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段”和“语篇”教学关系的思考

2018-09-27 12:12梁高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段语篇

梁高英

【摘 要】语段既出于语篇,又独立于语篇。它们的这种原生关系决定了其教学关系,即:着眼于篇,根据篇的任务、特点、序列,选准段;独立于篇,关注段的知识、技能、情感,凸显段;服务于篇,突破段的局限,站在篇的视野,关联段。这样才能正确发挥语段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段;语篇;教学关系

现代语言学指出:“语段”是指一组句子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语言片段;“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换句话说,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可见,语段既出于语篇又独立于语篇。它们的这种原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它们的教学关系。

一、着眼于“篇”,选准“段”

一篇课文中有很多段落。那么教学中为什么要重点教“这”语段而非“那”语段呢?这就要求教师着眼于“篇”,根据“篇”的任务、特点、序列去选择“段”。

(一)考虑“篇”的任务

教师要考虑整篇文章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课,全文共有三段。第1自然段有序、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的花不同的开放时间,第2自然段用了设问的方法解释原因,第3自然段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花钟的有趣。每段都有鲜明的特色,都可以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段学生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后习题中也提出:“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再体会体会。”可见,本文的任务主要是落实“能积累表示花开放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有序、生动和丰富;学习运用多样的词句表达”这个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着眼于第1自然段的教学。如果不考虑“篇”的价值,任意选“段”,就可能存在定位不准的现象。

再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母校》一文时,重点选择了第3自然段,把“学习排比手法,表达见闻和感受”作为重要内容。而事实上,《母校》作为一篇放在五年级下册的文章,它在整个课程中肯定不是为突出排比的功能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排比作为表达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在第二学段就反复出现,因此没有必要放在第三学段进行教学,第三学段应该学习的是“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所以,在“段”的选择上,这位教师没有关注“篇”的应有任务,定位过低,造成学生整堂课学习效果不高。考虑“篇”的任务,教师要选择切合《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从而达成课程目标。

(二)考虑“篇”的特点

教师要考虑整篇文章的特点,然后选择最能体现特点的典型的段落进行教学。还是以《母校》一文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园和活泼可爱的学生,触景生情,勾起了自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一连串甜蜜的回忆,抒发了对母校的无比热爱之情。可见,“触景生情”“想象和现实相结合”才是这篇文章的特色,而最能体现这种特色的地方集中在第2~8自然段,因此这些段落才是最应该进行教学的。

考虑“篇”本来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教学价值发挥到最大。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丰子恺散文的特点是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横生。《白鹅》也不例外,其中的第3、4、5、6自然段更是用“明贬暗褒”的方法写出了白鹅的可爱、尽责。有位教师着眼于这些语段,先教学写了什么,再教学是怎么写的,即“明贬暗褒”,然后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妙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虑“篇”的序列

考虑“篇”的序列,就是要考虑不同年级同一类知识的层次性,做到不重复教学。比如同样是说明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需要教学的是“列数字、举例子”等比较简单的说明方法,因此要把第1、2、3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而五年级上册《鲸》一文就应该重点教学“作比较和打比方”等比较复杂的说明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把第1、5自然段作为教学的重点段落。再比如“借物喻人”这一方法的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中,学生只需要了解一下概念,因此教师只需把第13自然段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而对于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学生不仅要了解“借物喻人”,还要学会运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把第12自然段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还需要把第16自然段也纳入这个范围,以便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二、独立于“篇”,凸显“段”

一个语段涉及字、词、句、语法、修辭、逻辑等方面的语文知识和中心、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等要素,因而语段实际上是一个大的语言单位,具有完整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突出“段”的独立性。

(一)关注“段”的知识

教师要弄清楚语段在讲什么,指向文本的内容和背景,其目的在于理解来龙去脉,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一课的第1自然段讲的是父亲的具体教诲,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贯穿全文,非常重要。因此,学生需要在快速浏览课文之后,弄清楚“教诲”是什么意思,父亲的教诲到底是什么。只有理解了这些,教师才能进行下面的教学,即引导学生明白父亲的教诲对“我”的影响,父亲的教诲和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何异同,彼此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文章前后都写了这些教诲,否则整篇的教学将毫无意义。“这一段讲了什么”,即突出段的知识性,是段的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关注“段”的技能

