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书的起源及发展

2020-05-06 09:22何甜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切韵韵书发展

摘  要:中国韵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韵书是根据声、韵、调的关系组织汉字的字典,韵书的产生和反切的出现,四声的发展密切相关。在韵书的发展中,出现了一部部智慧的结晶,而这些后世的韵书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撰修改,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关键词:韵书;切韵;发展

作者简介:何甜(1995-),女,汉族,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1

一、韵书的起源及编撰分类

我国古代韵书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文字数量的增多,声律论在文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推行,产生了反切注音方法。隋唐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对撰写诗词歌赋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为韵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汉魏以后,篆书、古文变为隶书、草书,字形变化很大,谐声字的声旁渐渐不能准确表达字音,文字的正确读音没有了一定的标准,不但写作韵文发生困难,人们的社会交际也出现了诸多障碍。这也为韵书的产生提供条件;汉魏时期,韵书开始采用反切法来对字音进行标志,而且这种方法也受到了重视;在六朝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注意到四声,并对其引起广泛关注,而进行文学创作极其注重声律学,这些都造就了韵书的发展。可以说是反切法和“四声说”对韵书的产生及发展打下了基础。北朝统一之后,出现了适应当时政治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此后,唐宋明清各有“官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

中国古代的韵书编撰体例基本有以下三種类型:一类是根据中国汉语的声调来划分类别的,声调之下是韵部,韵部内依照同声字划分编排,如《广韵》;一类是在各划分好的韵部里面依据声调划分开来,再在每一个声调内依照同声字来划分编排,如《中原音韵》;最后一类是在划分好的韵部里根据声母来对其中的每一韵分类,再根据声调对同声字进行编排,如《韵略易通》。

二、韵书的发展史

据相关历史记载,在我国最早出现的韵书是李登的《声类》和吕静的《韵集》,如今已经消佚。《声类》以声调――五声为纲领进行统筹文字,没有立部首;之后,晋国人吕静模仿了《声类》,作出了《韵集》。从前人注释古书所引用的这两部韵书来看,这两部书都运用了反切,而且有了简略的注释。这两部书是韵书发展的起点,到了南北朝时期,有大量的韵书出现,这与当时文学创作中声律论的兴起,四声八病的创立,作家致力于讲究声律和形式的美有关。

陆法言所编写的《切韵》是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原书虽已失传,但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兼顾古音的差别和方言的分歧,这本书所依据的读音主要是当时的读书音。《切韵》问世之后,有不少人为它加字,补训。经过唐朝不少人的扩充增补,一方面使得韵书日臻完善,另一方面也使韵书具有了字典的性质。

唐代开元年间,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进行刊修增补著写了《唐韵》,如今这本书的原本已失传。《唐韵》对字义的训释精密,也很考究字形,这让韵书更具字典的功用,这也让《唐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宋朝出现《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部韵书是我国古代的首部官修韵书,也是汉魏以来有着巨大成就的韵书。《广韵》有206韵,它是中国韵书史上分韵最多的一部韵书,但内容过于繁杂,充当工具书来使用就会很不方便,所以皇帝为了让《广韵》更适合读书人使用和考试,而做出了一些修改,把其中重点的、常用的和注解录出来,编一部《韵略》,这部《韵略》其实就是《广韵》的简本。

《广韵》颁行了31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037年,皇帝命令对当时的《韵略》进行重新的修订,把名称改为《礼部韵略》。《礼部韵略》里面删减了很多的冷僻字,就收录了一些常用的字,总计9590字;《集韵》是在景祐元年(1034)开始编修的,到了宝元二年(1039)的九月份才著成,该书共收53525字,流传并不广泛。

后来,有学者认为应当按照当时的读音来编制,便出现了《古今韵会举要》与《五音集韵》等;以后出现的韵书,没有了正统韵书的束缚。元代周德清依据实际读音另外创作了编排体制,他所编写的《中原音韵》反映了当时元代京城(今北京)的实际语音面貌,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一般说来,读书音多少有一些因循守旧和人文的色彩,甚至还有一些兼顾方言的味道。

清代出现的《佩文诗韵》是一部权威的官书,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共106韵。这部韵书大约是那部大辞典式的《佩文韵府》的单字本或节略本,同是在1704至1716年间才写成的。《佩文诗韵》与宋朝时期著的《礼部韵略》都是考生进入考场写作的时候所要遵守的一部标准韵书,总计收10235字。

随着对韵书的研究,让我们对韵书的了解也更深入。历史上的《切韵》系的韵书有《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和平水韵。王仁煦所著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所著的《唐韵》和李舟所著的《切韵》,这几部韵书都是在《切韵》系中比较重要的。《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和《洪武正韵》都是《广韵》后才出现的韵书,这些韵书都是以《切韵》、《广韵》、《集韵》和《礼部韵略》为基础,所著写成的。后世出现的韵书基本都是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进行增修、简缩、改并或重编。随着不断梳理韵书史的发展脉络,将会促进我们对音韵学的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切韵韵书发展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性质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音韵学研究的他山之石——朝鲜时期的韵书
浅谈传统歌曲的押韵
以零散韵字为例证西夏文献《五音切韵》非“单开双合”排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试论西夏文韵图《五音切韵》的开合口排列问题——以成对韵字为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