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

  • 平水诗韵概说
    陆法言等人所著《切韵》的出现可以说是音韵研究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它开创的音韵学研究的体例延续1000 多年,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不但准确地反映了中古音的面貌,而且对推动唐诗宋词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切韵》这本书后来失传了,唐人孙愐根据《切韵》编了一部《唐韵》,这本书也失传了。但宋人陈彭年、丁度等根据这两部书增补修订的《广韵》《集韵》却保存至今。它们都属于《切韵》系统,只有分部宽窄和收字多少的不同。比如《切韵》分韵部193 个,《广

    大学书法 2023年5期2023-12-26

  • 晋代吴方言的唇音声母 ——基于民族语言融合的视角
    。反切比较法以《切韵》(《广韵》)为标准,用徐邈、《字林》音切与其作比较,确定两类读成一类的比例为20%,因为《广韵》音系的唇音特征是轻唇与重唇不分,《广韵》轻重唇不分的比例为17.32%。为严谨起见,我们把这个交替的比例定得稍高一些。同时,徐邈、《字林》反切与《切韵》反切交替,情况复杂。交替是否反映语音关系,要看数量和比例。在交替比例不能起决定作用时,要辅助以文献语境反映的语音关系来证明,这就是意义审定音切的方法。如:徐邈幽三韵类字7例:璆(居虬)、觩(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9期2023-10-10

  • 辞书比勘与《广韵》词汇研究
    要:《广韵》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辞书语料具有特殊性,《广韵》词汇研究应重视辞书比勘。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综合不同训释,归纳概括词义;二是推溯训释来源,获得确切解释;三是推索引申,确定词义;四是补充例证,丰富释义;五是发掘方俗词语;六是纠正误训误释。关键词:《广韵》;《切韵》;韵书词汇;辞书《广韵》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一部韵书,又是一部同音字典,保存有丰富而驳杂的训释资料。《

    现代语文 2023年8期2023-09-27

  • 关于《玄应音义》的音系性质和特点
    整体音系特征比《切韵》更接近于《玉篇》。关键词 反切 原本《玉篇》 江东音 《切韵》 《韵集》一、 引 言一般来说,某个文献里的音注,不管是否是引用的,都可认为其音韵特征和编者所反映的音韵系统一致。根据这个观点形成的研究成果的确不胜枚举。但其实这个假设不一定完全正确。与中国小学有悠久的研究积累不同,佛教大概于六朝时期才开始编写这方面的著作,即音义。总的来说,从无着手编纂词典十分困难,早期佛经音义亦不例外。由于编者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只好利用中土先行小学书的训

    辞书研究 2023年3期2023-05-3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汉字文化圈《切韵》文献集成与研究”简介
    东亚汉字文化圈《切韵》文献集成与研究”(10ZDA316)获得立项。该项目从学科建设角度全面、系统地整理、汇编现存的《切韵》文献并进行汉语音韵学最要韵书的专题研究,这对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语言学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一、项目研究价值为加快汉语语音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与推动汉语语音史的发展,我们提出《东亚汉字文化圈〈切韵〉文献集成与研究》这一重大项目的选题。东亚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与朝鲜、韩

    东疆学刊 2022年3期2022-08-31

  • 论《徐邈音切研究》与《〈字林〉音注研究》的差异 ——兼谈二者的创新与不足
    典释文〉刘昌宗反切韵类考》、《〈经典释文〉中刘昌宗反切声类考》、范新干《东晋刘昌宗音研究》;郭璞音注的主要成果有简启贤《郭璞音》、彭辉球《〈尔雅〉郭璞注的反切(上)》、《〈尔雅〉郭注的反切(下)》、蔡鸿《魏晋河洛音注研究》、萧黎明《郭璞音切与晋代声类》;吕忱《字林》音注的主要成果有简启贤《〈字林〉音注研究》;徐邈音切的主要成果有蒋希文《徐邈音切研究》。此外,日本学者坂井健一《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1975)探讨了《经典释文》中引音的各家音系情况。考虑到研究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7-08

  • 四库提要经部字书类辨正三则 ——浅谈诸提要间的因承关系及浙本《总目》底本来源
    锡昔麦陌”。考《切韵》次序1此据《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则平声为三十五覃,三十六谈,三十七阳;四十七盐,四十八添,四十九蒸,五十登。去声十二泰,十三霁,十四祭。入声则为陌麦昔锡。2按,南图藏朱振祖抄本,此处标目次序为“锡陌麦昔”。以上出入,此并与《切韵》相合。是元孙所据之韵序,为《切韵》一系无疑。提要评是书“酌古准今,实可行用”3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四册,第244页。。窃以为自魏晋以来,声韵多改,隋唐以降

