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7)

2018-09-27 06:39
图书馆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广东省文献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到高度重视。2012年11月举行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2016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激发①“十二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EB/OL].[2018-03-25].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22/c399243-27729383.html.。

在这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也在加速推进,公共图书馆设施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2016年12月,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开展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2017年7月,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新时期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到202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应用更加普及,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加强,政策法律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众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提升②“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EB/OL].[2018-03-25].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707/t20170726_685747.html.。2017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广东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努力开创广东省各项事业新局面,持续推进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201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其中“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③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EB/OL].[2018-03-25].http://news.southcn.com/g/2010-07/30/content_14279712.htm.。2011年9月,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立法的整体思路。2015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的目标任务。“十二五”时期,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共图书馆等免费开放,开展服务效能提升计划,打造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开全国先河,积极推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探索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①,为“十三五”这一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时期广东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报告以广东省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数据、广东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建设数据为基础,从总体现状、保障条件、业务建设、服务效能、区域特色等几个方面呈现2013-2017年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数据共涉及13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其中包括5个省级/副省级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省级馆”)、39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地市级馆”)和9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县级馆”),涵盖了广东省95.1%以上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

1 蓬勃向上、整体推进的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参照这一指标体系,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情况见表1。如表1所示,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较好。在此次调查掌握数据的主要指标中,公共图书馆达标率、每万人建筑面积、人均藏书量、人均年新增图书藏量、人均购书经费等均已提前实现文化部确定的“十三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与广东省走在前列、领先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

表1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主要情况②

1.1 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注重基层、形成网络

广东省以城乡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布局的统筹规划,按照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建设原则,实现基层图书馆全覆盖,形成比较完备的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

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计136个①另有14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由于旧馆改造或新馆建设暂未开放。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免费向民众开放并提供服务,建筑总面积达152.56万平方米,每万人建筑面积达136.59平方米。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2017年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开放场馆数量和面积②数据截至2017年12月。

珠三角九个地级市每万人公共图书馆面积达176.71平方米,已远超2020年该项指标的全国目标,粤北五个地级市也已提前达标。当然,广东省区域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广东省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82%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在不同程度上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功能适用性得到增强。县级和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阅览座席数达8.348万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读者用计算机终端数达1.31万台,读者服务区无线网覆盖率达100%的公共图书馆超过95%。

2016年初,广东省启动并大力推进县级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建设,选取了两批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共计27个。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强化馆站服务效能为目的,创新管理机制,总分馆试点突破了以往资源相对分散、服务相对独立的瓶颈。2018年初,试点区域基本建立起县级总馆、乡镇(街道)分馆、村(社区)服务点的三级体系,盘活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互通共享④广东省文化厅关于报送第六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总结的函[Z].2017:11.。

1.2 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建立机制、增加投入

围绕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广东省建立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将人员开支、资源购置、基本服务提供、设施设备购置与维护等日常运行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保障公共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各级政府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年财政拨款总额持续增加。2017年全省财政拨款总额共计约16.89亿元,年文献购置费共计3.134亿元。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17年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情况

地级市普遍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2017年地市级馆获得财政拨款达7.7亿多元,完成了一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县级馆建设亦得到加强,2017年县级馆获得财政拨款达2.7亿多元,开展了一批县级馆修缮项目。

1.3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丰富、结构优化

广东省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落实新增藏量指标,确保文献资源达到一定规模并持续更新。

截至2017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献馆藏量达12017万册(件)①此项数据中,省级公共图书馆部分采用普通文献馆藏量数据。,人均文献馆藏量约1.076册(件)。其中,省级馆普通文献馆藏量约2786万册(件),电子文献馆藏量约1402.26万册。2017年省级馆年图书入藏量72.61万种、年报刊入藏量2.85万种、年视听资料入藏量1.76万种。全省19.8%的地市级馆和县级馆人均文献馆藏量1册(件)或以上,超过45.8%的地市级馆和县级馆人均文献馆藏量0.5册(件)或以上。

文献资源结构不断优化,涵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文献类型。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少年儿童适用数字资源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数字资源等中文优质网络文化资源建设不断加强。

1.4 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普遍均等、专业高效

广东省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健全免费开放项目;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服务创新,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探索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服务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延伸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资源和服务,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率。89.7%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读者满意率超过95%。

