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正歌剧:多尼采蒂的《夏莫尼的琳达》

2018-10-10 11:53文:欧
歌剧 2018年9期
关键词:喜歌剧罗西尼琳达

文:欧 南

多尼采蒂在他那个时代也许是个不太幸运的人物——在他生前,他的光辉始终被罗西尼所遮蔽;当罗西尼于1829年开始隐退时,多尼采蒂的歌剧《安娜·博莱娜》(Anna Bolena)才刚开始为他挣得名声;而在他去世后,威尔第很快又盖过了他。到了20世纪以后,人们仿佛又开始重视他的歌剧了,但始终对他的歌剧评价不高。这或许不太公平,但其实也说明了大众那种普遍的心态——人们喜欢在歌剧院里听罗西尼、多尼采蒂、普契尼等的欢快轻松的歌剧,但赞美的却是使他们昏昏欲睡的瓦格纳。

罗马歌剧院2016年制作的《夏莫尼的琳达》剧照

多尼采蒂另一个受人忽视的原因,大概如吉利所说的那样:“演唱多尼采蒂的歌剧比演唱普契尼的歌剧难得多……如果是演唱普契尼的某部歌剧,任何一个歌唱家以最平庸的嗓子和远非没有缺点的技巧都会很容易就引起听众的错觉,甚至能争取到更多的掌声。但是同一位歌唱家在准备唱随便哪部多尼采蒂的歌剧之前,就需要好好考虑考虑了,因为他的作品会毫不留情地把每个歌唱者的所有缺点都暴露出来。”一句话,难度太高也会让人望而却步,使得演员轻易不敢演唱他的歌剧。

当然,正如柏辽兹曾经批评的那样,意大利歌剧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足:“意大利人的音乐,除了感官享乐之外就没别的了,他们对精神的崇高表达所怀有的敬意几乎不超过对厨艺的敬意。”虽然有些刻薄,但也是事实,这是意大利人的性格。只是能做出人间美味的厨师总比什么都干不了的民族要好,而意大利歌剧正是一道精美的大餐,他们擅长用简单的手段、简洁的配器,用最华丽的歌声去感受生活,感受世俗的情态之美。而用严肃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显然是不合适的。一个喜欢笑的人,你让他愁眉苦脸地去学习严肃深刻,不就像法海硬要去拆散恩爱的许仙与白蛇吗?别人喜欢卿卿我我干卿底事呢?何况意大利歌剧是俗世中难得的精品。

多尼采蒂的歌剧和通常的意大利歌剧一样,不乏程式化。在结构上,无非是千篇一律地用独唱、重唱、合唱推动剧情发展,最后来个大团圆式的结尾。俗的确是够俗的,既无深刻的含义,也无独创性,但它却有着比萨那样鲜艳的光泽,有着卡布奇诺那样浓郁的芳香。或许是多尼采蒂非常明白,观众掏钱进剧院是来消遣的,不是来受教育的,如果能用一首咏叹调来征服他们,何必要费劲去和他们探讨人生!

多尼采蒂于1797年11月29日生于意大利的贝加莫,童年贫穷的生活对于多尼采蒂来说并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而他早期的音乐教育得益于约翰·迈尔(Johann Simon Mayr)。迈尔是德国作曲家,曾以歌剧《萨福》(Saffo)成名,在当时的意大利风行一时,只是到了罗西尼时代后才渐渐地黯淡了下来,师徒两人可谓命运相同。

多尼采蒂的才能使得迈尔开始意识到自己无法传授给这个早慧的学生更多,便安排多尼采蒂到波伦亚音乐学院继续学习。1818年多尼采蒂的第一部歌剧《勃艮第伯爵恩里科》(Enrico di Borgogna)在威尼斯上演,虽然没有成功,却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直到1822年,他的歌剧《格拉纳塔的佐拉伊德》(Zoraida di Granata)在罗马上演后,多尼采蒂才开始初尝成功的喜悦。