    贵州文史丛刊 2022年4期2022-04-03

  •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存》把三十九种《切韵》残卷分为七类,七类的先后应是按成书时代来排列的。第一类为“陆法言《切韵》传写本”,第二类为“笺注本《切韵》”,第三类为“增训加字本《切韵》”,第四类为“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1]7-9周祖谟先生指出“笺注本《切韵》”与“增训加字本《切韵》”的异同:(笺注本《切韵》)是以陆法言书为底本,而文字训解有增加,注文中兼有案语,大抵都是依据许慎《说文解字》笺注形体异同,或增广义训。[1]73……在收字方面,(增训加字本《切韵》)这一类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2-30

  • 陆法言《切韵》的编纂思想及其影响
    徒。陆法言所撰《切韵》是一部集前代韵书之大成的著作,全书收字12158 个,凡五卷,以四声分类,平声韵字数最多,分成两卷,上、去、入声各为一卷。《切韵》共设193 韵,平声54韵,上声51 韵,去声56 韵,入声32 韵。至于“切韵”之义,宋人沈括认为就是“反切”,其《梦溪笔谈》云:“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1]3金人韩道昭亦云:“夫《切韵》者,盖以上切下韵,合而翻之,因为号,以为名。”[2]3《切韵》已佚,所幸大部分内容,包括陆法言《切韵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24

  • 金代字书《新修玉篇》的音韵文献价值 ——兼评《〈新修玉篇〉及相关韵书研究》
    集韵》《省韵》《切韵》《广韵》四部韵书。杨正业的《〈篇海〉世家》④杨正业.《篇海》世家[J].辞书研究.2006,002,196-203.一文对《新修玉篇》所引韵书做了尝试性介绍:(1)《广集韵》为《集韵》增补本,《新修玉篇》引用2654字;(2)《省集韵》为《集韵》节本,《新修玉篇》引用385字;(3)《切韵》,《新修玉篇》引用77字;(4)《广韵》,《新修玉篇》引用4字。之后,梁春胜的《〈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⑤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9期2021-12-03

  • 《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性质考
    了原本《玉篇》《切韵》等书中的内容。《新撰字镜》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所引典籍的原貌,这对研究原本书有很重要的语言学价值。特别是征引自《切韵》的反切,对探索汉语语音发展规律、研究中古汉语语音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切韵》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佚文辑录方面[1-3]。但这其中仍然存在问题,特别是《切韵》下平声的引用,贞苅伊德认为此部分与其他四声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4]。藤田拓海认为《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与《唐韵》更为接近[5]23。然而,贞苅伊德没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11-26

  • “暖”“煖”读音探究
    。成书于隋朝的《切韵》(1)本文所查《切韵》为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收录的王国维《唐写本〈切韵〉残卷》版。将“暖”“煖”“煗”三字读音标注为“乃管切”,并标明“‘暖’或作‘煗’‘煖’”[4]80。证明至少到隋末三者互为异体字,读音释义尚未发生较大变化。唐朝时期的韵书目前较难查询,笔者从《广韵》入手。《广韵》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而作,进行一定的增字加注,增改了些韵目。既然是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增字加注而成,那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2021-03-16

  • 切韵研究》评介
    0023)一、《切韵研究》出版的学术背景《切韵》和《广韵》作为研究中古音的汉语音韵学典籍中的经典代表,一直是20世纪研究的热门。清代陈澧《切韵考》是首部以《广韵》研究其声类系统和韵类系统的代表作。陈澧通过分析《广韵》的反切用字,总结归纳出反切系联法及其三大条例,这一研究反切材料的方法称为“反切系联法”被广泛运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然陈澧的研究为音韵文献中音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限于时代和材料,其并没有见到早于《广韵》的各种《切韵》残卷和王韵系韵书,并且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9-19

  • 谈谈中古音韵《切韵》的声类问题
    摘    要:《切韵》反映了中古时期的语音情况,它的声类研究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自陈澧反切系联法归类《切韵》声类至今,后人对其声类的研究仍未停止,本文尝试在前人基础上谈谈《切韵》的声类问题。关键词:切韵;声类;反切系联法绪论《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著韵书,写成于公元601年。书中记录的语音情况是现代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仅讨论书中的声类问题。一、声类的定义声类指声母的类别,即某一类声母的总称,不等于声母。声类是从韵书的反切系联或类似手段得来的,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2020-06-27