2017年,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率为100%,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平均周开馆时间为64小时,地市级馆与县级馆持证读者达876.12万人,地市级馆年读者人均到馆量接近1.74次。2017年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年文献外借量达9047.68万册次,年员工人均流通量为1.82万册次。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2017年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基本服务

91%以上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提供未成人服务,78.5%提供低幼服务,86.03%提供残障人士服务,82.35%提供老年人服务,79.41%提供农民工服务。创建品牌活动491个,其中省级馆56个、地市级馆252个、县级馆183个。

近两年,广东省注重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与社会教育方面的功能,相关活动数量快速增长,如图1所示。2017年,年展览次数②未包括少儿馆数据。同比增长3.92%,年讲座、培训次数③未包括少儿馆数据。同比增长4.11%,年阅读推广活动次数④未包括少儿馆数据。同比增长34.89%,年文献外借量同比增长4.78%。

图1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阅读推广与社会教育

1.5 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存量优化、增量优选

广东省按照“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结合公共图书馆实际,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人才建设体制机制,打造数量合理、结构优化、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截至2017年,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达4969人。74%以上省级馆和地市级馆,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超过50%;约50%省级馆和地市级馆,高级职称员工占比超过10%。约48%县级馆,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超过80%;超过89%县级馆,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超过50%。

各级图书馆学会着力完善图书馆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加强分级分类培训,重点加强对基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培训。加强与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的合作,通过开展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等方式,鼓励图书馆从业人员接受专业继续教育。广州图书馆2015年与中山大学签署协议,面向图书馆在职人员,联合培养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中山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点亦本着与业界合作、为业界服务的宗旨,为在职人员单设非全日制招生名额,并采取“提前面试”等入学考试方式①张靖,谭丽琼.公共图书馆发展之馆校合作——以广州图书馆与中山大学合作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36(12):76-80.。

根据调查②张靖,方家忠,等.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研究[B].2017:56.,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对新进人员的资质要求普遍提高。以广州市为例,市区级图书馆均要求新进编制人员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科背景方面,总体而言,以图情档相关专业为主,开展多学科背景招聘。八个市区级图书馆在招聘启事中特别提及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图情档相关专业背景。对于新进非编制人员,要求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一个区级图书馆,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八个市区级图书馆;其中一个区级图书馆由于实行整体服务外包,对骨干人员要求具有图书馆相关工作经验。专业背景方面,一般要求具有图书情报专业或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年以来,广东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建设力度,财政投入稳步增加,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文献资源日益丰富,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不断增加,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队伍素质稳步提高,社会效益明显增强,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影响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滞后于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保障力度有待提高;设施网络有待增强,服务网络有待健全;区域平衡有待实现,城乡差距有待弥合;队伍建设有待强化,专业服务有待提升。

2 政府主体意识强化、保障全面有力

《公共图书馆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责任主体③毛少莹,等.公共文化服务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1.,政府的主体意识和保障力度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且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2.1 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自2013年以来,广东省为促进公共图书馆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5年,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之后陆续出台《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文化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范》《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

广东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法制化,为公共图书馆事业提供法制保障。2017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将《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列入立法规划修订项目,审议《广东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

全省各地相继制定地方性法规或部门行政性规范文件,规范公共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促进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2014年10月29日经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5年1月13日经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法规;广州市还出台了与该条例配套的《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科学统筹、长远谋划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9月印发《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涵盖公共图书馆。佛山市、东莞市等也相继发布公共文化事业“十三五”规划。

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97%以上的县级以上公共馆制定了图书馆章程,约75%县级以上的地方发展规划写入图书馆相关条款,90%以上的县级以上公共馆制定并实施“十三五”规划。

2.2 保障经费投入

广东省各级政府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2013-2017年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财政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年均增长率达9.33%。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年财政拨款

图2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年财政拨款整体趋势

2013-2017年,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获得财政拨款总额逾70亿元。其中,2016年财政拨款总额比2015年增长52.4%。年度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

2013-2017年,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年财政拨款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较2013年增长42.90%。其中,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年财政拨款情况很好地反映了立法成效。如图3所示,2015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施行后,公共图书馆年财政投入显著上升,2016年财政拨款较2015年增长47.4%,2016年和2017年财政拨款总额占近五年46.8%。

