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音分期综述

2018-09-28 00:12张智慧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切韵韵部古音

张智慧

中古音是中古汉语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古汉语语法和词汇而言,中古音研究的历史更为悠久,成果也更为丰硕。因此,中古音展示的中古汉语的发展脉络,比语法和词汇的更清晰、更有条理。中古汉语的分期,建立在中古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分期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古音分期的问题,是解决中古汉语分期问题的一个前提。时至今日,还没有人对中古音分期及其存在的问题,来一个彻底的梳理,讨论问题时难免各说各话。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清代以来的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中古音分期意见进行评述和总结,希望能把中古音分期的讨论引向深入。

一、诸家分期概说

1.段玉裁的分期

清儒已有古音分期的观念,段玉裁最有代表性。段氏根据古诗文用韵的情况,把《切韵》以前的语音分作三期。他说:“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秦汉初为一时,汉武后洎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注:《六书音均表·音韵随时代迁移说》,段玉裁(1775:P816)。)

段氏没有专门研究两汉音,但是他敏锐地觉察到两汉音既不同于《诗经》音,又不同于魏晋宋齐梁陈隋音,他分出的魏晋宋齐梁陈隋时期即相当于中古期。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发现先秦声调系统不同于魏晋声调系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去声的有无,清以来各家看法不同。去声的变化,是上古音转变为中古音的一个本质特征。段氏据此把上古音和中古音的分水岭定在魏晋,实在是清儒古音分期最有价值的贡献。

2.钱玄同、林尹等的分期

1918年北京大学出版组出版的《文字学音篇》,是钱玄同在北大讲授音韵学的讲义,也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的音韵学教科书,首次提出完整的汉语语音史分期方案:

第一期:纪元前11世纪——前3世纪(周秦);

第二期:前2世纪——2世纪(两汉);

第三期:3世纪——6世纪(魏晋南北期);

第四期:7世纪——13世纪(隋唐宋);

第五期:14世纪——19世纪(元明清);

第六期:20世纪初年(现代)。

六期又可总括为三期,以韵书为准,第三期韵书初期和第四期韵书全盛时期合为一期,相当于后来的中古音期。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钱氏分期处于语音史研究的初始階段,当时真正的两汉音研究还没有开展;魏晋南北朝音,知之更少;元明清语音的研究刚刚起步,已经开始认识到北音著作的重要性。

3.马伯乐、高本汉等的分期

马伯乐(1920)提出了汉语语音史分期的看法:

上古音 前期 上古期

后期 汉三国期

中古音 前期 六朝唐代

后期 唐末宋代

现代音(官话) 前期 金元明初

后期 明末清

马氏的分期很有见地,他看到了《切韵》所代表的六朝以来的长安音跟唐末宋代语音的不同特点,将中古音分为两期。把中古音以后的语音看作官话,金元明初为官话前期,也就是后来有些学者所分的近代音或早期官话。

高本汉(1915-1926)的中古汉语及其相关分期如下:

上古汉语:《诗经》以后到东汉;

中古汉语:六朝到唐;

近古汉语:宋代;

老官话:元明。

高氏的中古期,相当于马氏的中古前期,不同的是高氏分出近古期。高氏利用《切韵指掌图》等较晚的韵图构拟《切韵》音系,他的中古音“基本上是韵图的音类”,(注:罗杰瑞说:“《切韵》本身可作为中古音的主要资料,是其他各种资料的核心。尽管有人不同意,我想高氏的构拟基本上是韵图的音类。”见罗杰瑞(1995:P37)。)但是他的分期却表明,韵图时代的音系跟《切韵》有差异。

