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娘妈传》与明代妈祖形象的塑造*

2018-09-29 07:36··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天妃妈祖

··

明刻通俗章回小说《天妃娘妈传》上下卷,全称“新刻宣封护国天妃林娘娘出身济世正传”,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逸士余徳孚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梓。从下卷末页印“万历新春之岁忠正堂熊氏龙峰行”,证明该书刊于明万历元年(1573)。刻书现收藏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为世上孤本。1987年,上海社科院胡传经博士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书库中发现后将其复印回国。全书共三十二回,其中第二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一回有缺页,版面格式为上图下文,共有附图300幅。小说属晚明版画艺术巅峰时期作品,线条简约流畅,飘逸生动,每图两边附有五言对句,用以揭示图意。①

《天妃娘妈传》的故事情节由两条主线交织而成。一条是天妃出身济世,主要素材源自民间传说,另一条主线是讲述汉明帝时有猴、鳄二精分别于西北和东南作乱,妄图颠覆国家,而天妃助其兄林二郎收伏猴精,天妃也因此得到欶封御祭;然后,天妃又亲自收伏为害东南海域的鳄精,从而彻底清除了危及国家安全的北南两大祸患。

这部由民间故事演化而来的神魔小说,经过南州散人吴还初这位明末著名小说家的艺术加工,系统、完整地塑造了人们心中的妈祖形象,沉淀着古代民俗信仰的文化精神,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味,寄托人们心中的理想和愿望,折射出时代之光,展现出广阔的描写空间,具有非凡的形象体系,反映了明代神魔小说的兴盛和成熟。这部小说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对清代《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等著录志书的编著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天妃娘妈传》分析明代妈祖形象的塑造对研究妈祖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明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妈祖原型:历史与传说

妈祖确有其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出生于兴化军莆田县新安里湄洲湾畔,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在湄洲屿羽化升天。父亲林惟慤,为海上都巡检。妈祖从小聪明贤惠,受家风熏陶,立志一生救助海难,济世救人,死后被世人奉祀成神。历代诗歌、碑文、著录等史料文献都记载其灵异事迹。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的状元黄公度所撰《题顺济庙》诗云:

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樯一信风。

诗虽仅有五十六字,却已叙及妈祖生前为“巫媪”,死后“效国”的事迹以及后世百姓崇祀的情形②。

陈宓(1171-1230),乾道宰相陈俊卿之子,所撰《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文云:

昔称湘水神灵,独擅南方;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祠宇殆周于甲子,规模增焕于此时。妃正直聪明,口福同于天道,因匝宏博,利泽于海隅。人人尽得所求,户户愿殚其力,不日遂成邃宅,凌霄有类于仙居。用赫厥灵以报有德。神岂厌旧,众惟图新。修梁既举于佳辰,善颂宜腾于众口。

此段文字述说了妈祖“正直聪明”“利泽于海隅”的功绩。类似记述还有宋代楼钥所撰《兴化军莆田县顺济庙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封灵惠妃制诏》,丁柏桂撰《顺济圣妃庙记》,《宋会要辑稿·礼二○·张天师祠·神女祠·顺济庙》等条,李俊甫《莆阳比事·神女护使》,刘克庄《风亭新建天妃庙记》,李丑父《灵惠妃庙记》,洪迈《夷坚志·浮曦祠》《夷坚志·林夫人庙》等,元代有黄四如《圣墩祖庙新建蕃厘殿记》,程端学《灵济庙事迹记》,程端礼《重修灵慈庙记》等③。

以上文献记载,说明妈祖并非杜撰之人,她生前能言人祸福,懂医术医理,造福于民。《天妃娘妈传》基本情节、主要人物与以上史料所载大致相似,作者巧妙地作神话式的演化,传说式的幻想,使幻域与人间,神人与凡人,互相交融,无穷变化,把作品加以想像、幻想,衬以奇幻瑰丽之景,糅以野史佚闻之事,分化了历史故事,塑造了妈祖的形象。

《天妃娘妈传》第一回“鳄猴精碧苑为怪”,讲述了天妃原为北天妙极星辰之女玄真,于端午节在碧莲池内观鱼,忽见一行蝼蚁,从旁穴中出,振旅而行,至池畔团聚,不散不行。玄真知此蚁欲渡池而北,因向池中摘一荷叶为舟,助蚁众渡池。忽一阵阴风,从池中而起,继而巨浪翻翻,顷刻间叶舟欲覆,玄真急近前救之,其舟已沉。由此,玄真知世人之艰辛,立志到人间拯救海难。