教学要着重考虑语段的语言特色,讲究技能的运用。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生的开关》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用心理活动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特点”的方法,重点教学第5自然段。她是这样展开教学的:(1)文中第5自然段写出了大毛对“我”的蛊惑。谁来读一读?(2)这一自然段还可以这样写(出示对话形式)。请一名女生读。(3)你们比较一下,更喜欢哪种表达形式?说说你的理由。(4)总结: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写段,取决于作者的表达目的,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在进行第5自然段的教学时,是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理活动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特点”这个技能。事实上,这种凸显“段”的教学方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学生的理解,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使其对文本的写作方法的印象更为深刻。

(三)关注“段”的情感

有些段落的情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课文第6自然段写的是棉花姑娘的病治好后的高兴心情。凸显这一段的感情,可以更加强烈地渲染整篇课文的主题。因此一教师这样教学:“请大家读第6自然段,想想在这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交流,觉得棉花姑娘很美。教师又问:“具体美在哪里?”然后师生品读相关句子,并讨论:“为什么要用‘碧绿碧绿呢?用‘碧绿不也可以吗?”之后学生仿说“碧绿碧绿的( ),雪白雪白的( )”,并读出棉花姑娘的美。可见,强调“段”的情感,可以让教学更细腻,主题更突出。

三、服务于“篇”,关联“段”

“段”虽然是独立的,但又归属于“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段”的教学要服务于“篇”。

(一)知识的关联

教师要选择能服务于“篇”的知识点,重点展开阐述。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的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涉及的内容很丰富。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介绍兵马俑的来源,也可以介绍兵马俑的特点,还可以介绍兵马俑的价值。但考虑到整篇课文都在介绍兵马俑的特点,因此这一段的教学就只需要了解“举世无双”是什么意思,“临潼”可能指什么,不需要补充其他内容。于是有教师干脆用导入的形式直接阐述:“41年前,也就是1974年的春天,在西安临潼,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时,惊讶地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这就是——秦兵马俑。”知识上考虑“篇”,有利于着眼整体,让教学更加紧凑。

(二)技能的关联

教师要考虑技能方法跟整篇课文的关联,把“段”的教学放在整篇的背景下,从“篇”中切入,又回到“篇”中。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文中第5~7自然段的教学,有位教师用了三个步骤:(1)根据学生交流,引出规则。学生从课文例子中知道了“反复”的概念。(2)寻找相关例子,迁移规则。学生依据“反复”的概念,从课文的其他地方寻找与“反复”有关的例子。(3)根据规则,拓展练写。根据前面的习得,完成“反复”的小练笔:这( )的掌声,( )。此教学从整篇切换到段落,在段落中得出规则,然后又回到全篇中,强化规则,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把技能拎出来,可以突破“段”的局限,站在“篇”的视野,更好地巩固学习。

(三)情感的关联

段的情感應为篇的情感服务,让整个教学过程情感一致。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母校》一文时这样安排教学步骤:第一步,多媒体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请男女生分别读。师问:“这两个语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总结:作者用排比的手法来表达对母校的留恋之情,用词非常精准,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体会。第二步,学习第4、5自然段,感受作者写的每一部分都是为了抒发对母校的眷恋之情。第三步,学习第10、11自然段,明白之前抒发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作者觉得还不过瘾,于是用了这种写法,感情更直接、更强烈。这样的教学关注整篇,把段落作为例子,一步步凸显作者“热爱母校、眷恋母校”之情。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时要着眼于篇,选准段,也要独立于篇,凸显段,更要服务于篇,关联段。这样才能正确发挥语段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外国语学校 315700)

猜你喜欢
语段语篇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高中英语语篇阅读研究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中考英语语篇及作文专项训练(四)
“先概括后具体”写作教学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