图3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年财政拨款整体趋势

约56%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年增长率与当地财政收入年增长率之比超100%,体现出广东省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政府主体意识不断强化。

在文献购置费方面,2013-2017年省级馆年文献购置费稳中有增,年平均约为11671.4万元,如表6所示。2017年,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献购置费达3.134亿元,比2013年的2.2亿元增长42.45%。

表6 广东省省级公共图书馆经费总投入——年文献购置费

2013-2017年,全省地市级馆和县级馆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在整体稳定的状况下有所增长。2017年,38.9%地市级馆、约11%县级馆人均文献购置费达1.8元或以上。

2.3 保障文献资源

广东省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落实新增藏量指标,优化文献资源结构,建立涵盖各种资源类型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其中,省级公共图书馆兼顾文献覆盖面和文献专深度,加强对广东省出版或内容涉及广东省的文献采集收藏;地市级馆和县级馆加强对内容涉及本地文献、本地编印文献以及与当地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出版物采访。

省级馆方面,截至2017年底,普通文献馆藏量达2786万册(件),电子文献馆藏量达1402万册。2013-2017年,年图书入藏量、年报刊入藏量、年视听资料入藏量整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广东省省级公共图书馆年文献资源入藏趋势

在地市级馆和县级馆方面,截至2017年底,19.8%的馆人均文献馆藏量达1册(件)或以上。2017年,37.4%地市级馆和县级馆年人均新增文献入藏量达0.08册(件)或以上,43.59%地市级馆年人均新增文献入藏量达0.08册/件或以上。

在总分馆体系中承担总馆职能的图书馆统筹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为适应文献载体形态的发展变化,数字资源等新兴载体资源的采集入藏亦得到加强。

2.4 保障建筑硬件设施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方面得到较好的保障,开放场馆数量及面积如表2所示。《公共图书馆法》第四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广东省地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在建筑面积方面保障较为充分,未来在法律框架下,县级馆的建筑面积也将逐步达标。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建筑面积较大的地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包括广州图书馆(10.26万平方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9.59万平方米)、深圳图书馆(6.04万平方米)、东莞图书馆(5.36万平方米)、佛山市图书馆(5.27万平方米);广州、深圳以外面积较大的县级馆包括佛山市顺德区图书馆(2.83万平方米)、珠海市金湾区图书馆(1.28万平方米)、汕尾市陆丰市图书馆(1.2万平方米)、惠州市惠阳区图书馆(0.96万平方米)、惠州市博罗县图书馆(0.85万平方米)。

2013-2017年间,广东省各级政府启动多个公共图书馆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佛山市图书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揭阳市图书馆、河源市图书馆等新馆陆续建成开放,中山纪念图书馆、潮州市图书馆新馆正在建设,韶关市浈江区、茂名市茂南区、云浮市云城区等结束了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历史。

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地市级馆和县级馆阅览座席数量共计8.348万个,其中地市级馆平均每馆约1300个,县级馆平均每馆约357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共有约1.31万台读者用计算机终端,其中省级馆读者用计算机终端数占17.44%,地市级馆占45.59%,县级馆占36.96%。超过95%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区无线网覆盖率达100%。

2.5 保障人才队伍

《公共图书馆法》第十九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其功能、馆藏规模、馆舍面积、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等因素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截至2017年12月,广东省13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共有工作人员4969人,其中五个省级馆共1266人,占25.48%;39个地市级馆共2269人,占45.66%;92个县级馆共1434人,占28.86%,人才队伍集中在省级馆和地市级馆,具体见表7。

表7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①数据截至2017年12月。

13.64%的省级馆和地市级馆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75%或以上;80%的省级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50%或以上;74.35%的市级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50%或以上;47.82%的县级馆,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80%或以上。

40.9%的省级和地市级馆,高级职称员工占比10%或以上;超过50%的县级馆,中级职称员工占比30%或以上;79.3%的县级馆,中级职称员工占比10%或以上。

在“存量优化”方面,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省各级图书馆学会着力完善图书馆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加强分级分类培训,重点加强对基层馆从业人员的培训。