作者巧妙地把碧莲池中的蚁众幻化成海上的渔民,从蚁众渡池的艰辛视作渔民渡海谋生的艰辛,把仙界之景与人间之境巧妙地结合,为玄真立志下凡间拯救海难作铺垫。从这段故事中,可见小说的故事有历史的影子,但只是已经虚幻的历史故事。

同时,《天妃娘妈传》中穿插的许多故事,其主要素材还是源自民间传说,如第二回“玄真女得佛真传”,写天妃拜观音为师,就是由民间传说天妃系观音座前的小龙女化身改编而来。还有小说中的机上救舟、拒绝婚嫁、湄屿飞升、铁马渡江、子江救护、莆田护产等章回,其故事情节也显然是据民间传说改写而成。④

这些故事具有从民间来,又在民间盛传的特点,因此,民间文学化的神魔小说对这类传说故事的演化,使妈祖的形象更易使人接受。如:第九回“玄真女机上救舟”,讲述了八月十五日,天妃在母亲的训导下到机房就织。午后,“狂风大作,骤雨滂沱,百步之外,不辨牛马,女忽于机上睡去,转见那鳄精在东洋作怪,见有四五商船经过,起风作怪,欲沉没之……”接着描述天妃“魂魄”在海上救舟的生动情景。母问其故,女答曰:“顷者有一妖鳄,于南日(岛屿名,今莆田南日岛)之南,湄洲(岛屿名,今莆田湄洲岛)之北”,吞噬商船,观音菩萨命儿往救之,儿与鳄斗法。自午至今,鳄精神稍竭,所有五船。儿口含其一,两手两足共持其四,正将到岸之顷,为应母所呼,口放其一,四者随身登岸,一者已沉于水矣。不久获救船归岸,平安归航的渔民描述了船上获救的情景与天妃讲述的梦境一致,“真女自是之后,渐渐不含人间烟火,凡有风涛浪作之时,辄向观音佛前顶礼诵咒。父母亦知其非凡女也,置一净室居之”。小说这一章回讲述“机上救舟”的故事,无疑是由“机上救舟”的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来,这则民间传说可参阅收录了清代释照乘等修订的《天妃显圣录》中“机上救舟”。⑤不过,相对民间传说而言,小说第九回“玄真女机上救舟”融入整篇小说的创作,故事的情节更加生动,完整。小说的语言经艺术加工更加丰富,人物的形象刻画更加丰满,使读者更易入景入境入情,再结合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更能显妈祖崇高品质和高尚形象。

《天妃娘妈传》中主要人物妈祖的塑造,源自历史的分化和传说的演变,写的是神化仙化的“神人”“真人”,以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界限的手法来描写奇人奇事奇境,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出一位具有非凡品质和神奇魄力的妈祖形象。

二、护国与庇民:妈祖的功绩和情怀

宋元有关妈祖的载述,大都集中在妈祖救民护国的神迹上。如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给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今朝鲜半岛),值大风震动,八舟七溺,独路公舟危荡未覆,急祝天庇护,见一神女现桅竿,朱衣端坐,公叩头求庇,仓皇间,风波骤息,舟藉以安,及自高丽归,复命于朝,奏神显应,奉旨赐顺济为庙额,蠲祭田税,立庙祀于江口⑥。这是最早记载妈祖护国的故事,亦是妈祖由民间信仰的神祇升格为国家保护神的开端。

《元史·祭祀志五·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载: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1264-1294),以护海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祝文曰:“唯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⑦

另有许多宋元时期的碑记、史书等都有记载妈祖庇佑黎民的故事,如:化草救商,圣泉救疫,祈雨救旱,济兴泉饥,助漕运等。这些史料和民间传说,都反映了妈祖护国庇民的功绩。

楼钥(1137-1213)《攻愧集》卷十三载有一则宋光宗(1190—1194)敕撰《兴化军莆田县顺济庙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封灵惠妃制》:

敕:明神之祠,率加以爵,妇人之爵,莫及于妃。倘非灵响之著闻,岂得恩荣之特异。其某神,壶彝素饬,庙食益彰,居白湖而镇鲸海之滨,服朱衣而护鸡林之使,舟车所至香火日严。告赐便蕃,既极小君之宠,祷祈昭答,逐超候国之封。仍灵惠之旧称,示褒崇之新渥。其祗联命,益利吾民。⑧