多尼采蒂是位勤奋又多产的作曲家,到1830年《安娜·博莱娜》上演后,在短短的8年间,多尼采蒂写了近30部歌剧,虽然良莠不齐,但显示出他旺盛的创作能力。1832年,多尼采蒂写下了喜歌剧杰作《爱之甘醇》(L'elisir d'amore)。这是他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丰沛的喜剧色彩和抒情的基调使得这部歌剧至今仍是盛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而歌剧中害相思病的农村青年奈莫利诺演唱的著名的抒情咏叹调“偷洒一滴泪”,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是男高音必唱的曲目。

OUTLINE / Linda di Chamounix is a melodramma semiserio in three acts by Gaetano Donizetti. The Italian libretto was written by Gaetano Rossi. The opera premiered in Vienna, at the Kärntnertor Theater, on 19 May 1842.

1835年,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Lucia di Lammermoor)是与《爱之甘醇》齐名的又一部杰作。这部深刻的悲剧由于音乐优美动听,尤其是将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发挥到淋漓尽致,历来是衡量歌手、特别是花腔女高音的试金石。而多尼采蒂此后创作的歌剧《军中女郎》(La fille du régiment)和《宠姬》(La favorite)虽然也是优秀的歌剧作品,但不及前两部歌剧那样深得人心。《军中女郎》是一部有着法国喜歌剧风格的歌剧,显示了多尼采蒂在歌剧风格上的转变。一直到了他晚年(1843年)写的喜歌剧《唐帕斯夸莱》(Don Pasquale)才又一次显示他创作喜歌剧的卓越才能。《唐帕斯夸莱》是一部可以同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和威尔第的《法尔斯塔夫》相媲美的喜歌剧作品,也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典范之作。

罗马歌剧院2016年制作的《夏莫尼的琳达》剧照

多尼采蒂的个人生活非常不幸,他的三个孩子一出生便去世,而妻子也因从他那里感染了梅毒去世。晚年在巴黎,虽然他事业上非常成功,但好景不长,由于梅毒的侵蚀,让他深受躁郁症的困扰。到1846年,他终因梅毒导致的精神失常越来越严重,而被人软禁在巴黎郊外的精神病院中。在通过外交手段不断交涉以后,多尼采蒂终于回到了故乡贝加莫,但不久后,这个使故乡享尽荣誉的

一代俊才在精神疾患中死去,终年50岁。

和罗西尼一样,为多尼采蒂引来不朽声誉的是他的喜歌剧,这是他最擅长的体裁。相对于罗西尼如此众多的正歌剧不同,多尼采蒂所写的正歌剧并不多,在内容和风格上,也和传统的正歌剧有所不同。如果真要较真的话,他和罗西尼的那些正歌剧其实都接近严肃歌剧范畴,以区别于那些插科打诨的喜歌剧。只是纠结于那些过于严格的分类没什么太多的意义,时代在不断变化——首先,盛极一时的阉伶歌手在19世纪已经开始逐步绝迹,这使得一种新的、反映时代风貌的歌剧开始在舞台上流行;而围绕于帝王将相的故事开始让步于普通的世俗生活,在剧中,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可以和一般平民恋爱结婚,传统的门第观念已经无法阻挡追求自由的年轻人了。

上、左:罗马歌剧院2016年制作的《夏莫尼的琳达》剧照

多尼采蒂的歌剧《夏莫尼的琳达》(Linda di Chamounix)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琳达只是个普通农家的孩子,而和她相爱的卡罗却出身贵族,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18世纪,但观念却是19世纪盛行的平等、自由。我们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可以发现,平民的女子只是贵族追逐的玩物,门第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在当时,一个贵族和平民女子恋爱结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在《夏莫尼的琳达》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爱使他们克服了一切阻碍。或许事实上时代并不会给这对恋人创造这种条件,它反映的只是19世纪开始深入人心的、追求平等自由的意识,这也能从浪漫主义作曲家处感受到浓郁的、追求个性自由的气息。

《夏莫尼的琳达》的故事发生在1760年左右暨路易十五时期的巴黎。这是多尼采蒂为维也纳宫廷剧院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于1842年5月19日在维也纳宫廷剧院首次公演。由于这部歌剧的成功,多尼采蒂荣获宫廷音乐家的头衔,并被任命为维也纳哈布斯堡的宫廷乐长。但好景不长,翌年,他便因梅毒引发精神失常,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