4.王力(1936)对南北朝的分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古音的关键时期。清人王念孙、洪亮吉和胡元玉做过汉魏押韵材料的纂录和排比工作,但是没有什么大的贡献。(注:参见罗常培、周祖谟(1958:P2-3)。)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一段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1933年,王越发表了三篇论文,大体上承袭清人旧说,发明不多,颇有可议之处。他主要的缺点在于分析的方法,他把一切押韵的字归纳在一部里,不管何者为正则,何者为例外,从他的韵字表上既看不出各部分分类的界限,也无法找到音韵演变的路向,更谈不上与《切韵》音系的比较。对南北朝语音进行科学的、较系统的研究,王力先生堪称第一人。

5.罗常培、周祖谟(1958)对汉魏晋南北朝的分期

罗常培、周祖谟(1958)将汉初到隋末(公元前206—公元617年)八百多年间韵部的演变分作三个时期:

(1)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07年),两汉音接近于周秦音;

(2)魏晋宋时期(公元208—478年),韵部类别既不同于两汉,也不同于齐梁,是承前启后的时期;

(3)齐梁陈隋时期(公元479—617年),接近《切韵》的分类系统。

罗、周两位先生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原计划出版三个分册,1958年9月只出了第一分册,详密描写分析了两汉的韵部及特点,是两汉语音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好评如潮。1982年起,周先生陆续发表了《魏晋音和齐梁音》、《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的演变》和《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等,(注:这几篇文章收入《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这些成果汇聚在他的《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1996)钜册中,分上篇《魏晋宋之部》和下篇《齐梁陈隋之部》,详尽描写了魏晋宋和齐梁陈两个时期的韵部演变,对第一分册提出的每个分期的音韵特点做了全面总结。其中魏晋韵部分合的结论跟丁邦新(1975)大致相同。

二、诸家的分歧和存在的问题

不难看出,诸家的分期意见,随着中古音和近代音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深化,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点:

1.汉魏是否分开?两汉归上古期还是中古期?

2.魏晋包括不包括在中古期内?

3.隋唐是否属于中古期?

4.宋属于中古期还是近代期或近古期?

为什么会有这些分歧?从大处和深层着眼,主要涉及六个问题:

1.分期是否要兼顾语音、语法和词汇标准?须知标准不同,分期不同,即依据语音标准的分期跟按照语法标准、词汇标准的分期并不一致。

2.分期要不要考虑方言的差异和标准语基础方言的转变?

3.《切韵》音系能否代表中古音?如果能够作为中古音的代表,它所涵盖的时代的上限和下限如何?如果取消了《切韵》在分期中的枢纽地位,又怎样看待中古和近代南北方音跟《切韵》的源流关系?

4.分期的区别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和穩定性?各期特征是否都有可对比性?

5.分期是不必过细、但求反映语音演变的大势好呢,还是越分越细好?

6.分期是否考虑音变的渐变性?上古到中古,中古至近代,其间各自是否需要一个过渡期?

我们的结论是:所谓中古音,指魏晋南北朝隋初唐中唐时期(3-9世纪)的汉语语音。刘宋以后,形成南北对立的两派方言,这些方言特征都为《切韵》音系所涵括。中古汉语的上限,以汉语音节结构的改变为主要依据,如东汉以前有复声母,魏晋以来没有复声母等等。下限则以北方话音系的巨变和标准音的转变为主要根据,既然齐梁以来南北方言对立的均衡局面到了晚唐被打破,而且,标准音基础由6世纪以来洛阳、金陵士人的读书音转变为长安标准音,我们就有理由把中古音的下限定在公元9世纪。10世纪开始的近代汉语语音史,是以早期北方话语音演变为主流的历史。

【參考文獻】

[1]坂井健一.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M].日本汲古书院,1975.

[2]丁邦新.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J].中国语文,1995(6).

[3]段玉裁.六书音均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译.商务印书馆,1995.

[5]耿振生.音韵通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切韵韵部古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性质考
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以零散韵字为例证西夏文献《五音切韵》非“单开双合”排列
试论西夏文韵图《五音切韵》的开合口排列问题——以成对韵字为例
李绅诗歌用韵考
从中古音看陕西紫阳县方言声母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