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地域军民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2018-09-28 10:37谢丽娜
东方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谢丽娜

摘要: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是一项关系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陕西省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陕西渭南地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也出现良好势头。本文立足陕西渭南地域,对渭南地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分析,进而提出创新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渭南地域;军民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陕西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桥头堡,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陕西相继出台了促进区域军民融合的相关文件,建设以航空、航天、兵工、船舶、电子等5大军民融合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地。同时,通过国际合作、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相互参股、整体上市等多种途径,推动企业资本、技术、产品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引导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集团加强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深度合作,提高军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1.陕西省渭南地域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

渭南地域军民融合紧随发展趋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也出现勃勃生机。渭南地域利用国际产业重组以及我国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地方基础良好和门类齐全的产业潜力,增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渭南市出台有《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意见》(渭市字[2014]61号),整合地域军地资源,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同时,渭南市根据《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总体要求,制定和实施了《渭南市市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战略》,全市装备制造业进行积极调整,工业经济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效益。截至 2016 年 10 月,渭南市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 87.36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5.98%。从近两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时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一种是以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为主要产品的拓日新能、北人印机等企业,增长强劲、发展迅猛;另一种是工程机械制造、煤炭机械制造为主等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企业,出现了经济增长下滑、负拉动的局面。

2.陕西省渭南地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受所处省域军民融合大背景的影响,除省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问题外,立足地域军民融合发展,陕西渭南地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也出现自身制约因素。

2.1产业地域集聚不够,产业机构有待完善

借力军工大省的区位优势,渭南地域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市场领域,满足市场需求,应对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如:3D打印,量子高科,增加产品的创新,提升产业引领效应,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产业地域的集聚。

2.2机械制造领域增长乏力,支柱產业有待创新扶持

受整体实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用工成本随之增加,企业盈利空间不断收缩,机械制造领域出现了增长乏力,产值下滑,地域产业艰难维持。

2.3行业核心技术薄弱,军民融合度有待提升

受所处陕西省域军民融合大背景的影响,地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突显出产业规模数量小、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行业核心技术较弱、创新能力不强,行业工业化水平和军民融合度较低,缺少产业协会引导和协调作用。

3.陕西渭南地域军民融合创新路径

3.1推动战略调整,形成重点产业集聚

积极推动地域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调整,以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所需的战略性技术及高技术产业为主线,形成拥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重点产业集群为战略目标。

在具体产业方面,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军民两用高新技术,逐步实现结合式、跨越式发展。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中,要组织相关专家充分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论证,实施过程中针对计划进行滚动修改,以便根据区域发展变化的情况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3.2 推进产业调整,形成区域特色产业

积极推进区域军民结合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形成开放型的产业链。大力促进区域军民结合项目的产业化发展,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将军民结合效果较好的产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建立军民融合式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以机械制造工业为先导的结构演变成为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结构,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与竞争优势。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产业为结合点,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建设,优化产业机构,逐步实现“寓军于民”的区域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用工业基础和民用工业基础的统一和融合。

3.3建立多元投融资渠道,开拓融合发展的空间

注重发挥地方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军民结合项目的投资力度,实行军工产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开拓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

合理确定多元投入在产权管理中的权益。在多元投入下,合理确定军品科研和生产经营的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的生成、权属和分配政策,修订有关军品科研生产的法规和规定,实行军品科研成果及其知识产权的有偿使用政策,特别是要使智力劳动、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得到合理回报,才能稳定和吸引军品科技人才队伍,使民用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从事国防科研生产有利可图,促进军品市场的有序发展和国防科研生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叶继涛.区域优势产业军民融合理论及创新对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6):68-72

[2]赵富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2):70-72

[3]吴明曦.从国家层次推进军民融合,加快军民两用技术及其产业发展[J],中国军转民,2012(9):32-35

[4]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技进步对策,2011(12):73-77

基金项目:陕西省2018年军民融合研究基金项目(18JMR05),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7JK0264)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