  • 切韵》系韵书语音研究述评
    0006)陆本《切韵》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前承六朝诸家韵书,后为唐宋韵书典范。陆法言编纂《切韵》一书,兼顾“古今通塞”的时代差异与“南北是非”的地域差异,以“捃选精切、除削舒缓”的标准审定语音,韵字归部较为科学,使得《切韵》成为了风靡一时的诗文用韵参考书。陆本《切韵》的语音系统相对缜密,但因其服务于诗文用韵,收字有限且注解简省,后人为使其适应后世的诗文用韵需求,主动为其增益。唐有王仁昫、长孙讷言、裴务齐、孙愐等为其刊谬且增字加注,宋有官方组织为其扩充增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5-18

  • 中国韵书的起源及发展
    。关键词:韵书;切韵;发展作者简介:何甜(1995-),女,汉族,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1一、韵书的起源及编撰分类我国古代韵书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文字数量的增多,声律论在文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推行,产生了反切注音方法。隋唐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对撰写诗词歌赋有着严格的要求,这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2020-05-06

  • 女仙吴彩鸾与唐代功令的民间语境
    且辨其为陆法言《切韵》。”韵书是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工具书,《唐韵》是唐代韵书的代表,它由玄宗天宝年间曾任陈州司马的孙愐编成,该书的前身是隋仁寿元年陆法言所编《切韵》(六0一年,已亡佚)。《切韵》原本的面貌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而只能依靠孙愐《唐韵》、敦煌出土的唐五代韵书残卷,以及北宋祥符元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学者奉敕编纂的《广韵》( 一00八年)。《唐韵》为当时的应考举子提供了字音标准、押韵规范,它的用途是“正音”,可以说相当于今天中小学生和语文工作者案头必备

    读书 2020年4期2020-04-10

  • 《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述评
    《万籁中声》 《切韵枢纽》《五音通韵》《万韵新书》《谐音摘要字母》《音韵画一》均是如此,这些等韵书在赵荫棠所著的《等韵源流》里只列过书目。赵荫棠之后,明清韵书韵图研究日益兴盛,赵先生的藏书在台湾尘封了半个多世纪,本书作者研究之前并没有学者有针对性地研究过。至今,台师大所藏的这批书还存在研究者没提到过的古书或古书版本,如《谐音摘要字母》 《音韵画一》 《等音新集》 《万籁中声》 《切韵枢纽》 《万韵新书》 《同音字辨》。可以说,是书研究所用资料以古籍或古籍版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2期2020-02-21

  • 一份音韵学初学笔记(中)
    唐之际,出现了《切韵》、《经典释文》等语言学典籍。它们对中古汉语的声、韵、调作了清楚的分类。依靠这些资料考察古音,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知识。其二,中古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造成了复杂的方言现象。这些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紧密对应,为构拟中古音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其三,中古时期,中原文化呈现强劲的传播态势。汉字读音流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同样保持了与中古音的紧密对应。其四,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南北朝至唐代,为考察中古音提供了丰富的梵汉对音资料。总之,汉语音

    古典文学知识 2019年6期2019-12-10

  • 切韵》系韵书三论
    刘华伟摘 要 《切韵》系韵书具体包括哪些著作,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判别标准,某些韵书的归属常有分歧。文章讨论与此相关的三个问题:第一,学者们界定《切韵》系韵书的标准不一致,实际上存在宽严不同的两个标准,具体采用哪一个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需要而定。第二,《集韵》是否属于《切韵》系韵书存在争议,根源在于《集韵》本身具有双重音系结构,如果着眼于它反映宋代时音这一点,可以不把它看成《切韵》系韵书。第三,“平水韵”的出现终结了《切韵》的诗文押韵职能,按照“平水韵”编

    辞书研究 2019年5期2019-10-30

  • 一份音韵学初学笔记(上)
    容:其一学习中古切韵系统,其二了解唐五代西北方音,其三构拟上古音并学习藏语,其四学会用dbaseⅢ语言编写程序。关于课后阅读,书目有《颜氏家训·音辞篇注》和陆法言的《切韵序》《经典释文序》,以及周祖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王显《〈切韵〉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邵荣芬《切韵研究》、周法高《切韵研究》。书很多,如何阅读呢?潘先生提出围绕五个问题:1.  参加切韵讨论的有哪八个人?他们的郡望、里居为何?各自说什么方言?有何根据?