广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开展“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组织专家赴粤东西北地区对7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88个县级文化馆巡回指导。与此同时,推行“结对子”帮扶工程和馆员互派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广东图书馆学会、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实施“基层馆员培训计划”,2011-2017年面向全省各系统图书馆从业人员举办各类讲座、培训32场,培训近9600人次。培训计划注重将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新要求新趋势与广东实际相结合,根据基层馆实际需求,提供“点单式”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包括专家授课、现场考察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使培训不受空间的限制,让更多基层馆员参加并受益。此外,组织省内专家深入基层,面对面为基层馆解答问题、解决困难。

广东省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手段引入专业人才、稳定人才队伍。2012年12月,广州市图书馆学会被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广州市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基地;汕尾市图书馆和梅州市剑英图书馆通过政府人才引进计划,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粤西、粤北地区部分公共馆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素质人才、吸引高校图书情报相关专业毕业生扎根山区,成为新馆建设、创新服务的骨干力量。

广东省在未成年人公共图书馆服务继续教育方面,率先落实《公共图书馆法》中关于加强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交流的要求。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重视对分馆、馆外服务点以及区域内各区(县)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的业务辅导与培训,努力发挥在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领域的表率和引领作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根据《深圳市中小学图书馆“常青藤”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部署,积极发展学校加盟“常青藤”计划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深圳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员业务培训,为全市中小学教师举办以中小学生人文阅读为主题的阅读推广人培训班。

3 业务建设专业化、数字化、体系化、社会化

广东省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合理规划馆藏体系、深入挖掘馆藏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服务、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有计划地开展馆藏和服务评价、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不断推动服务创新,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推进基层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化发展。

3.1 业务建设专业化

3.1.1 基础业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在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反映出基础业务建设偏弱问题,如文献入藏(含采购、受赠、交换、调拨等途径)缺乏相关的方针和条例指引,文献编目缺少细则,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建设缺少规划①毛凌文.广东深莞惠地区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情况简析[J].图书馆论坛,2013,33(6):62-66.。为此,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特别强调基本业务建设的规范化。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注重全省范围内的资源建设和业务引领,制定《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采选条例》,对各类文献资源的采集依据、工作要求、资源结构等做出详细规定。2017年,广州市文广新局以总分馆制为纽带,发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第三方评估管理办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剔除规定》,加强基本业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相关标准的影响力辐射全省。馆藏发展政策制定方面,100%的省级馆、88.5%的地市级馆和86.4%的县级馆均制定了本馆相关政策。

在编目标准化建设方面,广东省文献编目中心服务全省各级图书情报机构,通过联机编目共建共享数据,促进了基础编目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缓解了基层图书馆的编目困境,推进了编目成本最小化、编目效益最大化。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文献编目中心共有188家各类型用户。县级馆依托总分馆体系,与上级图书馆联通,实现总馆主导下的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分馆在编目与馆藏管理方面,积极配合总馆调配,逐步提高馆藏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区域内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业务统计亦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广东省各级公共图书馆重视服务统计,以及用户统计数据的记录与保存。

3.1.2 基层业务辅导与培训常态化

基层业务辅导与培训是保障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专业化的关键。广东省已形成“省-市-县-街镇”层层传导、系统安排的公共图书馆业务辅导体系。业务辅导内容既包括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还注重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宣传。在这一体系中,县级馆扮演重要角色,积极联系基层,把基层馆建设纳入本馆工作计划,定期组织镇街图书馆(室)业务辅导,促进基层业务辅导与培训常态化。

表8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年员工人均教育培训(学时)

广东在基层业务辅导与培训中注重区域发展协调。在总分馆制建设路径多元、基于总分馆体系的业务辅导的基层推进仍存在较大阻滞的情况下,广东省采取“试点―小规模复制―大规模推进”策略②肖鹏,唐琼,陈深贵,等.广州区域总分馆制实施路径探索:以基层管理者为中心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3):103-115.,逐步推动基层业务辅导与培训、继续教育的体系化建设。