其中“居白湖而镇鲸海之滨,服朱衣而护鸡林之使”二句高度概括了妈祖护国庇民的功绩。

又元黄仲元《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⑨有云:“护国者功,庇民者德,明著则神之,诚不可掩也。”颂扬了妈祖护国庇民的功绩。

明刻本《天妃娘妈传》在塑造妈祖形象的过程中,对妈祖的护国功绩和庇民思想进一步巩固、深化。

《天妃娘妈传》第三回“四喉伯经营图伯”写道:猴、鳄二精逃脱天网,奔走途中,猴对鳄曰:

“东海四顾汪洋,激湍千里,天下之观止矣,尔可逃处其中,得百里之地而君之,便可为政于天下。吾所苦者,今斯之世,人有机心,心有机事,誓不与同中国。闻西番弱水国君臣尊敬神明,境内饶富,吾往显圣其间,然后临机应变,以图大事,何如?何如?”鳄曰:“妙哉!妙哉!”猴语毕,即摇身一跃,西向逃生。鳄见猴去,亦乘云驾雾,向东海而逃。

从中足见猴、鳄二精的目的在于颠覆国家。然后猴往西番弱水国辅佐藩王作乱,谋反兴师中原,天妃先鼓励其兄二郎应召出征,并护军西征,经云头大战,破解猴精的种种怪阵和阴谋,以宽容之义举使藩王重新归服天朝。鳄精则逃往东海,先勾结鱼虾鳖大战东洋,后勾结四上精四海为孽,祸国殃民。天妃在降伏猴精之后,又亲自收伏为害东南海域的鳄精,从而彻底消除了危及国家安全的南北两大祸患。小说的主要情节也是围绕此条线索展开,集中赞颂了妈祖护国的功绩。

此外,小说还分别在第八回“玄真女机上救舟”,第十八回“林真人鄱阳救护”,第二十七回“天妃妈子江救护”,第二十八回“天妃妈莆田护产”,第二十九回“天妃妈收服白鸡”,第三十回“天妃妈湄洲救护”等故事情节则讲述了妈祖庇佑黎民的事迹。

“机上救舟”讲述了妈祖在机上织布之时睡去,其神魂见鳄精在东洋作怪,四五条商船几乎沉没;妈祖一面斗鳄,一面扶舟向岸,其口含一艘商船,两手两足共夹持其余四艘。因睡梦中神情恍惚,母亲急忙叫醒她,妈祖应声而醒,致使口中一艘船只落水,其余四艘商船幸得救护归岸,鳄精落败而逃。获救商人归来讲述海上得救经过与妈祖醒来的叙述一样,大家相信妈祖的神力,从此妈祖能在海上救护黎民的神奇法力逐渐远播。

“鄱阳救护”讲述了妈祖护其兄二郎应征路上途经鄱阳湖,一只被观音镇压的龟精,乘守卫者不谨之际,用计逃脱,在鄱阳湖上翻江覆浪,欲吞舟人为快,妈祖布下八卦阵,将其收伏,救护众多湖上船只。“子江救护”“莆田护产”“收服白鸡”“湄洲救护”则分别讲述了妈祖受汉明帝敕封之后,在扬子江大战鳅蛇两怪救护商舟,在莆田驱赶鸡精助县主母王氏分娩,在胡公山降服白鸡保一方平安之事,在湄洲海域救护往来商舟。这些故事情节都讲述了妈祖救助芸芸众生的神迹。

《天妃妈祖传》第三十回“天妃妈湄洲救护”中有一段文字,形象地刻画了天妃一心救护商旅渔民的高尚情操。

妃曰:“商旅遭殃,渔人厄受,吾恨之不及救之,奈何!奈何!”语犹未毕,忽见东北二面云起处,顷刻间大风卷海而来,平波之内,突浪如山。有三四商船,正在海坛之南,欲北退则不能,欲南进又不得,桅折梢漂,舟中三人,自分必死,号泣动天。天妃妈慧眼一照,急召兵将曰:“北来诸舡遭难,吾今不救,更待谁乎?”