    古典文学知识 2019年5期2019-09-23

  • “会当凌绝顶”还是“会当临绝顶”?
    语的语音状况,《切韵》系韵书是重要依据之一。何九盈认为,“从陆法言的《切韵》,到《广韵》《集韵》《五音集韵》以及平水韵,虽然各有特色,但大体上都应算是《切韵》系韵书。主要理由是这类韵书所反映的音系有明显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并非另起炉灶,别开新局”。隋初陆法言的《切韵》、唐开元年问孙俪增补《切韵》而成的《唐韵》,二书都未完整流传下来,所以我们参考宋代的《广韵》和平水韵。另外,为了说明“凌”“临”之别到元代已然存在,拟音参考了宁继福的《中原音韵表稿》。为便于阅读

    语文建设 2019年11期2019-09-10

  • “会当凌绝顶”还是“会当临绝顶”?
    语的语音状况,《切韵》系韵书是重要依据之一。何九盈认为,“从陆法言的《切韵》,到《广韵》《集韵》《五音集韵》以及平水韵,虽然各有特色,但大体上都应算是《切韵》系韵书。主要理由是这类韵书所反映的音系有明显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并非另起炉灶,别开新局”。隋初陆法言的《切韵》、唐开元年问孙俪增补《切韵》而成的《唐韵》,二书都未完整流传下来,所以我们参考宋代的《广韵》和平水韵。另外,为了说明“凌”“临”之别到元代已然存在,拟音参考了宁继福的《中原音韵表稿》。为便于阅读

    语文建设·上 2019年11期2019-05-30

  • 中古音分期综述
    用韵的情况,把《切韵》以前的语音分作三期。他说:“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秦汉初为一时,汉武后洎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注:《六书音均表·音韵随时代迁移说》,段玉裁(1775:P816)。)段氏没有专门研究两汉音,但是他敏锐地觉察到两汉音既不同于《诗经》音,又不同于魏晋宋齐梁陈隋音,他分出的魏晋宋齐梁陈隋时期即相当于中古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发现先秦声调系统不同于魏晋声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2018-09-28

  • 中古四等韵介音问题刍议
    音、韵文用韵、《切韵》内部证据等方面逐一进行讨论分析,发现中古四等韵很有可能存在介音:诗文用韵中三四等同用远比独用多;韵图中四等韵全在主元音低的外转摄;梵汉对音体现出主元音对选择对音字的影响大,介音对选择对音字的影响小,且四等字不仅对e,也对i和y;日语汉音三四等同音,萧韵存在准拗音;其他对音材料也并不支持四等字没有[i]介音的结论。中古汉语;四等韵;介音;切韵中古三等韵存在介音,这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是中古的四等韵是否有介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还存

    语言研究 2018年3期2018-09-20

  • 近代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演进线索 ——以元代等韵文献《切韵指南》的音系探讨为基础
    1005)一、《切韵指南》音系简述通过将《切韵指南》与中古《广韵》语音系统进行比照,同时,紧密结合《切韵指南》的成书主旨、图面情况及韵图前后的文字内容,现将《切韵指南》的音系情况(音位构拟)简述如下:(一)声调方面保持平上去入四声,平声未分阴阳。入声兼配阴阳,/-p/尾独立,/-t/、/-k/尾混并,实际上均已弱化为喉塞音。平声未分阴阳,这一点与声母区别清浊有关系,“平声未分阴阳”客观上支持清浊对立的保持。但实际上此时已有“浊上归去”情况出现,如刘鉴自序中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2018-06-02

  • 质疑破疑 古今通观 ——读邵荣芬先生《切韵研究》
    经典坐标性韵著《切韵》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如王显、陆志韦、周祖谟、王静如、方孝岳、黄典诚、李荣、葛毅卿等。邵荣芬先生的《切韵研究》是文革之后出版的最早研究《切韵》的专著。同李荣先生的《切韵音系》一样,邵荣芬先生在补论前人看法的基础上提出新见,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剖析功底,铸造了《切韵》研究史上的辉煌。该书1963年写成初稿,1964年开始修改,1966年写成二稿,1972年又经修改成了现在的第三稿。《切韵研究》共167页,最早于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4-02

  • 《五音集韵》与《切韵指南》比较研究
    是金代韩道昭。《切韵指南》成书于1336年,全称为《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作者是元代刘鉴。本篇论文立足与《五音集韵》,以摄为单位,比较《五音集韵》和《切韵指南》在编纂体例、声母、韵母系统的差别。1 《五音集韵》韵图的还原《五音集韵》虽然不是韵图,但它却是一部韵图化的韵书。我们大可以根据《五音集韵》将其还原成一部韵图。其韵图的体例格式为:(1)“摄”。根据《五音集韵》的入册捡韵术,我们将《五音集韵》分为16摄。这16摄的顺序是“通、江、止、遇、蟹、臻、山、效、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23期2018-03-20

  • 《汗简》称引两种韵书音切考
    用出处,如《义云切韵》、《义云章》、《义云章切韵》及《王存乂切韵》,大部分未注明音切引用出处②。《汗简》音切明确注明引用出处的涉及两类韵书。《汗简》音切引书书名《义云切韵》《义云章》《义云章切韵》根据名称,应该是一位叫义云的人所著的《切韵》,系一书三名,可归为一类;《汗简》音切引书书名《王存乂切韵》一类,为《王存乂切韵》类,应该是一位叫王存乂的人所编的《切韵》。此二类韵书皆以《切韵》为名,推测这两种引书皆为《切韵》系韵书。就《切韵》而言,自陆法言《切韵》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3-20

