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追问“节外生枝” 师生探究“枝繁叶茂”
——一道高三复习题的教学实录和反思

2018-10-10 06:46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斜率抛物线变式

鲁 琛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高级中学 211200)

一、原题重现

这是我在一节高三复习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上的一道例题,起初设计了四道填空题,两道解答题,以及三个变式问题.可是当讲解例1时,学生提出了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然后我就改变教学进度,和学生一起探究,最后收获很大.

师:同学们根据题目给的条件和问题,现在求直线方程你缺少什么条件?怎样运用斜率?哪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写写看.

生1:设直线的方程为y=kx-1,点A(x1,y1),B(x2,y2).

师:很好,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解法,说说看.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两位同学的解法,生1用了设而不求的方法具有一般性.生2用了设点的坐标,这种设法一般只有抛物线才行,如果是椭圆和双曲线就没有那么方便了,除了参数方程外.

生3:(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问道)生1用设而不求的方法求解时,最后化简结果等于k,也就是说kOA+kOB=kAB.如果斜率之和为2,那么直线l的斜率就是2,斜率之和为k,那么直线l的斜率就是k.

师:(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楞了一下,为学生发现的问题而惊叹!)生3发现了一个一般性的规律,其实条件不一定是1,是任何一个常数我们都能求直线方程,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没有问题?(这时学生在思考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同时还在寻找问题挑战老师)

二、节外生枝,共同探究

生4:如果直线不过点(0,-1),那么kOA+kOB=kAB结论是否成立呢?

(自以为自己备课已经非常充分,但是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学生居然第一次做就提出这个问题,当面对这群面带疑惑的学生时,我觉得没有理由搪塞过去,应该和大家一起探究)

师:这个想法很好,一般化.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我灵机一动,学生既然可以让直线不过点(0,-1),那么如果是抛物线的p不知道呢?这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变式题.)

变式2:抛物线x2=-2py(p>0)与过点M(0,-1)的直线l交于点A,B,O为坐标原点.若OA,OB的斜率之和为k,求直线l的斜率.

(学生努力地去探索,不仅得到一个有用的结论,还成功地经历了一次数学探索之旅.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题的解答,而是一种数学问题的探究和数学思想的完美展示.是学生主动地汲取,而不是教师被动地传授.这个时候离下课还有五分钟,往下上也来不及了,下面时间怎么办呢?)

三、因势利导,枝繁叶茂

师:(趁热打铁)通过上面大家的努力,我们得到了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个一般性结论,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你还有哪些问题想提出的?对不对大家课后继续探究.

(学生们积极思考,举手踊跃,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5:如果抛物线方程改为开口向上即x2=2py,“kOA+kOB=kAB”成立吗?

生6:如果抛物线方程开口向右(左),即y2=2py(p≠0),“kOA+kOB=kAB”成立吗?

生7:如果抛物线是我们初中学的二次函数的一般方程,不是标准方程,有什么结论成立呢?

(此时下课铃声响了,我不禁给学生们这么多好的想法鼓起掌来,大家在我的带动下一起鼓起了掌,然后我让同学们下课继续思考)

下课后,生5告诉我,他提的问题自己能解决,其实开口向上只要把原来的p改为“-p”即可,对题目中的其它步骤没有影响.所以结论一定正确,然后他把他的写法给我看了,我肯定了他的结论.

四、课后探究与提升

探究:其实开口向上的问题,只要把原来变式2中的“p>0”改为“p≠0”即可.那么开口向左(右)呢?生7的问题对吗?

五、认识与反思

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平时总是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对一些知识的引入、例题的讲解也是精心准备,然而这样的精心备课,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课堂仅仅是教师讲吗?也正因为教师的“滴水不漏”,课堂上学生总是“比较轻松,只需要安静地去听”.这样的课堂学生听听容易但是轮到自己做题时往往不会思考,没有头绪.也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听懂≠会做,会做≠做对”.关键就是缺少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时间.

我们不应受传统教学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预设.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节外生枝”变得“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
斜率抛物线变式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物理图像斜率的变化探讨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抛物线变换出来的精彩
玩转抛物线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