3.2 业务建设数字化

广东省积极推进现代科技融入图书馆服务,为文化服务供给搭建交流桥梁,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各级图书馆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平台和智能化服务建设。为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积极推进珠江三角洲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组建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和网络版权局限,建立起覆盖全省的跨系统联合目录,实现公共、高校、科技三大系统图书馆资源共享③莫少强.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J].图书馆论坛,2016,36(8):25-36.。与广西、山东、福建、海南、天津等地区多家公共图书馆合作建立的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实现无缝连接,服务对象覆盖全国。在智能化建设方面,省级馆均配备自助借还等设备,辅助智能图书馆建设。87.17%地市级馆基本具备智能化建设基础设施,并进行对应的智能化管理。85.71%县级馆已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依托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建设,逐步落实通借通还与自主借还等智能化建设。

为贯彻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政策,积极推进广东省文化共享平台建设。现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26个,地方财政支持项目20个,其他经费支持项目4个。各地公共图书馆牵头,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以专题片、动漫、微视频、舞台演出等形式发布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上,方便读者利用。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呈现出主动预约、按需供给、评价反馈、对接需求的新常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逐步具备提供互联网服务和移动终端服务的能力,详见表9。

表9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基础建设情况

各级公共图书馆重视通过读者数据分析明确读者需求。各馆积极将新兴技术融入馆藏管理,增加服务数据的实时显示,提高服务数据显示度。各馆逐步配备统一数字化揭示平台、图书智能上架、自助借还等设备,提升基础业务建设数字化水平。在数据挖掘分析方面,深圳图书馆走在前列,已完成“图书馆之城”大数据应用平台EasyLod的系统研发,优化数据挖掘策略和统计分析功能,2016年12月向深圳市其他图书馆开放。

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量占比达39.48%,体现了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阅读需求。在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协调推进下,广东省县级馆数字阅读建设势头强劲,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积极向本区域读者输送优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3.3 业务建设体系化

广东省积极贯彻国家在“省一级”“地市一级”“区县一级”建设图书馆总分馆制的要求,深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2013年第一批国家示范区创建验收,东莞市以集群管理技术为纽带将全市公共图书馆联成网络,打造无障碍、无差别服务①李东来,刘磊,王素芳.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支撑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69-73.。广州市以法制推动广州地区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图书馆之城”,落实《广州市图书馆条例》中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目前广东省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逐步形成自上而下、逐次推进、全面铺开的建设脉络。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起步较早,已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阶段,借助体系建设推进阅读推广全城联动,推动建立阅读推广馆际联盟与共享专家资源。

广东省面对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困难,结合业界实际,借助学界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有效路径②肖鹏,唐琼,陈深贵,等.广州区域总分馆制实施路径探索:以基层管理者为中心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3):103-115.。藉由学理与实践的结合,因馆制宜,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灵活变通地推进区域总分馆制度建设。

五年间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由省级馆、地市级馆为建设主体,协调向前推进。由省级馆牵头,明确广东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设计,地市级馆与县级馆分馆建设以本区域二级行政区数为发展着力点,切实提高地市级馆与县级馆总分馆制建成总体比例。截至2017年底,72.19%地市级馆实现总分馆建设,42.35%县级馆积极推进总分馆建设。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继续推进。在广东省文化厅领导下,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分别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县级馆为硬件依托,整合资源形成龙头带动和中心辐射的图书物流,以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省馆与基层馆之间长期的实质性的文献资源共享①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4(3):31-40.。在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逐步落实广东省县级馆全覆盖。依托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巡回培训、“结对子、种文化”、馆员互派等方式,强化基层馆员继续教育。建立中心馆―总分馆是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强化欠发达地区地级市馆的地位和作用,使之在地区上起到承上启下的区域总馆作用,带动各县、乡镇、村形成区域中心馆―总分馆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服务体系②刘洪辉.梦想与现实:构建普遍均等服务体系——以广东流动图书馆发展为例[J].图书馆,2014(6):49-52.。

3.4 业务建设社会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③刘新成,张永新,张旭.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2-23.。广东省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发展。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1年9月通过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广东省文化厅2014年制定的《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暂行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出台《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创新政策的出台,为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3.4.1 社会力量有效承接公共图书馆政府购买服务

