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藏《石渠宝笈》著录书画述略

2018-09-28 15:15闫立群
文物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石渠宝印鉴宣统

闫立群

清代康乾时期,随着社会安定和物阜民丰,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多次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搜罗历代名家书画,各地督抚衙门及民间人士陆续将法书名画、各代皇帝御笔书画以及当朝书画家的佳作送至京城,从而实现了中国古代书画珍品的空前大集中。乾隆八年(1743)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乾隆和嘉庆皇帝的授意下,宫廷组织名家和资深学者,分三次对清宫内府的书画鉴定和整理,

前后历时70余年,先后编辑了两部重要的书画鉴定和著录典籍:《秘殿珠林》初编、续编、三编,《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收录清朝鼎盛时期内府收藏的书画珍品7700余件,涉及的书画家800余位,卷帙浩繁,蔚为壮观,是我们今天研究考证古代书画作品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数封建社会统治者重视书画珍品征集与收藏者,既有开国兴邦的天子,也有亡国败家的皇帝,末代皇帝溥仪,就属于后者。辛亥革命后,已退位但仍居住在紫禁城内的溥仪,以“恩赐”其弟溥杰为名,将1285件书画手卷、68件书画册页盗运出宫,从北京的醇王府至天津的张园、静园作短暂停留后,辗转运至长春伪皇宫藏于小白楼内。1945年8月,随着伪满政权因日本战败而土崩瓦解,这批国宝书画或为溥仪所挟逃,或为伪满溃兵所劫掠,上演了一幕惨烈散佚的悲剧。

吉林省博物院自1952年成立之日起,即承担起对这批书画的寻访和征集工作。历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通过多种途径,现已收藏清宫散佚书画60余件,其中《石渠宝笼》钤印著录的书画作品35件,囊括宋、元、明、清历代书画名迹,精华荟萃,内涵丰富,并由此形成了吉博书画收藏的独有特色。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宣传这批蜚声海内外的书画名迹,经过对院藏书画的梳理,将与《石渠宝笈》钤印、著录有关的书画作品,以清宫刊印的《石渠宝笈》各编为基础向读者予以介绍。

一、吉林省博物院藏《石渠宝笈》钤印及著录作品综述

在《石渠宝笈》中,所有书画均按宫内收藏地点排序,以“千字文”字头进行编撰,详细记载作品的名称、质地、尺寸、具体内容、作者款识、前代鉴藏印、题跋以及清宫鉴藏印、乾隆皇帝题跋、诗文等等。在《石渠宝笈》编撰前后,相关人员还对编入该书的作品同时钤盖“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印等清宫鉴藏玺,其钤盖规则是:《石渠宝笈初编》定为次等者钤三玺: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贮藏地殿座章(乾清宫鉴藏宝、重华宫鉴藏宝、养心殿鉴藏宝、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初编》定为上等者加钤三玺: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续编》初入选者钤六玺: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殿座章(乾清宫鉴藏宝、重华宫鉴藏宝、养心殿鉴藏宝、御书房鉴藏宝、宁寿宫续人石渠宝笈),最终著录《石渠宝笈续编》者加钤二玺: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三编》钤盖六玺: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宝笈三编。

按以上规则,对院藏钤有《石渠宝笈》各编印鉴的书画作品进行统计共35件。从这些书画藏品的来源构成看,其中张伯驹捐赠7件,由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长春市委、长春文化服务社、公安派出所等部门调拨13件,从社會征集15件。据乾隆、嘉庆两朝刊印的《石渠宝芨初编、续编、三编》全集,对院藏钤盖“石渠”印鉴的作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从藏品名称、质地、尺寸、绘画描述、题跋、钤印、收贮宫殿等逐一核对,得出:钤有“石渠初编”印鉴(即“石渠宝笈朱文长印”)并在典籍中著录的作品7件;钤有“石渠续编”印鉴(即“石渠定鉴”朱文圆印、“宝笈重编”白文方印)并在典籍中著录的作品15件;钤有“石渠三编”印鉴(即“石渠三编”朱文方印)并在典籍中著录的作品13件;共涉及宋、元、明、清书画家31人,无名氏1人,以下按《石渠宝笈》各编顺序逐一介绍。