廖廖数语,把一位视救护黎民为自己义不容辞之责的妈祖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焕然纸上。

这两条护国庇民的线索相互交叉,互有关联,并始终贯穿全书,塑造了妈祖一心为国为民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品质,更加突显了妈祖护国的功绩和庇民的情怀。同时,小说把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背景置于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福祉之中,使妈祖的形象更加高尚,折射出崇高的思想光辉,进一步说明了妈祖受朝廷褒封和百姓崇祀的原因。

三、作为衬托人物心理与感情的环境描写

小说《天妃娘妈传》还善于运用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如第六回“玄真女兴化投胎”,描写妈祖自天界来凡间的所见场景:

真(妈祖)才离天门,顷刻间览燕、齐之胜概,历吴、楚之大观。西履羊肠,欣巴、蜀之崎岖;东瞻沃野,羡闽、越之膏腴。入自闽关,则见武夷据上游之胜,剑浦截万派之卫。迨至大州,五虎南朝,白鹤北绕。开元为祝圣之场,鼓山罗揭晓之案。整整双门,出入有鸿儒;兀兀巍楼,住来无白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访神姑于乌石之旁,谒文昌于鳌峰之上。低回留之,不忍去云。命驾三山,始驱驰江南下渡之野;驻跸大田,继优游横路算岭之区。石竹碧山,乃天造之奇观;九鲤大湖,成地设之胜境。一望江口,福莆之界攸分,倏履涵头,莆阳之景物如画。观达观矣,止可止矣。

这一段如画般胜境的描写,一方面,从衬托出妈祖下凡间时愉悦欢快的心情,侧面表述了妈祖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心;另一方面,这段文字中描述的地域或景象,许多是真实的,通过这些真实的环境描写,使读者入境入情,把妈祖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可近可亲。

第十五回“林二郎到山见妹”中,叙述了林二郎到湄山(妈祖升天立庙之处)见妹的经过,其中有一段描写湄山的景象:

二郎就于舡面远视之,见庙前往来纷纷,或红或绿,杂然间出,心中暗疑曰:“此孤岛也,何其人马之多也?”未几,舡至山下,见一阵清风拂拂,香气袭人。二郎登岸,步至宫前,见四顾无茂松修竹,晨昏少鹤唳猿啼,惟阻万仞之高崖,观千乘之玄水,寞然寂然,并无人出入。只见庙外立一匹铁马,昂昂然有飞腾之象。

这段环境描写,展现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绮丽的幻想天地,渲染了一种亦真亦幻的人间仙境,极易使人联想到妈祖已在这仙境中修炼得道,并成为广大渔民崇祀的仙人,妈祖至高无上的仙人形象自然而然在读者眼前呈现。

第三十二回“观音佛点度二郎”讲述了观音将天妃、二郎救护之功,并林长者平生之德申奏天庭之后,化作道人点度二郎的情节。“是日天气清明,和风拂拂,仅到午后,五色祥云,遍绕坛前,对面不相见。须臾间云消,见二郎一家,俱已翩化不见”。这段超现实奇幻现象的环境描写,采用超人间的幻想手法寄托作者的情感和愿望,写出人与景的关系,交融着人物的感情,宣扬了功德圆满的人生境界,很有新意。

此外,为了衬托妈祖与猴、鳄等恶势力的斗争,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写出猴、鳄等落魄无助的窘境。如第七回“鱼虾鳖大战东洋”中,讲到鳄精被妈祖打败后落荒而逃,疲困之极。“远远望见高崖壁立万仞,修松罗列千株,中一大壑,汪汪数顷,澄之不清,挠之不浊,心意其为顷者如蛙所言是也。伫立久之,并不见人马出入”。这段环境描写,衬托了鳄精已进入穷途末路的绝境。这些衬托反面人物心境的环境描写,与反映正面人物高尚形象的情境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塑人”艺术,也反映了明中叶以后传奇小说的成熟。

《天妃娘妈传》关于环境和场景的描写众多,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情节,而且使人物的情感世界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更易入境,这对妈祖形象的塑造起到衬托、渲染、对比的作用,使妈祖的形象更加地可信、可近、可亲、可敬,足见作者高超的“塑人”技巧和表现形式。

四、语言:人物性格和身份的铭刻

宋元时期是妈祖信仰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描述妈祖的神迹故事仅出现于诗歌、碑文、史摘、祝文或方志之中,这些文体文字大都简短,所叙述的故事十分简要,妈祖的形象也较为零散,刻画较为肤浅,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明代中后期。