各图书馆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业务范围。广州图书馆为解决新馆人力资源紧缺、业务量大、服务对象多等问题,积极探索社会化用工机制,自2012年起通过物业管理公开招标,初步建立起辅助性专业岗位的用工模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15年将古旧文献数字化加工项目外包给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扫描古旧文献30万页。与此同时,能够承接公共图书馆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也逐步发展壮大。

3.4.2 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通过图书馆服务整体外包,社会力量得以深度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广州南沙区图书馆自2011年起将图书馆服务整体外包,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的形式确定服务承接主体,以合同形式明确社会力量在读者服务、人员管理、图书馆基础业务等方面的工作职责。深圳盐田区图书馆制定《图书馆外包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的相关职责。2016年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与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合作建立华新园分馆,该馆主要由园区投入资金建设,在业务上接受黄埔区图书馆指导,日常运作采取“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市场参与”的分馆建设模式,按需投入、按需服务、按需建设④孔玉华,叶振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以黄埔区图书馆“华新园分馆”为例[J].办公室业务,2018(1):161-162.。华新园分馆作为华南新材料创新园的服务对接平台、活动对接窗口和众创空间聚集点,成为众创空间和企业孵化器载体。2018年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与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合作,在四阅书店·东湖店共建越秀区图书馆四阅分馆,深化“图书馆-书店”合作,为大众提供菜单式、互动式服务。

3.4.3 社会力量赞助图书馆服务项目

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方式多元,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资金、设备等赞助,助力图书馆完成图书馆项目创新实践。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于2016年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乐博士(中国)公司帮助下设立科创阅览区,引进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教育课程,以及一整套创客服务体系,包括3D打印等STEM教育项目、创客教育公益实践课程和1000多册科技创新主题文献资源。2007年启动的花旗少儿图书馆建设项目由美国花旗集团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共同建立广东省新兴县六祖分馆与惠州市龙门县少年儿童图书馆分馆,依托广东省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送书到点,提升农村少年儿童图书馆服务效能,在广东乡村发挥着推广阅读、普及阅读的作用。广州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打造“满天星公益图书馆”项目,在广东图书馆学会指导下,2011年9月在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建立第一批满天星公益图书馆,在广东省内援建乡村(流动人口)社区图书馆,开展阅读冬夏令营、阅读推广周、教师培训等活动,研发儿童阅读书目、阅读课程、阅读活动方案,资助广东图书馆学会开展未成年人阅读科研课题。2013-2017年,广东图书馆学会每年均与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在广州各高校联合举办公益主题巡回展览,展示乡村儿童阅读现状,截至2016年底,有约3万人次参观展览,推动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关注和支持乡村儿童阅读。

3.4.4 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

图书馆与高校及其他志愿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机制的逐步完善,并打造志愿者服务参与平台。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有规划地整体引入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力量,整合志愿者资源,完善图书馆公共职能,推动图书馆公益服务发展。深圳市南山区义工联与南山图书馆合作,志愿服务内容涵盖心理健康、急救知识、摄影、礼仪等,由义工联独立策划、组织、举办图书馆活动,深度创新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形式与主题。

4 读者为本、效能导向、服务水平跨越式提升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注重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图书馆权利,注重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获得感,积极承担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社会职能。读者满意率,省级馆平均达96.98%,地市级馆达96.44%,县级馆达97.82%。

4.1 夯实基本服务,积极推广阅读

广东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周开馆时间,省级馆平均为67.2小时,地市级馆平均为71.61小时,县级馆平均为60.5小时。年文献外借量和年馆外流动服务点文献借阅量、年读者人均到馆量①根据地市级馆和县级馆数据计算。、年讲座培训次数、年展览次数稳步增长,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情况

各级公共图书馆均制定阅读推广计划,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以及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年阅读推广活动次数逐年加速增长,2013-2017年年均增长34.47%,具体如图6所示。

完善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优秀读物推荐机制。省级馆和地市级馆依托图书馆网站与新媒体平台,以多元形式向读者进行新书推介。广州图书馆创意设计馆开展面向艺术院校学生群体的阅读推广,讲解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推荐设计类专题图书。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结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未成年人开展新书推荐,明确适合阅读的年龄层次,编制暑期未成年人经典阅读导读手册。