二、吉林省博物院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作品

乾隆初年,宫廷中已庋藏不少历代书画作品。乾隆九年(1744),当朝大臣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庄有恭、裘日修、陈邦彦、观保、董邦达等人奉敕编撰《石渠宝笈》,对宫中各类书画进行鉴定和著录。翌年(1745),四十四卷《石渠宝笈初编》成书,书中著录的作品“总计贰仟贰佰八十六件”,其中“历代法书四百六十件,历代名画一千二百六十一件,本朝臣工书画三百八十九件,玄烨、胤稹书法一百七十六件”[1]。据乾隆朝刊印的《石渠宝笈初编》及吉博现藏绘画,经核对确认在《初编》著录的书画作品7件:

明代沈粲《草书千字文》卷(图一),《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一,御书房四,洒金笺,纵29厘米,横937厘米。此卷草书,书法行笔疾驰,流利酣畅,有龙蛇飞舞之势,雄伟优美,笔道痩劲,铿锵有力,转、捺之笔有古章草意趣。引首王一鹏题“西园”,拖尾张弼草书跋于成化三年(丁亥,1467)。钤有印鉴: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诸枚印鉴。该件1965年购于上海朵云轩。

明代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记》卷(图二),《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六,御书房九,绢本,设色,纵41厘米,横:画面180厘米、书法1312厘米。引首行书大字自题并书“昼锦堂记”。画面以董源、黄子久法作《昼锦堂图并记》。卷前端以青绿设色画宋代大文学家韩琦的居读处所,远岫坡石,设色淹润,用笔纯熟,画面风景幽美,是一幅带有南方风味的典型的山间幽居画卷。画后附有董其昌草书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为韩琦撰写的“昼锦堂记”。该卷前画后书,堪称史上董其昌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书画珠联相璧之佳作。卷首董其昌题写“昼锦堂记,董其昌书”。全卷有董氏题跋三段,并钤有: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印鉴。1963年由长春文化服务社调拨。

元代管道昇《碧琅庵图》卷(图三),《石渠宝笈初编》卷十四,养心殿五。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182.5厘米。该卷墨笔画远岫近石,画的右半部为较密集的修竹,竹丛中有一草亭,一人坐在桌旁似读书状,前面有一小桥,枯树几株。卷中有管道昇、缁涤凡、姚广孝等题跋。钤有:石渠宝笈、养心殿鉴藏宝、乾隆御赏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等印鉴。1962年购于北京宝古斋。

清代蒋廷锡《御园瑞蔬图》轴(图四),《石渠宝笈初编》卷二十七,重华宫八,绢本,设色,纵134.5厘米,横73厘米。工笔设色画九根莱菔一株,红根鲜艳,绿叶茂盛。另有九头灵芝一棵,下有小草一簇。画面有蒋廷锡题写御园瑞蔬图赞,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重华宫鉴藏宝、乐善堂图书记、臣廷锡、朝朝染翰诸印。1965年张伯驹捐献。

南宋杨婕妤《百花图》卷,《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二,御书房五,絹本,设色,纵24厘米,横324厘米。卷首楷书“今上御制中殿生辰诗,四月八日”。拖尾朱芝诡弘治丙辰春三月吉日跋,认为杨婕妤画。全卷共17段,每段楷书标花名并注年题诗,设色画:寿春花、己亥、庚戌;长春花、庚子、甲辰、乙未;荷花、辛丑、癸卯、丁未;西施莲、丁未;兰、壬寅;望仙花、乙已;蜀葵、丙午;黄蜀葵、已酉;胡蜀葵、辛亥;闇提花、戊申;玉李花、乙卯;宫槐树、壬子;云天旭日、癸丑;旭日初升、丙辰;桃花、丁已;祥云、戊午;灵芝、庚申。钤有: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无逸斋精鉴玺、乾隆御赏之宝等印鉴。1965年张伯驹捐献。

明代沈周《林壑幽深图》卷(图五),《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三,御书房六,纸本,水墨,纵36.5厘米,横1177厘米。此图以浓淡不同的水墨画建筑三十余座,桥梁、亭、台、楼、谢,其中有读书、闲游、船运、客话等不同动态的人物三十余人。画中树石的画法学宋代董源、巨然并有所创意,形成了苍劲的独特风格。画卷有沈周题跋,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等诸印。1960年长春市东广场派出所拨交。