宋代较为完整记叙妈祖显圣的故事,是洪迈《夷坚志》中的《林夫人庙》和《浮曦妃祠》两则。《林夫人庙》讲述了兴化军境内“海口”建庙中,妈祖显灵到里中豪民吴翁的山林中定杉木,并指点一老翁助资的神奇故事;《浮曦妃祠》讲述了绍熙三年(1192)福州人郑立之在浮曦之湾(今莆田莆禧城外港湾)遇贼船到崇福夫人庙(今莆禧城内天妃宫)求救,后来,妈祖在海上暗中相助使郑舟脱险。这两则故事的情节虽较为完整,但文字简短,都在五百字左右。

元代讲述妈祖神迹的故事,较长篇幅的是任士林《江浙省春运海粮记》(载《松公文集》卷二),此文有千字,但直接讲述妈祖的文字寥寥无几。

直至明代,讲述妈祖故事的文章其故事情节依旧简短,如明代祁顺(1434-1497)在《临榆天妃庙记(山海关天妃庙记)》中描述:

尝闻东南人航海中者,咸寄命于天妃,或遇风涛险恶变怪将覆舟,即疾呼求救,见桅樯上火光燦然,舟立定,是其捍患御灾,功罕与比。⑩

只用了短短几句话讲述了妈祖拯救海难的事迹,直到明末《天妃娘妈传》的出现,经过文人的艺术加工,融合宋元小说话本的艺术精髓,妈祖才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

《天妃娘妈传》的开头与宋元小说话本的入话一样,在正文之前写一首与正文意思相关的诗词,启发听众或吸引读者,作为开篇,引入正话。《天妃娘妈传》第一回开头诗曰:“元始从虚无一尘,个中胡暗亦胡明。吹息俄无无俄有,屈伸根气气根形。醒迷只向心头认,真妄都由念上寻。除非觉者临津渡,安得娑罗彼岸升。”诗句渲染一种神秘的氛围,宣扬弃恶从善的佛规道义,为下文塑造妈祖降魔降妖、伐恶从善、救苦救难的完美人格和崇高形象作好铺垫。

《天妃娘妈传》的正文,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与宋元小说话本一样也不时穿插一些诗词,用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刻画人物,具有渲染人物心境、增强人物形象的作用,使妈祖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全篇小说共有诗词五十六首,语言生动,朗朗上口,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加生动地刻画了妈祖的形象,展现了妈祖的个性,表现了妈祖的内心情感。

如第九回“玄真女机上救舟”,讲述妈祖在父母的教导下,一心务于机杼,其自咏一首诗曰:“经纬从心起,柚机随手成。勿羡天孙巧,全凭就里明。”诗句中可以看出妈祖的孝顺、乖巧、求知的性格,形象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丰满的形象。第十回“玄真女湄洲化身”,讲妈祖在湄洲升天之后,在此章回的最后一段,用诗句总结概括妈祖下仙界、入凡世、修道义、脱人缘、升佛台的神奇一生。诗曰:

凡产骨自仙,丹成入九天。炼修明似镜,脱化出如蝉。聊借尼僧果,适完人世缘。道场江头建,从此释尘烟。

《天妃娘妈传》的篇尾也采用宋元话本的篇尾形式,用八句诗句为全篇作结,总结全传主旨,对人物进行评论,对读者加以劝诫。其诗曰:“渺渺茫茫浑沌天,分分晓晓镜如悬。善善恶恶分岐路,祸祸福福总随缘。去去来来皆有定,迟迟速速报无边。清清净净神仙府,快快乐乐自在仙。”

此外,书中还在对话等情节中运用谚语、俗语或引经据典的生动语言,更为细致、全面地刻画出妈祖的人物形象。第十回“玄真女湄洲化身”中,妈祖母亲请邻姑劝妈祖出嫁,妈祖有一段答话:

道者无名之机母,礼为人伪之物,余方欲吸风饮露,御飞龙而游于六合之外,姑乃以予为此拘拘也?赋有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亦“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这段对话中运用了概括力极强的俗语、谚语,言简意赅,把一位超凡脱俗、执志修身的妈祖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能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塑人”艺术。

