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想”

2018-09-29 11:10闭圻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要素高三

闭圻龙

[摘 要]据孟兆彬教授的EEPO理论,在课堂中把“讲”“听”“看”“想”等要素进行动静转换,各要素在课堂中不同的时候形成不同的组合,可使教学优质效果达90%。在这些要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想”。如果能在教学中用好“想”这一要素,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在思维上跟上教师的步伐,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活跃并在适当的时候动起来,既可以改变以往沉闷枯燥的语文课堂氛围,也可以使课堂充满思辨思维的知识性。运用好“想”这个要素,教师既要做好课前备课的专注与发散思维的“想”,又要学会在课中引导学生随机应变地“想”,更要注重课中师生互动的“想”,做到这些,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之学术与趣味并兼。

[关键词]EEPO 的“想”;课前“想” ;课中“想”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15-02

一、EEPO的要素——“想”

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与趣味有效结合,中国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实践、努力着,但总体上收效甚微,直到孟兆彬教授创建了“中国有效教育”,这一僵化的教育模式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中国有效教育”简称“MS-EEPO”, 英文表达式是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patory Organizations,简明表达为EEPO。

EEPO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要讲效率,过程要讲优化,这是通过师生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总的说就是要提高课堂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并让课堂生动有趣。

EEPO教学课型方式有很多,其中被广泛应用的有要素组合方式和平台互动方式。要素组合方式重点关注课堂的听、看、讲、想、做、动、靜以及各要素交换使用等。其教学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和行为,顺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趣性和有效性。

据孟兆彬教授研究得出:学生单纯的“看”,学习效果是20%;教师“讲”,学生“听”“看”,学习效果只有30%;学生“讲”“听”“看”“想”结合起来,学习效果达到50%;如果把“讲”“听”“看”“想”等要素进行动静转换,在课堂中的不同时候运用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如课前10分钟是“听+看”,中间10分钟是“看+想+讲”,后10分钟是所有组合都运用,教学效果高达90%。这一课型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动起来,既改变了以往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也使课堂充满了知识性。

在要素组合课型教学中,每个要素都很重要,而“想”这一要素又是要素组合里面最简单最基础而且最重要的,如果教师没有“想”,那么其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想”,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对牛弹琴”。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最基础的就是“想”。

怎么做到把“想”融入课堂,贯穿课堂呢?

二、课前“想”

教师教学中的“想”,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课前“想”和课中“想”。

课前“想”,就是要求教师“想”着备好课。包括想一想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想一想怎样设计各种让学生回答的问题,想一想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师该如何回答。而其中要让课堂既有知识又有趣味,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想”中的发散思维。

高三语文教学,教师总反映备课没什么新法,只会自己先做题,对照答案,举一反三,接着就去上课了。这样的备课方式看似无可厚非,可为什么很多高三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兢兢业业,学生还是只会埋头记答案,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听得累,记得累,教师也讲得乏味。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没有真正到位。根据我对我县高三语文教师上课的调查,对于高三语文备课,60%的语文教师表示,只要把试题做完,第二天基本可以上好一节语文讲评课。这样的准备真的就能上好一节课了吗?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三语文教师上课仅仅是不断地讲习题、讲题型、讲答题方法,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累,并且记不住,不到三天就会把这节课讲的知识点忘记了。

依据孟兆彬教授要素组合课型的观点,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师生把习题做完,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点都抄到教案上第二天去讲就可以了,而是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旁征博引,在EEPO 的要素上体现的就是“想”,要拓展地想,放主权地想。

如何拓展地想?例如,评讲高考题《塾师老汪》这篇现代文阅读,教师备课除了把答题方法、答题技巧以及答案详细地准备好外,还应该拓展课外阅读,准备两到三个类似于老汪这个人物的例子。可以准备孔乙己、阿Q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实例,让学生有范围地想,教师讲的这几个人物和老汪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在想中学会举一反三。课堂中还可以放权给学生(自由、自主)想,除了教师讲的这几个类似老汪的人物外,还有谁呢?或者学生可提出其他一些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样的备课设计,语文课堂的学术氛围可谓之浓厚。

总之,在语文备课中,除了要把握课内有限制范围的“想”,如答题技法、试题答案等必讲内容外,还要拓展地“想一想”,何时何地能引用古今中外和题型相似的例子,这样可以使语文课堂更有深度和广度,并一定程度上一扫课堂的枯燥乏味。

三、课中“想”

课堂教学不能死板,不能教条化,不能照搬教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活”的。学生在课堂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变化,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思维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教案,而应在课堂中随时随地快速地“想”,提出或回答问题。

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包罗万象。以语文教学为主,社会、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都会有所涉及。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机械地讲课文、读教参的模式,而应该以课文为主,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答问题,或者想一想课本上的某个观点和现实有什么联系,跟天文地理历史有何关联。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也可以运用EEPO中的小组合作进行思考讨论。这样,语文课中就有了“想”,有静有动,既可以让学生养成在语文课中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吸收养分,获取更多的知识。

如在评讲《塾师老汪》这篇小说的过程中,学生有这样一个疑问:文中的主角老汪说等一个人,等谁呢?文章并没有交代,如果教师面对这样一个无标准答案的问题,选择不回答,或者敷衍了之,就会让学生失望,也会失去课堂师生互动的趣味。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提示,发挥想象力——“也许等他父亲,等他儿子或者等他的恩人”。拓展提问“现在当今社会,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又如《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论述说明的内容较多,教师单单讲课文上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困乏,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建筑设计,让学生想想身边的建筑有什么特征,或者从中穿插一些关于风水的学说,并让学生思考中国建筑中的风水是迷信吗?与课文有联系吗?学校教学楼的建筑特点是什么?学校风水的特点又是什么?如果抛出这样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有限制或者放权地让学生想,就做到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解决了难题,一扫课堂的沉闷。

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多想,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各方面的知识要丰富。如何做到知识丰富?要求语文教师多做准备,平时多看书,多看新闻,在书中、在互联网中、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摄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然后才能在课堂中好好地“想”,好好地拓展语文课的知识点,让语文课堂 “活”起来。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语文课要素高三
语文课文
高三·共鸣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我把高三写成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