图6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情况

鼓励群众依托公共图书馆,兴办读书社、阅读兴趣小组等,开展阅读活动,进行读书交流。佛山图书馆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作为授课老师,打造读者自助讲坛,推出“读者定制·文化活动”的新型服务,让读者自发组织阅读活动,使读者成为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角。

各级图书馆学会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阅读推广方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指导区域阅读推广联动机制,如“诵读传承文明 经典润泽心灵”全省联动经典诵读活动由深圳、东莞、珠海、中山、汕头、梅州等地的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

4.2 发挥专业特长、完善咨询服务

2013-2017年间,广东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逐步完善参考咨询服务。95.6%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提供咨询台服务,78.4%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可提供文献传递服务,81.7%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提供网上咨询与回复服务,77.4%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设立专职人员实时咨询。

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搭建的“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平台与全国269家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以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参考互联网的丰富信息资源,以各种信息搜寻技术为依托,为社会提供免费的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深圳图书馆集中建立“咨询服务知识库”,实现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微平台咨询在组织管理上的统一,建立健全咨询员共同参与知识库建设的机制。

4.3 新媒体扩展新平台、新管理开拓新局面

广东省在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基础上,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为通道,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以便利读者的方式扩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平台。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均建设了微信公众平台,提供馆藏查询、信息参考咨询、精彩活动查询、服务导引查询、书刊续借、WIFI上网等服务。部分图书馆研发移动APP。新媒体的引入打开了图书馆对外宣传的新窗口,成为实时发布活动等信息的重要渠道。2015年起,“你买书、我买单、即借走”等读者选书活动成为热点,主要依托图书馆APP或微信平台,在方便读者、宣传图书馆的同时,促进了出版行业与图书馆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服务品牌建设这一新的管理理念引进开拓了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局面。全省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共建有491个服务品牌。品牌建设主题多元,形式多样。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打造羊城少年学堂、立体阅读、真人图书馆、读者俱乐部、幼儿亲子阅读等活动品牌,内容涵盖学习辅导、非遗教育、绘本阅读、阅读分享等,为读者搭建阅读分享互动的平台。东莞图书馆借助总分馆体系建设实现联动的活动模式,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动漫展览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凸显东莞动漫图书馆品牌效应。

5 区域发展各具特色、协同推进

5.1 珠三角:搭建服务体系骨架、面向长远全面发展

在广东省,珠三角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引领辐射作用。珠三角公共图书馆事业一直代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先进水平。

2013-2017年,珠三角公共图书馆事业以搭建服务体系骨架、巩固可持续发展根基为重点,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区域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多元模式。

广州市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等政策法规为指导,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根本,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稳步推进以广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图书馆为区域分馆,村(社区)图书馆(室)、农家书屋、流动图书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为服务点的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确保全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的设施面积、藏书量以及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为全体市民提供优质、便捷和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①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EB/OL].[2018-03-18].http://www.gzlib.gov.cn/policiesRegulations/148307.jhtml.。

深圳市于2003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新思路:以全市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达到提供丰富资讯、支持终身学习、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近年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继续强力推进,逐步构建了一个理念超前、资源丰富、设施先进、服务便利、互通互联的图书馆服务网络②深圳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之城”[EB/OL].[2018-03-18].https://www.szlib.org.cn/libraryNetwork/view/id-1.html.。

东莞市自2004年起开始建设总分馆服务体系,目前已通过总馆、分馆、服务站、图书流动车、图书馆ATM等构成三级网络、五种形态的合理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一个总馆、52个分馆、102个服务站,实现全市32个镇(街)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形成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③东莞图书馆.图书馆之城[EB/OL].[2018-03-18].http://www.dglib.cn/dglib/tsgjs/list_tt.shtml.。

佛山市从2004年起建设“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散服务”的联合图书馆体系。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全市五个区图书馆已全部加入,成员馆达146家,包括公共图书馆、街道馆、学校图书馆、部队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等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探索多元化联合图书馆发展模式④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佛山联合图书馆[EB/OL].[2018-03-18].http://www.fsunionlib.com/reader/libinfo.aspx.。

5.2 粤东:盘活资源、建设品牌、树立口碑

粤东地区公共图书馆积极应对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盘活现有资源、建设活动品牌,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同时,也通过读者认可、社会效益彰显来谋求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