《天妃娘妈传》受明代统治阶级宣扬“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在妈祖形象的塑造过程中,糅合佛、道、儒思想,把妈祖的品德归功于“三教”的共同教化,从此妈祖的形象中有了佛、道、儒共同的基因。小说中先讲妈祖在仙界乃北天妙极星君之女玄真,为救海上万民拜观音为师,受观音指点而有了降妖伏魔的法术,在凡间又受林家家风的熏陶,诵经礼佛,一生以护国庇民为己任,最后修炼得道。妈祖“三教合一”的形象对小说的创作也产生影响,因此整篇小说语言的总体风格,既有儒家的哲理,又有佛家的深奥和道家的隐逸。

《天妃娘妈传》中,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内心情感方面,能运用宋元小说话本的塑造艺术,并采用诗词、俗语、谚语等生动语言,扣紧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糅合佛、道、儒思想,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妈祖形象,使妈祖的形象更富有立体的质感。

五、结语:传播与影响

《天妃娘妈传》的刊行,说明了当时妈祖的信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反映了明代妈祖信仰和崇祀的状况,还巩固了妈祖护国庇民的形象和海上保护神的地位。

从明代的历史背景分析,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渐形成,从明洪武帝到明万历帝,明数代帝王都亲自敕撰诏书、诰文或祭文,褒封妈祖,推崇妈祖信仰,拓展明代的海外贸易。

明洪武五年(1372)敕撰《敕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诏》;明永乐七年(1409)敕撰《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诏》,并敕建南京天妃宫,明宣德五年(1430)敕撰《钦差太监杨洪等出使诸外国祭告》,六年敕撰《钦差正使郑和致祭文》;明万历七年(1579)、三十四年(1606)分别敕撰《谕祭海神文(祈、报各一篇)》。

这些敕封诏书、谕祭诰文反过来也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随着明代帝王对妈祖文化的推崇、《天妈娘妈传》的问世以及海外贸易的延伸,使妈祖信仰在官方、民间乃至海外得以广泛传播。

为了进一步探究妈祖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历程,明末及清初,一些文人、学者受《天妃娘妈传》的启发,从诸多史料和民间传说中整理和编著许多著录志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林尧俞供稿、清代释照乘等修订的《天妃显圣录》和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林清标辑著的《敕封天后志》。

《天妃显圣录》全书共有序文三篇,历朝显圣褒封共二十四命,历朝褒封致祭诏诰及四十九则故事,每则故事独立成篇;《敕封天后志》二卷,卷上有序、前序、贤良港图、湄洲图、传、褒封、祭文、奏疏、文记等内容,卷下包括图说弁言、四十九则神迹图况、世系考、贤良港祖祠考、湄洲庙考等。

这两部具有典型意义的著录志书更大的作用是其史学价值,其文学性较《天妃娘妈传》逊色不少。说明妈祖信仰由文学塑造到史学研究的转变,实现了妈祖信仰文化由民间传说到文学创作再到史学研究的发展轨迹。

总之,《天妃娘妈传》是明代神魔小说作品,也是第一部完整叙述妈祖神迹的著录作品。小说以妈祖出身济世、降伏猴鳄二精为主线,在妈祖形象的塑造上,从历史故事中分化和民间传说的演变,又对历史和传说故事进行升华、整合,突显并颂扬了妈祖护国庇民的功绩。小说能吸取宋元小说话本的艺术精华,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环境的烘托,塑造了一位伟大的女神形象,使妈祖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从小说对妈祖形象系统完整的塑造,可反映明代妈祖信仰和崇祀的状况,随着此传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加上明代帝王的褒封和海外贸易的拓展,使妈祖信仰在官方、民间乃至海外得以广泛传播。同时,《天妃娘妈传》对清代《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等著录志书的编著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注释:

①④⑤ 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版,第65、67、87—88页。

②③ 蔡相辉《妈祖信仰起源考》,《海内外华人论妈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188页。

⑥ [清]林清标辑《敕封天后志》卷下《现身渡劫》,乾隆四十三年刊本(影印本)。

⑦ 台湾萧登福《从文献简论妈祖神格的宗教属性》,《妈祖文化研究论丛(I)》彭文宇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⑧⑨⑩ 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档案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45页。

猜你喜欢
天妃妈祖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妈祖之光
刊印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卷头插图解析
妈祖祭典
明代关于“天妃”封号的论辩
佛教抑或伊斯兰教?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万国茶帮”拜妈祖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天妃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