  • 论《切韵》系韵书体制之流变
    仝 小 琳论《切韵》系韵书体制之流变仝 小 琳(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切韵》系韵书的体制研究,前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其基础上,对《切韵》系韵书共43种卷子的体制进行详细的考察,试着勾勒出《切韵》的原貌,并从注释体例、韵字数目表示方法、又音表示方法、异体字表示方法、释义特点等方面对其后来的一系列体制演变进行阐述,并根据各卷的体制特点对《切韵》诸卷重新分类定名。《切韵》系韵书、体制、流变《切韵》系韵书包括《切韵》、及其唐五代各种修订增

    语言研究 2018年2期2018-03-08

  • 论江永对中古音声类的分析
    其在今音学,即《切韵》音系方面的研究重视不够。迄今只有李新魁一篇公开发表的专论从等韵学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该文介绍、评析了江永的《四声切韵表》,以及在此书基础上,清代学者的两部“继作”——孙文昱《四声切韵类表》和汪日桢《四声切韵表补正》。针对《四声切韵表》自身,李氏认为:“在对中古时期等韵学理的认识上, 江氏确有不少卓越的见解。”“江永……能够看到各等之间的联系, 这是不错的。”该文还指出,江永在安排“数韵共一入”的阴、阳、入相配关系时,是从谐声偏旁出发[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9期2017-10-21

  • 汉语方言共同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内部差异很大。《切韵》作为集六朝韵书之大成者,基本反映了公元七世纪前后汉语语音的面貌,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汉语语音史、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最重要的参照。但它毕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中古音分类的结果,加之时代久远、语音发展,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现今方言的实际了。因此,选用活的、具有代表性的方言材料,比较归纳出一个反映现代汉语方言面貌的共同音系很有必要。汉语方言共同音系的构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切韵》音类为基础,系统地去除现代汉语方言没有的音类和特征,重新整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5-17

  • 《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切下字反映的时音
    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下称《裴韵》)一直被看作是《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一种写本。《裴韵》存在一些切下字不同于《切三》、《王一》、《王三》、《唐韵》、《广韵》等《切韵》系韵书的切语,大约反映了一些时音的信息。略说如次:1 旨韵1例:履。《裴韵》(《唐五代韵书集存》,页 572):“履,力己反。”《切三》(《十韵汇编》,页 121)、《王一》(《十韵汇编》,页121)、《王三》(《唐五代韵书集存》,页473)、《宋本广韵·旨韵》(页71):“履,力几反。

    语言研究 2016年3期2016-03-19

  • 慧琳《一切经音义》的重纽问题 ——从景审序说起
    同B类变化。原《切韵》重纽韵内部A、B两类介音的对立,在慧琳时代已演变为不同三等韵间主要元音的对立,重纽韵已不复独立存在, 原《切韵》的四等格局也归并为三等格局。重纽;慧琳;《一切经音义》;景审重纽问题一直是汉语音韵学界的一个难题。自董同龢、周法高两位先生撰文讨论以后,一大批大陆、台湾和日本的学者也对重纽问题展开了讨论。至今,重纽的有些问题已经达成共识,比如基本肯定重纽两类在音位上的对立。而对于重纽韵的舌齿音与重纽两类的关系、重纽两类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如何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12-21

  • 黄辑佚魏晋六朝隋唐韵书研究
    际。同理,李舟《切韵》历代文献著录变化情况也说明韵书亡佚可见一斑。至于韵书亡佚的原因,除了如众多学者所说兵火、战乱、焚书等原因之外,受图书发展的自身限制及自然淘汰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陆法言《切韵》问世之时“,由于《切韵》撰者名高,审音精确,权威性强,适用范围广,故《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了市场,湮灭无闻”[2]。二、黄辑佚魏晋六朝隋唐韵书主要内容(一)魏晋时期韵书——李登《声类》、吕静《韵集》魏李登编写《声类》10卷,收字11520个,比许慎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11-22

  • 从《切韵》残卷看真、寒、歌三部的演变
    0007)从《切韵》残卷看真、寒、歌三部的演变林 琳(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本文从《切韵》残卷中找出真、寒、歌三部的不同时代的反切用字,并从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大部分反切在分化发生以前到分化以后,其反切下字基本没有变化,开口字切开口字,合口字切合口字,十分整齐。这说明时音已经有区别了,只是《切韵》系统为了综合古音和方音才没有进行分化。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切韵》音系是综合古今南北的结论。《切韵》残卷;真部;寒部;歌部;反切下字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2015-07-01