明代沈周《仿米云山图》轴(图六),《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三,御书房七,纸本,设色,纵164.7厘米,横34.5厘米。该图墨笔淡赭仿米云山,远景山峰突起,在山腰白云缭绕,一瀑布从山上流下,中间有古代建筑数座,隐现于树丛中,近景乔木数株,在丛树掩映的坪台上有一草亭,左边一木桥,一老者拄杖而过。画面有沈周题跋,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诸印鉴。1964年由张伯驹经手购于北京俞涵青。

三、吉林省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作品

乾隆初期完成《石渠宝笈初编》鉴定、钤印及著录后,清宫收藏事宜并未由此停止,而且愈演愈烈。至乾隆晚期,随着清宫书画藏品的大量增加,宫廷中又开始进行新一轮鉴定与著录。乾隆五十六年(1791),高宗弘历命词臣王杰、董浩、彭元瑞、金士松、沈初、王保、瑚图礼、吴省兰、阮元、那彦成等人编纂《石渠宝笈续编》。乾隆五十八年(1793),《续编》刊印成书。该籍在卷首列有总目,按照宫殿贮藏逐件登记,详加鉴定或考证,但作品不分等次,取消千字文编号,只将臣工意见用题跋形式附入项目之后。对于编入《石渠宝笈续编》的书画藏品,内廷人员均要在作品上钤盖两枚“续编”印章,即“石渠定鉴”朱文圆印、“宝笈重编”白文方印,而且这两枚印章一定要组合使用,形成“石渠续编”完整用印定式。此次编撰刊印的《石渠宝笈续编》与含宗教题材的《秘殿珠林续编》合计为四十卷,其中《石渠续编》“鉴定并记录了历代法书名画一千八百四十五件”,包含“弘历书画一千一百六十件,臣工画六百件”,《秘殿珠林续编》著录有关宗教书画计四百五十七件(“历代的三百件,弘历和臣工的一百五十七件”),“总共整理了三千零六十二件”[2]。据乾隆朝刊印的《石渠宝笈续编》及吉博现藏绘画,经核对确认在《续编》著录的画作共为15件。

《元明人跋张雨杂诗册》(图七),《石渠宝笈续编》卷六,乾清宫六,纸本,墨笔,纵32.8厘米,横21厘米。该诗册有近三十家元明人的题跋和观款,其中有杨维桢、顾定之、倪瓒、袁华(子英)、张绅、高启、张羽(来仪)、道衍(姚广孝)、张照等31人题跋,共计十九开。钤有: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清宫鉴藏宝、宣统御赏、项子京家珍藏等印鉴。1972年由长春市文化服务社调拨。

元代赵孟頫《篆书千字文》卷(图八),《石渠宝笈续编》卷三,御书房七,纸本,墨笔,纵18.3厘米,横27.8厘米。该卷小篆千字文一篇,大德元年三月十日,臣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奉敕缮书。书卷有陈沂之题跋,高士奇题写“元赵孟頫篆书千字文真迹,神品”标签。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无逸斋精鉴玺、石渠宝笈、古稀天子、乾隆鉴赏、宜子孙、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等印鉴。1965年张伯驹捐献。

清代乾隆《御笔书法》卷(图九),原名为《御笔命仍称礼郑豫肃诸亲王及克勒郡王原封爵号并予配享诗以志事(一卷)》,《石渠宝笈续编》卷二十五,重华宫二,纸本,墨笔,纵33.9厘米,横145厘米。引首题有:勲溯宗盟。钤印有:乾、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命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宸翰、石渠宝笈所藏诸印。1960年购于北京宝古斋。

宋代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石渠宝笈续编》卷五十三,宁寿宫藏十,纸本,墨笔,纵23.8厘米,横306. 3厘米。该二赋长卷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总计684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于1091年冬,后者作于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笔墨老健,结字极紧,意态娴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卷后有元人张孔孙,明人黄养正、李东阳、王稚登、王世懋、王世贞及明末清初人张孝思等人跋,乾隆帝在卷中多次题咏。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宜子孙、乾隆鉴赏、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无逸斋精鉴玺、宁寿宫续人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诸枚印鉴。1982年征集于吉林刘刚处。