这部歌剧和作曲家的其他作品相比虽然内容相对严肃,但也有多尼采蒂所擅长的喜剧成分。一个人的创作其实很难逾越自己擅长的领域,贝多芬写歌剧也有他时刻不忘的英雄主义,瓦格纳则无法在娱乐领域有更大的作为,这些都是艺术家的个性所限制的。多尼采蒂作为美声领域顶尖的写作高手,他的旋律天赋会在他每一部歌剧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剧中琳达出场时唱的华丽的咏叹调“这心灵的阳光”,就足以征服任何挑剔观众的耳朵。这首咏叹调是在巴黎首演时,多尼采蒂临时加上去的,它体现了多尼采蒂令人惊叹的才华,轻盈、跳跃、华丽,像一只自由翻飞的鸟儿一样沁人心脾,我甚至觉得没有这首咏叹调,这部歌剧的可听性将大打折扣。而第二幕琳达发疯时唱的“这件事不会是真的”,又堪比《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露契亚发疯时的著名唱段。那种少女受打击后心碎的咏叹,同样也是多尼采蒂写作才华无与伦比的体现,他将华丽与悲伤熔于一炉,这正是意大利歌剧的特点——即使是悲伤的情节,人物的歌声仍然是美丽的,摄人心魄的!

而歌剧中幽默的元素也反映在剧中的侯爵身上,他让人联想起多尼采蒂后一部喜歌剧《唐帕斯夸莱》中的老鳏夫帕斯夸莱,滑稽、多情,好色但并不真正让人讨厌。他们以及法尔斯塔夫这种类型的角色,可以天马行空地吹嘘自己,寻花问柳、仗势欺人,在他们身上集中了所有恶棍的品行。但奇怪的是,你并不会因为他们身上的缺陷而厌恶他们,这其中的原因,正是艺术家赋予了他们小丑般的喜剧色彩。而侯爵最终知道琳达和自己的侄儿卡罗相爱时,又涎着老脸为这对恋人祝福。这种没心没肺的贵族大老爷的形象,也是意大利歌剧的传统人物形象,虽然它只是一种类型化、脸谱化的角色定位,但却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夏莫尼的琳达》和多尼采蒂的很多歌剧一样,线索单一,剧情单薄,人物形象简单化,剧情幼稚,音乐轻松,富有剧场效果。它谈不上是一部上乘的歌剧,但作为茶余饭后去剧场找乐子的选择,又何必去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呢?夜莺的歌唱已经够完美了,又何必去追问它的内容和意义!而多尼采蒂歌剧中极为优美的音乐,正如夜莺在歌唱。

多尼采蒂的天才和罗西尼不相上下,写歌剧通常也像流水一样一挥而就,而个性的随意也会让他的作品显得粗制滥造。多尼采蒂的创作数量惊人,他一生才活了50岁,但写了70多部歌剧,另还有大量的器乐和声乐作品。虽然有人认为多尼采蒂最好的歌剧不过就是两三部,其他的由于充满着市井气,缺乏思想所以价值不大,这或许是一般学究、理论家庸常的认识。而在诸多的音乐史书中,对于多尼采蒂也是一笔带过,不加细述。的确,多尼采蒂确实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时而精致,时而粗率,作品也良莠不齐,好的歌剧堪称杰作,差的失之草率,且由于过于重视歌唱的技巧,使得歌剧的内容有些空洞,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的成就。多尼采蒂的很多歌剧现在已被人遗忘,经演不衰的也就是《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安娜·博莱娜》《爱之甘醇》《军中女郎》等几部歌剧,也算是挤入了歌剧史上重要作曲家的行列。但就凭以上这几部歌剧,多尼采蒂仍然是光彩照人的美声歌剧大师。

猜你喜欢
喜歌剧罗西尼琳达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浅析法国喜歌剧
内涵大师罗西尼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快乐的琳达
“遇到熟人”的礼节
鸽子琳达的特殊任务
喜歌剧《拉克美》音乐中的“异域主义”研究
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