  • 论“深摄结构”与“覃韵地位”
    分指深摄结构与《切韵》系统的对应关系,体例与拟音依张光宇(2007)所述):图1 张光宇(2007)深摄结构示意表从方法论上看,“深摄结构”假设是内部拟测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具体是:根据与臻曾等摄的比较所表现出的空格与互补关系,提出“前切韵”时期覃侵应为一类的假设;如果按照韵图的做法,可合并成深摄,摄内又有开合之分;再证之以双线型历史比较法。图中各摄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深臻平行,曾通互补。与《切韵》系统相比较,深摄结构最突出的特征是多出了合口类韵。这种开合

    语言研究 2015年1期2015-05-29

  • 再论《切韵》唇音字的开合口
    语言文字·再论《切韵》唇音字的开合口刘 芹(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对于《切韵》唇音字的开合口问题,学界一派主张不分开合、一派主张分开合。本文通过对《切韵》唇音字开合口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就黄易青先生、阮廷贤先生、储泰松先生的文章提出质疑,认为在各类证据尚不充分的情形下,对《切韵》唇音字的开合问题宜持保守态度,以不分开合为宜。《切韵》;唇音字;开合口一般而言反切上字定被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定被切字的韵母,包括等、开合、四声,但唇音字例外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3-16

  • 轻唇化音变两个“例外”的解释*
    100872《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韵的唇音字发生了轻唇化音变,而其中东三和尤韵的唇音次浊字“梦目谋”等今读m声母,形成两个例外。从韵母的演变和文献的记载来看,这部分字很可能也曾经历了轻唇化音变,后来由于韵母的主要元音是圆唇的,使得声母由唇齿音ɱ变回到双唇音m。轻唇化 东三 尤韵 回头音变1 轻唇化音变的两个例外《切韵》“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举平赅上去入)十韵唇音字的声母由重唇音演变为后来的轻唇音,这是汉语语音史上的一项重要音变。轻唇音

    语言科学 2015年1期2015-02-14

  • 切韵》韵目小注反映的五家分韵之推测
    101601)《切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韵书,分为五卷(以四声分卷;平声分上平声、下平声两卷,韵序相承),分韵193。各韵内再分若干小韵。小韵是以声纽分别开的,所以又称“纽”。小韵头一字下注反切,同一小韵的若干字声韵全同。193韵大约有3600多小韵,即有3600多个音节(包括区别声调)。《切韵》今已不存,可从有关传世和出土文献了解、推求它的有关情况,现在也可根据敦煌一些韵学残卷及《王三》等的分韵及韵目下小注得知《切韵》分韵情况。《切韵》是前有所承的。陆法言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2015-01-02

  • 切韵》语音规范性质简析
    530006)《切韵》是南北朝韵书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历来被奉为音韵学的圭臬。长期以来,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研究者投入了巨大热情,提出了多种意见,但至今未能取得共识。在众多的研究当中,也有人另辟蹊径,跳出音韵学研究的路子,从规范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切韵》语音性质,如李建国[1]136-139、姚亚平[2]126、陈会兵[3]等。不过,他们只是单纯地强调《切韵》在韵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或仅以《切韵·序》为据,论证《切韵》的语音规范作用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8期2014-12-05

  • 切韵》系韵书诂训材料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200241《切韵》系韵书诂训材料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曹 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切韵》系韵书发挥了字书的作用,保存了汉魏六朝至唐大量的经传释文和训诂专书的注释材料,并有所创新。后续增补本中注重在形、音、义方面融入著者个人见解,不断补充与修订前人成果,丰富韵书的训释功能。韵书诂训材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汉语词汇在内容和形式变化上的反映:(1)早期韵书诠释词以单音词为主,《广韵》则使用了大量的唐宋时期的双音节词汇。(2)与《说文》作比,韵书与《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2014-08-16

  • 《韵诠》五十韵头三考 ——《韵诠》研究之六
    。《韵诠》鄙薄《切韵》,反映首都长安方音,与天宝《韵英》、陈廷坚《韵英》、张戬《考声切韵》等共称为“秦音”韵书,在唐代盛行于世(尉迟治平1994a)。《韵诠》分五十个韵,称为“五十韵头”。宋代以后《韵诠》在中土就已经失传,有关“五十韵头”的资料见于日传佛教的悉昙著作,一是释安然《悉昙藏》卷二“悉昙韵纽”之“二方音”,一是释了尊《悉昙轮略图抄》卷六《五十韵事》和《十二韵事》两节。这是我们现今能看到的唯一一份秦音一系韵书的韵目表,与《切韵》的韵目有许多不同,引