清代张照《临宋四家书》卷(图十),《石渠宝笈續编》卷五十八,宁寿宫藏十五,绫本,纵20厘米,横302厘米。该卷行书临宋四家书。钤有: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宣统鉴赏诸印鉴。1961年吉林省宣传部调拨。

明代文伯仁《秋山萧寺图》卷(图十一),《石渠宝笈续编》卷七,乾清宫藏七,绢本,设色,纵25.4厘米,横225.5厘米。该卷设色画群峦巨峰、瀑布、奇松杂树多株,山峦间隐现有建筑多座,其中的行人颇多,水面一游船上有四个人观赏瀑布奇景。该卷山石多从王蒙的皴法中出,山石多釆用“牛毛皴”。画面不仅构图繁复细腻,而且不惜笔墨精雕细刻,是文伯仁的一件精心佳作。钤有: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诸枚印鉴。1962年购于北京宝古斋。

清代王翬《仿王绂山水》卷(图十二),《石渠宝笈续编》卷十一,乾清宫藏十一,纸本,墨笔,纵21厘米,横269厘米。墨笔画山峦远岫,水面沉静,两只渔船扬帆远航。乔树村舍,桥阁水榭,掩映于林间。用笔苍老劲秀,画风清丽。画卷有乾隆、王翬等人题跋,并钤有:古稀天子之宝、石渠宝笈、宝笈重编、石渠定鉴、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等钤印。收购于长春市市民黄崑秀。

清代钱维城《洋菊四十四种》卷(图十三),《石渠宝笈续编》第十四,乾清宫藏十四,纸本,设色,纵40.5厘米,横473厘米。工笔设色画四十四种菊花,其用笔精细,敷色工丽,笔笔不苟,每种菊花都有钱氏手书之乾隆菊花诗一首。画卷有: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诸枚钤印。1956年吉林省财政厅调拨。

清代丁观鹏《摹郭忠恕四猎图》卷(图十四),《石渠宝笈续编》卷十四,乾清宫藏十四,纸本,设色,纵34.5厘米,横194厘米。此图为丁观鹏摹宋代郭忠恕《四猎骑图》。全卷分四段绘制,每段一人一马,并无背景。四猎者或持弓骑马,或站立调鹰,或整装待发,或检视箭镞,通幅人、马无一类同,各尽其态,刻画生动,细节真实,体现出画家较强的造型能力和绘制工笔人物、鞍马的娴熟技法。线条圆劲流畅,设色清润雅洁,人物表情和动作精细传神,颇具特色。引首有乾隆书:“射雕猛气”四字,画尾落“乾隆十四年四月,臣丁观鹏奉敕恭摹郭忠恕笔”。钤有:乾隆御笔、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乾清宫鉴藏宝等印鉴。1959年长春文化服务社调拨。

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卷,原名为《宋人文姬归汉图(一卷)》,《石渠宝笈续编》卷十八,养心殿藏三,絹本,设色,纵29厘米,横128.8厘米。该卷淡设色绘东汉末年蔡邕之女文姬从匈奴归汉行旅在漠北大风沙中之情景。画面有护送和迎接的汉朝官吏与匈奴官吏武士等十一人,大小马十匹和一骏犬。图中人物描绘生动传神,在线条的运用和烘托气氛上也十分成功,实乃一件难得的绝精画作。画卷有乾隆御题。钤有: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养心殿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等印鉴。1962年由长春文化服务社转拨。

清代黄鼎《烟江叠嶂图》卷(图十五),《石渠宝笈续编》卷二十一,养心殿藏六,纸本,水墨,纵52.7厘米,横318.3厘米。该卷墨笔绘山水。巨松峰峦间隐现建筑数座。开卷即是一片平静辽阔的水域,连绵不断的奇峰,茂林苍翠的山峦,倾泻直下的飞泉,屋宇掩映的山村,构成了一幅雄伟、幽深的景致。画卷引首:“烟江叠嶂”及落款“康熙戊戌秋日仿黄鹤山樵笔。虞山黄鼎”。钤有:石渠宝笈、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养心殿鉴藏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诸枚印鉴。1972年购于长春市民王世宜处。

