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换美元不如存茶,但茶岂是你想存就存的?

2018-10-11 08:20
南都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茶商普洱茶仓库

十多年来,普洱茶在大陆兴起,“香港仓”被一些人认为是“湿仓”,种种可疑的传言不胫而走。

但真实的历史是,普洱茶曾经几十年只有惟一一种工艺——“香港仓”。香港人的寿命长期稳居世界第一,这是香港茶品质的最好证明。

我们始终要明白一件事情:我们对香港仓是怎样一种工艺其实一无所知。1997年香港的存茶据说被台湾人大量买走后,习惯保守商业技术秘密的香港人更不愿意多谈了。

今天喝到的普洱老茶,绝大多数不出云南—香港—台湾这个销售范围。我们也能想到,茶已经越来越少,存世的茶自然越来越贵。

事实上,从价格来说,已经成为古董的普洱茶有个问题:缺乏其他古董所必备的刚性检验方法。虽然古董的判断原则,也不是那么刚性。

是的,真茶太少。另外一种思路便诞生了,人们熟悉了“港仓茶”的味道之后,有些茶商为存世量很大的一种非“港仓”味道的茶命名为“干仓”。是的,他们想通过“干仓”这个概念赚取巨额利润。

这种思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所谓的“干仓”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我的印象是我在四五年内喝过几次,不是很喜欢,但每次喝都发现价格增加了两三万。最近我查了价格,居然到了每片11万了。

“干仓”这种概念能够成功让茶的价格涨到这种程度,自然匪夷所思。分析一下,“干仓”概念的推广同步伴随着“湿仓”故事的恐吓。“湿仓”如何脏乱差、如何充斥着细菌这种关于食品卫生方面的传言流传自然快。更让人吃惊的是,世界上真有極少量的“湿仓茶”,为何生产?卖给谁?这是个谜,没人知道。方舟子还做了化验,当然是真的有细菌,这成了一段时间的热点话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沉默多年的香港茶人开口了。20世纪80年代香港最大茶商周勇先生告诉我:“当年的香港茶行是老式的生意行业,十分注重诚信,几乎没有什么造假出现。”另一位久负盛名的茶商黄锦枝先生,详细讲解了香港普洱茶复杂的入仓技术,整个制作周期长达10年,让“异味、杂味全部退掉”。“这是一套工艺,不是骗人。”香港人不会将茶做坏,因为“香港人每一片钱都是血汗钱”。

这两位大茶商从事批发,并不制作茶,但他们知道工艺。一位熟悉散茶,一位熟悉饼茶,恰好为我建立了香港仓工艺的完美拼图。

我在行业会议与朋友中讲过这些,但效果并不好。

有茶商寄给我茶样让我帮忙看看,其实一般我都不会喝。有个茶商很诚恳,我喝了他们的老班章,不错。再喝存放了长达16年的茶。不仅没陈化,而且很淡。这显然是所谓的干仓造成的。

尽管大家不相信“香港仓”的品质,但其实想学也学不到。在现实意义上只剩下一个办法:在广州或西双版纳这种热而潮湿的地方,靠自然无技术存放。

眼前这位朋友,却将茶放在一个干燥的城市存放。

邹家驹先生在《漫话普洱茶》一书中介绍过茶的发酵原理:“微生物的繁衍过程叫发酵。发酵的先决条件:一定的水分、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氧气。许多普洱茶书,把‘干仓捧上了天,殊不知没有一定的水分湿度,哪来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环境。干仓水分越少,茶叶陈化速度越慢。发酵陈化的目的,是散除杂味涩味,引导出醇和平滑,陈香久驻,充盈饱满不锁喉的感觉。存放地点间歇保持一定的水分是必要的。”

大多数人对苦口良药听不进去,但都很乐意被“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类迷魂汤灌得但愿长醉不愿醒。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实验。邹先生也指出,一块茶饼在干燥地点存放了十年,变化不大。

茶商朋友听不进去。反而给我上了很多课,如“湿仓非常可怕”、“干仓是质量保证”、“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做良心企业”……

一位广州朋友有几个仓库,存有几千万的茶。我喝过他的老班章,泡茶之前他烤了烤茶,显然是为了激发出香气,但茶汤味淡。我知道这是在仓库里用了除湿机,这位朋友一定是被“干仓”理论中“潮湿”“发霉”的诅咒吓破了胆,因而仓库里长年开启抽湿机,抽走了茶气。我尽量委婉地谈了我的想法。他的辩解是茶太多太贵,实在不敢让茶发霉。

茶要发酵才能增值,发霉当然是投资蒸发了。但长期干燥,茶叶不发生变化,增值也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

多喝茶多读书,在仓库里多观察。增值没有捷径。

猜你喜欢
茶商普洱茶仓库
填满仓库的方法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好的普洱茶自己会说话
普洱茶怎么泡
图说
普洱茶最美的现实传说
小猫看仓库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消防设备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