艺精品专场”演出。

(三)小品《偶遇》。

文字台本获2015年省群众文化作品評选(戏剧类)金奖。作者为省文化馆创作部干部易姝,作品描述的是一位老警察起先由反对女儿找警察男朋友,到最后同意的思想转变过程。在制定排演方案时,针对警察家庭故事的题材,特邀请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政治部文工团演员赵国栋和警察赵航担任导演。改编时,导演和作者一起讨论,主要从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情节起伏等方面入手修改,缩减篇幅上并逻辑性方面更趋。演员来自我馆小品队的业余爱好者,导演在排练时,着重让演员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人物心理特征,力求使表演更细腻更感人。该作品多次参加荔湾区社区惠民演出。

结语

荔湾文化艺术中心在创建“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规范运作,培养人才,锻炼队伍,逐步累积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富有特色的戏剧和曲艺作品,发挥了首批试排试演基地示的范带动作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公布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名单的通知.广东省文化厅.2016[211]号;

[2]2015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获奖作品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10):P6-13;

作者简介:彭稚萍(1974--),女,本科,馆员,现任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