元代颜辉《煮茶图》卷(图十六),《石渠宝笈续编》卷五十五,宁寿宫藏十二,纸本,白描,纵31厘米,横59.5厘米。该卷细笔白描绘人物三人。一老者席地而坐,旁边有背手托盂状侍者及一站立老者。画上有秋月题识。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宣统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钤印。1965年张伯驹捐献。

元代曹知白《溪山平远图》卷(图十七),《石渠宝笈续编》卷五十五,宁寿宫藏十二,絹本,水墨,纵29厘米,横162厘米。该卷墨笔画山峦、溪流、杂树、茅屋、柴篱,在丛林掩映的茅屋内有二人客话,后面为平缓的沙坡。画卷有曹知白、吴宽、文徵明等人题跋,并有:古希天子、寿、乐寿堂鉴藏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定、乾隆御览之宝、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八征耄耋之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古希天子、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钤印。1961年长春市文化服务社调拨。

清代董邦达《仿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图十八),《石渠宝笈续编》卷六十,寧寿宫藏十七,纸本,设色,纵44.4厘米,横214厘米。该卷淡设色仿王诜渔村小雪图,用笔工细,一丝不苟,再现原物之佳作。画卷有乾隆御题,并有:乾隆御笔、乾隆鉴赏、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无逸斋精鉴玺、乐寿堂鉴藏宝、乾隆宸翰、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古希天子、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等钤印。1972年购于长春市民王世宜。

明代王毂祥《花鸟图》卷(图十九),《石渠宝笈续编》三,乾清宫二七,纸本,设色,纵25厘米,横324厘米。此卷绘四季花鸟图,设色淡雅,画法简练,别具风格。乾隆于上题诗多首。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诸枚印鉴。1965年张伯驹捐献。

四、吉林省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作品

嘉庆朝,仁宗皇帝顒琰仿效其父之制,于嘉庆二十年(1815),命词臣英和、胡敬、黄钺、姚文田、吴其彦、张麟、顾皋、朱方增、吴信中、龙汝言、沈维等编篡《石渠宝笈》新编,翌年(1816)成书,命名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该籍前有作品总目,每卷前又列分目,以便查询核对。全书共二十八函、一百十二册,收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正编、续编未录的书画作品,主要以本朝皇帝和臣工书画作品为主,尤以“弘历、顒琰父子的书画为多,计二千四百九十三件,历代书画较多,为九百一十六件。” [3]故《石渠宝笈三编》编撰著录的书画作品(含《秘殿珠林三编》)为三千四百零九件。

对于编入《石渠宝笈三编》的书画藏品,要在每一件画作上钤盖“石渠三编”印章,即“宝笈三编”朱文方印,而且该印通常要钤盖在“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印之下。此外,由于《三编》著录的乾隆、嘉庆两帝作品较多,对这类御笔书画,作品上往往要加钤“石渠宝笈所藏”朱文方印,以示其至尊的地位。据嘉庆朝刊印的《石渠宝笈三编》及吉博现藏绘画,经核对确认在《三编》著录的书画作品共为13件。

元代仇远《行书自书诗》卷(图二十),《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十五,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1.5厘米。该件创作于至治元年(1321)的《仇远自书诗》卷,行书七律十首,结体严谨,笔法精劲,体势峻健,在间架结构上受欧阳询、赵孟坚影响,使转、牵连、停顿处用心独特。仇远书法墨迹颇为少见,该诗卷是仇远存世真迹中唯一的鸿篇巨制。卷上有释妙声、释弘道、姚广孝、陈观、顾应祥等多段题跋。钤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宣统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鉴赏等诸枚印鉴。1965年张伯驹捐献。

元代杨基《书郑元祐撰陶煜行状》卷(图二十一),《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十八,纸本,墨笔,纵28.5厘米,横117厘米。卷首题作:“元故白云漫士陶君形状。”古时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称作“形状”。此文是元代名士郑元佑(1292-1364)为另一名士陶煜(1286-1358)所撰,由杨基所书。手卷为乌丝界栏,小楷书,计1300余