    语言研究 2014年4期2014-05-30

  • 笺注本《切韵》引《说文》体例研究
    300)笺注本《切韵》引《说文》体例研究陈 平(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然而经过历代的传写,而渐失本原。笺注本《切韵》以陆法言《切韵》为底本,以《说文》为主要的订补依据。笺注本《切韵》成书早,又为敦煌文献,因此用该书所引《说文》来校定今本《说文》很有价值。但其引《说文》涉及多方面内容,相应的格式及用语不一。由此在全面整理引文的基础上总结其引用体例。笺注本《切韵》;引用《说文》;体例《说文解字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4-09

  • 从颜之推看《切韵》音系的性质
    71)一 引言《切韵》大纲拟定于公元581年,成书于公元601年,颜之推生活于公元531年-约公元591年,他的文学作品用韵、他提出的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确定切韵的性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颜之推的诗赋押韵、颜氏家训中所举考校字音的例子以及其中的《音辞篇》所论的音韵观点,分析颜之推音韵观与《切韵》(广韵)的异同,以此来考察《切韵》的性质。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有齐鲁书社出版的张霭堂先生译注本《颜之推全集译注》、唐写本切韵(残卷)陆法言撰、刊谬补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3期2014-03-26

  • 论四声相承的演变
    四声之名,陈澧《切韵考》:“古无平上去入之名,借宫商角徵羽以名之。”[1]至齐梁间始兴起四声之名。《南齐书·陆厥传》卷五十二曰:“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沈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2]但是,四声的初起,尚未为一般人所接受。《梁书·沈约传》卷十三曰“(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窹;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11-20

  • 诗钟能否用今声创作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将韵部分为206韵,到了唐代,因感觉切韵分排过细,不利于使用,所以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将《切韵》简化为193韵。南宋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变成了107韵,同期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中,又改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合并为106个韵部。后来的词韵又将“平水韵”的106部合并为19部。诗钟起源之时,之所以采用平水韵,与它之起源地有关。众所周知,诗钟起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

    对联 2013年10期2013-11-14

  • 切韵》系韵书中的清浊音相混现象分析
    )从隋初产生的《切韵》,到在它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成的唐五代一系韵书,所跨时期正是汉语音韵史上最重要的中古音时期。历来对唐五代《切韵》抄刻本的研究,总是着眼于利用它们来补充、参证中古音系。实际上,这些韵书在保持着音系基本一致的情况之下,内部沉淀着不同时期的语音层次。诚如徐朝东在《从例外音切看〈切韵〉系韵书中的语音层次》一文中所述:“即使在非常保守的《切韵》音系代表材料切三、王韵、《唐韵》、《广韵》等中至少存在两个语音层次:一个是保守的《切韵》音系,另一个是代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08-15

  • 韩道昭与《五音集韵》
    满庭芳词》,作《切韵指迷之颂》,镂板通行,其名远矣[3]。《指玄论》是等韵门法的源头之作,关于其作者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辽代智光,即于统和十五年(997年)为释行均的《龙龛手镜》作序者,代表人物为赵荫棠、竺家宁等[4]。此说不足取。韩孝彦元注《指玄》,是在明昌丙辰,此时相去智光仅二百年左右,语言变化不大,韩孝彦无须为之作疏。另一种看法认为是北宋以前的智邦所作,且有黑水城出土的抄本文献《解释歌义》明言为证,当为可信。宋王宗道《切韵指玄论》,是对智邦《指玄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4-08

  • 切韵》元魂痕同用之语音依据
    2000)关于《切韵》元、魂、痕同用的语音问题,学者们早已有所关注,例如:董同稣《〈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指出:“各韵图中又有一个共同违反《广韵》而近现代音的现象,就是元韵脱离痕魂系统而入寒桓系统。”[1]204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等子》云删并入山,先并入仙,仙元相助,皆诸韵读为一类之证,惟稍有洪细之分而已。旧韵元韵与魂、痕为一类,今依图(指邵氏之十声图)当在山摄无疑。”[2]601张琨《〈切韵〉的综合性质》:“在南方,如我们从夏侯该的《韵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11-24

  • 请救救读书音
    就有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张谅的《四声韵林》,刘善经的《四声指归》,王斌的《四声论》,书名不标“四声”的韵书就更多了。这些韵书的反切,有的是沿用汉魏以来前人所用的,有的则是编者据方音新创的,南人编的不适用于北方,北人编的也不适用于南方,这在南北朝时期都允许。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完成了南北统一。南北统一的国家需要一本南北统一的韵书。就在隋文帝开国之初,当时著名的学者文人颜之推、萧该、卢思道、薛道衡等八人一夜同诣洗马陆爽家

