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文化素质培养与革命精神教育

2018-09-28 00:12冯玮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高校文化

冯玮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斗争中孕育形成的文化成果的总称。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中,革命文化是其中的重要资源,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解答精神困惑、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应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坚持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进革命文化的研究传播。

【关键词】高校;文化;革命精神;教育

一、前言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这里的“文”包含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消解精神困境、培养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

1.坚持“信仰追求”,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间“软、硬”实力的博弈与较量日趋激烈;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风险挑战逐渐凸显(如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趋严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错误思潮交织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等),国内外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对我们的信仰根基(理想信念)形成“围剿猎杀”之势。面对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防止精神“缺钙”,避免陷入“选择焦虑”得“软骨病”。革命文化所诠释的理想信念是无数革命先烈在长期的血与火的考验中用鲜血、牺牲和奉献所证明的科学信仰,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革命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和丰富的历史观、国家观、社会观、民族观等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具有重要的示范、启发和导向作用。

2.培育“家国情怀”,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是对他人和社会承担的职责和使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乎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目前,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思想中仍存在“社会责任感淡漠、集体责任感扭曲、他人责任感迷茫、家庭责任感弱化、个人责任感异化”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觉悟方面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道德素养方面,应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素养方面,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综合素养方面,要积极培养科学实践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等;在精神面貌方面,要培育积极理性的健康心态,做到自信、自励等等。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文化底蕴、革命精神、人格魅力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人生信仰、为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人生抉择、使命担当与实践指向,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示范。

3.塑造“实践品格”,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的意义世界

现代虚无主义带来的“生存的焦虑”夹杂着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困惑,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精神空虚、意义缺失、生存疑惑。革命文化的“实践品格”主张摒弃抽象的“理论思辨”,克服彼此之间的冷漠,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消灭剥削、消除分化”,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意义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存在方式和精神境界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生存的本真意义和精神归宿。

三、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1.课堂教育教学是主渠道

在高校中,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主要阵地在课堂。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等是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是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等方式,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评价、学科、保障等方面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并创新相关课程的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可以结合地域革命文化特色,开设专题课程。通过探索综合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效果,比如讲授式、展示式、情景式、音像式、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等方法,以此增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将革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追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来说,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守课堂讲授的“纪律”、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2.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

当代大学生接触信息方式多样,思想比较活跃,创新意识较强,但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所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往往容易“人云亦云、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和融入社会,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培养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各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学校、企业等各方合力作用下,整合各方资源、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度融合。

3.文化育人活动是载体

文化育人是一种隐性教育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方法。在全程育人过程中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境界的提升、情操的陶冶、潜力的开发、行为的规范、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将革命文化“嵌入”校园文化育人活动中,以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创新创业等活动为载体,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文艺专长、个人所长,以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把自身对红色文化的所思、所感、所悟呈现出来。充分利用学生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广播、宣传栏、校园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等)、校史馆、校报等舆论阵地展示革命文化,增进认知认同。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特色显著、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增强活动中的仪式教育,从而达到革命文化教育效果。

4.科学理论是支撑

当今时代,大学生革命文教育活动需要强化理论基础研究和科学支撑,强化革命文化的传播,需要不断加强科学理论研究,这对指导文化教育行动发挥着指导和引领作用。通过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革命文化新话语。深入挖掘革命素材(事件、人物),用通俗的语言讲好革命故事。可以通过科研项目资助的方式鼓励专家学者就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为革命文化育人提供智力支持。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围绕革命文化主题,建设好使用好主题教育网站,实施“微力工程”,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传播形式,逐步扩大革命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促进革命文化网络化传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对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消解精神困境、培养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法文. 加强大学生中国共產党革命精神教育研究[J]. 考试周刊, 2016(40):144-144.

[2] 郭倩. 革命精神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J]. 明日风尚, 2018(1):210-210.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高校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