字。通观全篇,虽为小楷正书,却气势恢宏,灵动纵逸,笔意中可见钟繇之影响。该卷堪称书法与文献双璧,弥足珍贵。卷后款署“至正庚子秋七月既望西蜀杨基写” “至正庚子”,即至正二十年(1360),时值元代,故书卷应视为元代书法作品。卷中钤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无逸斋精鉴玺等印鉴。1956年由社会征集人馆藏。

明代文徵明《行草书早朝诗》卷(图二十二),《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二十二,纸本,墨笔,纵25.6厘米,横446厘米。此创作于明嘉靖五年(1526)的行草书《早朝诗》卷,是文徵明回忆京城任职时的经历而自作的诗篇。卷中录《奉天门朝见》《雨中放朝出左掖》《朝下观驾幸文华讲书》等七言律诗十五首,全篇法度严谨,笔法苍劲有力,结体张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血脉相通,气贯神溢。卷末落:“鄙诗数首,书似右卿太学请教。丙戌六月之朔在凝香室中书,徵明”款识。钤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印鉴。1956年长春市委调拨。

宋代赵伯骕《仙岍白云图》卷(图二十三),《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藏九,絹本,设色,纵15厘米,横80.5厘米。设色画山水建筑,白云缥渺,桃花盛开,画面可观者26人,虽人小如蚁,但神态生动,有游山赏水的、有步履的等等。画卷有徐宪元度、管道昇、陈文彦等人题跋。钤盖: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嘉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无逸斋精鉴玺等印鉴。1965年张伯驹捐献。

《元人相马图》卷(图二十四),《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藏十,绢本,设色,纵26.9厘米,横214厘米。该卷设色画蒙古人生活的一个片断。画无背景,展卷即見七人、三马、一犬、一鹰。作品以人物的神情及动态展现“相马”场面:侍者牵骏马立在一旁,奚官坐于毡毯之上视马骨以度骏驽,一老者拄杖而立,瞳眸凝望若有所思,二仆人提桶担水似欲洗马,画中人物神态描绘极为精到逼真,笔触越两宋,上追五代周文矩神闲气淡之风范;马匹形态生动,有多维立体视觉感受,其细致入微的神态和肢

体细节的淋漓描绘,展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画卷以拟人化的传神技巧来展现人和动物的气息,气韵生动栩栩如生。该画不仅在构图、布局、衣物的线条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是很成功的,而且具有较高的表现能力,这是一件研究和了解蒙古人生活的形象材料。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宣统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无逸斋精鉴玺、宝笈三编诸印。1960年购于北京宝古斋。

清代黄钺《喜起赓歌图》卷(图二十五),《石渠宝笈三编》静怡轩藏,纸本,设色,纵35.6厘米,横111厘米。该卷设色画桃花、柳树,近处坡上有一只喜鹊,两只黄鸟栖息于桃花丛中相互对唱。引首:“喜起庚歌”,钤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印鉴。1972年购于长春市民王世宜。

元代张渥《临李龙眠九歌图》卷(图二十六),《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十七,纸本,白描,纵29厘米,横523厘米。元人张渥作《九歌图》,传世有三卷,分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美国克利弗兰博物馆和吉林省博物院。三卷布局大体一致。但就技巧而论,吉博卷优于其他两卷。该卷以白描法绘制了楚屈原像及《九歌》中的神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和国殇,计11段,共20人,秀劲宛转,线条纤细飞扬,体现了元代的白描风格。图中吴睿所书《九歌》用篆书,并识云“至正六年九月既望吴睿书”。至正六年为1346年,另有倪瓒题写观款。钤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嘉庆鉴赏、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诸印。1972年购于长春市民王世宜。

明代沈周《西山秋色图》卷(图二十七),《石渠宝笈三编》卷四十二,延春阁藏十九,纸本,浅绛,纵46.5厘米,横932厘米。该卷设色画苍崖红树,村舍河桥,策蹇刺舟等诸景物。用笔雄浑,洒脱简练,但又不粗矿简陋,含蓄风趣,具有令人神往的魅力。作品充分展现了南方秋天的瑰丽景色。画卷有:沈周、沈德潜之题跋。钤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印鉴。20世纪50年代长春市东广派出所转交。