    文教资料 2012年18期2012-08-15

  • 论尤韵与幽韵的关系及在韵图的排列——参照《慧琳一切经音义》
    系的认识学界对《切韵》中尤韵与幽韵的性质及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见表1。大家对尤韵的看法一致,都认为它是普三D类。而对幽韵的看法则不太一样。李荣[2]指出它的反切上字与三等韵的性质相同,又有生母字,所以归入丑类(即普三 D类),邵荣芬[3]在《切韵研究》中也将其归入普三D类。周法高通过系联《切韵》反切下字,认为幽韵本身就是一个重纽韵,其中唇音字为B类,牙喉音字为A类[4]。麦耘[5]早期把幽韵字归作重纽B类,但后来也认为幽韵内部似乎也有重纽[6]。以上观点哪一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7-28

  • 对《通志·校雠略》的一处质疑——谈等韵学史的一个书证问题
    云:“……李舟《切韵》乃取《说文》而分声,《天宝切韵》即《开元文字》而为韵,《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无不见于《韵海镜源》。……”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韵海镜源》是比较可靠的早期韵图形式,把《韵镜》类韵图的产生时间上推到中唐时期。对此提出质疑。《通志·校雠略》;《韵海镜源》;等韵学史;质疑郑樵《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云:“……李舟《切韵》乃取《说文》而分声,《天宝切韵》即《开元文字》而为韵,《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4-09

  • 唐代韵书引《国语》例辨正
    1927)写本《切韵》残卷、清光绪34年(1908)国粹学报馆影唐写本《唐韵》、敦煌掇琐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残卷、民国 14年(1925)唐兰(1901-1979)摹本长孙讷言注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残卷、民国 36年(1947)故宫博物院影唐写本 5个本子。这5个本子见收于《续修四库全书》249、250册。总共引《国语》9处,除去重复,实则引《国语》7例。下面根据出现顺序先后进行简要辨正,引文后标明出处、卷次以及在《续修四库全书》中的页码。1. 竦善抑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2-15

  • 寒山诗用韵考
    . 歌部:包括《切韵》歌戈两韵字(举平以赅上去,下同)(1)歌韵:他歌何多我陀河峨阿(岩阿)个轲饿舸柁;(2)戈韵:过波颗祸果婆和火坐堕簸。戈独用一次(171),歌戈同用八次(015、030、072、074、127、191、232、258),歌韵与微韵换韵用一次(019)。2. 麻部:包括《切韵》麻韵和佳韵的部分字3. 咍 部:包括《切韵》佳皆灰 咍泰几韵(1)佳韵:崖;(2)皆韵:怀;(3)灰韵:摧回辈啐傫悔背灰;(4)咍韵:来开台哉待在改海倍彩载蓋耐爱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2010-03-22

  • 俄藏敦煌韵书考释
    ДX2391是《切韵》原卷或者笺注本《切韵》;ДX1267+ДX3109、ДX1372+ДX3703与S.2055是同一种韵书,可能就是长孙讷言的笺注本《切韵》;ДX1466与P.2018非常相似,是《唐韵》类韵书。关键词:俄藏敦煌韵书残卷ДX2391;ДX1267+ДX3109;ДX1372+ДX3703;ДX1466;考释中图分类号:J207.99文献标识码:A目前所见俄藏敦煌文献(藏于俄罗斯列宁格勒远东博物馆)属于韵书材料的有ДX1267+ДX310

    艺术百家 2009年5期2009-10-10

  • 切韵
    普通话标准——《切韵》。就如那帮三姓家奴们预测的那样,随着天下的统一,皇帝们立刻就意识到了统一口语的重要性。为了未来在召开政事会议时不至于南腔北调鸡同鸭讲,大唐朝的皇帝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加入韵文和律诗项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考较那些候补官僚们国标拼音过不过关。不但要考声韵母正误,还要考你平仄通否——出韵、出律就是个落榜。而考官们出题的正音标准,正是那部现成的《切韵》。在此后的一千年科举考试中,《切韵》系统的韵书一直是科考的正音标准。如果说大隋朝短短的寿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9年12期2009-07-21

  • 《原本广韵》成书年代考论
    》中保存的一种《切韵》系韵书,学术界对它的成书年代,长期以来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将《原本广韵》和《大宋重修广韵》韵字的反切进行了对比,试图从语音史的角度来揭示《原本广韵》的成书年代。关键词:《原本广韵》 《切韵》系韵书 语音史 成书年代《原本广韵》是《四库全书》中保存的一种《切韵》系韵书,注释简略,是一种略注本《广韵》。“宋初陈彭年等《重修广韵》前之《广韵》,即严宝文、裵务齐、陈道固三家《广韵》,本书(题原本广韵)盖为三家本之一矣。”《四库全书》《原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