河源市图书馆的“古邑讲堂”、“书香河源”全民阅读、“微家书”、“优阅故事会”、“少儿手工坊”、弱势群体服务、数字资源推广等活动成效显著。源城区图书馆的“四点半学堂”,从周一到周六,项目每日更新,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受到当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建立了绘本故事分享会、国学公益阅读、玩多多积木活动、非遗面塑、客都公益讲堂、文化驿站等多个品牌项目,提升了图书馆社会影响力。五华县图书馆的“亲子阅读系列”、梅州市梅县区图书馆的“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兴宁市图书馆文峰塔编辑室出品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蕉岭县图书馆的“月芽”少儿阅读推广、和平县图书馆的“阅读点亮人生”等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5.3 粤西: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近五年,粤西公共图书馆事业平稳向前发展。茂名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比较突出,在粤西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始于2016年江门市五邑图书馆发起并牵头举办的“建立粤西联盟可行性研讨会”,粤西组建起区域图书馆联盟。“粤西联盟”是指广东西部七个地级市图书馆本着“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组建的图书馆联合体,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实现粤西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对于区域内发展水平不均衡、整体资源欠丰富的粤西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意义重大⑤广东图书馆学会.2016年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EB/OL].[2018-03-18].http://www.lsgd.org.cn/sybk/yjdt/252329.shtml.,对于本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5.4 粤北: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推进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

近年来粤北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快速。韶关、清远、云浮均已把新馆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立项。其中,清远市阳山县图书馆新馆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期内建成开放;清远市图书馆新馆于2017年底动工建设,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韶关市新丰、南雄、仁化,云浮市郁南、新兴,清远市佛冈等县均计划建设新图书馆。

一方面,新馆建设能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搭建基础平台;另一方面,伴随新馆建设,专业人才引进、专业队伍建设、区域体系构建等对于公共图书馆事业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具备了发展良机。韶关通过推动“韶关公共图书馆联盟”,提升整体区域的服务效能,同时打造了“风度书房”24小时自动图书馆品牌。清远市图书馆致力于未成年人服务,联手广州图书馆开展“绘本阅读”故事会等活动,深受小读者欢迎;云浮市图书馆启动“城市书吧”,优化服务体系;浈江区图书馆“小空间、大作为”,对内优化阅读环境,对外拓展分馆;英德图书馆设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红茶培训学堂;罗定图书馆引入“少儿3D立体互动体验区”。以上表明粤北地区图书馆事业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之势。

6 成绩与经验

6.1 示范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广东经验

2010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至2015年已开展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广东省共有三个示范区、六个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单,具体如表10所示。

表10 广东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情况

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广东经验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成就突出。

2016年,广东省文化厅启动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工作,在全省选定27个县(市、区)试点分批推进总分馆建设。以县(市、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辐射农村和社区。通过机制创新,盘活存量资源,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提升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瓶颈①广东全面启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试点建设工作[EB/OL].[2018-04-05].http://www.gzlib.gov.cn/mediareport2016/79108.jhtml.。

6.2 文化自信、理念引领、体系保障、效能导向

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发展疲弱相反,广东乃至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以及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十九大后,《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

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广东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其内化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新思路,引领公共图书馆事业新发展。加强制度创新、发展方式创新、推动新技术在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推动全省公共图书馆协调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公共图书馆发展区域、城乡不平衡问题,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在绿色发展中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同时自身亦逐渐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将公共图书馆打造成文化交流和传播平台,展现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以有效的制度安排,推动公共图书馆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增加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骨架和根基。广东省尤其重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构,以保障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在顶层设计层面,从共建共享、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与服务网点建设三个方面布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构;结合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各区域发展现状,鼓励探索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服务体系建构路径;同时加强区域联动,强力推进县域总分馆建设、发挥中心馆作用,已基本形成自上而下、逐次推进、全面铺开的建设脉络。

务实进取是广东精神的重要内涵,体现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便是重视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主体,是解决效能问题的关键。广东省各级政府积极履行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责任,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有效提供,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致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吴昊、研究辅导部伍舜璎等,中山大学林芊里、黄丹珠、徐晓莹等在数据收集和整理、文字校对等方面为本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帮助,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广东省文献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