明代沈周《画松并自书诗》卷(图二十八),《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十九,纸本,墨笔,纵42.5厘米,横857.5厘米(画段668.5厘米,书段189厘米)。以长卷形式画松是比较少见的。该幅作者以墨笔在长卷上画松石,笔墨挥洒自如,淋漓恣肆,恣肆狂放、松石相互杂糅,构图丰满,画后有行书自书诗,字大如拳,书写舒展自然,该卷书画可称双璧。画卷有沈周、张寰之题跋。钤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印鉴。1964购于长春市民王世杰。

清代陈舒《山厨旨蓄》卷(图二十九),《石渠宝笈三编》卷五十一,延春阁藏二十八,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551厘米。该卷意笔设色绘白菜、柚子、豆角、芋头、茄子、笋、萝卜、南瓜、丝瓜、菱角、莲子、菊花、水仙、山茶花诸物。引首题写:“旨蓄足山厨”。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宣和、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诸枚印鉴。1956年吉林省财政厅调拨。

清代虞沅《九秋图》卷(图三十),《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三十,絹本,设色,纵24厘米,横153厘米。工笔设色从右至左依次绘:雁来红、秋葵、指甲花、芙蓉、菊花、红叶、秋海棠及杂花多种。设色妍丽,用筆沉浑老练,有宋元绘画工丽之笔意。钤有: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印鉴。1956年征集于长春市罗继祖处。

清代董邦达《仿王蒙松鹤仙庐图》卷(图三十一),《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三十二,纸本,水墨,纵28.6厘米,横260厘米。该卷枯笔水墨画远岫群峰,坪台远渚,村落树亭,有游山、客话、乘舟者数人。用笔苍健老练,沉雄颇得王蒙之意。画卷题跋“松壑仙庐,臣董邦达恭仿王蒙笔意”。钤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诸枚印鉴。1956年吉林省财政厅调拨。

元代何澄《陶潜归去来辞张仲寿书》卷,《石渠宝芨三编》延春阁藏四十一,纸本,水墨,纵41厘米,横1094.8厘米(画段723.8厘米,书段371厘米)。该卷作品取材于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辞意创作而成。画卷釆用传统人物故事构图方式,将辞中所描写的主要场景绘制成一个整体性的背景,山石、树木、屋宇、舟车、陪衬人物一一安设,主题人物则于其中反复出现,逐段反映陶渊明辞官回归故里的主要情节,与传称为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同一表现手法。人物用白描手法,衣纹多方笔,线条简劲,神态逼真。山石树木以枯笔焦墨勾斫皴擦,略加淡墨晕染,劲健中含秀润,苍率中蕴清逸。画风虽有南宋院体遗规,亦开元代逸笔先路。图后另纸有元人张仲寿书《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元姚遂、赵孟頫、邓文原、虞集、刘必大、柯九思、偈□斯、太玄子(张嗣成)、危素,明吴勉及清高士奇、张照、王文治等人跋于后。钤有: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诸枚印章。1965年长春市文化服务社转让。

《石渠宝笼》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与著录的浩然巨作,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品汇集的不朽名篇,书中著录的书画作品珍若拱璧,如能拥有一两件即可傲视群伦,而吉博拥有35件之多,这无疑是吉博人的骄傲。

[1]杨仁凯:《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51页。

[2]同注[1],第52页。

[3]同注[1],第53页。

猜你喜欢
石渠宝印鉴宣统
《石渠宝笈》著录与上海博物馆藏董邦达《葛洪山八景图》比较研究
《石渠宝笈》藏品专题
《石渠宝笈初编》“附录”完稿时间与成因考论
录附:《石渠宝笈》著录的圆明园旧藏书画目录
一种基于ORB特征的印鉴快速配准算法∗
基于几何统计差异性的伪造印鉴识别方法
晚清广州府巡检司的地域分布特征初探——以《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的记载为中心
基于RGB颜色特征的印鉴图像预处理
印鉴图像骨架提取与链码表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