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个“非著名老区”的老区实践

2018-10-13 03:08田文玲
中国老区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晋江市晋江泉州

□ 本刊记者 田文玲 张 蕊

福建泉州,有辉煌的过去,她曾是世界第一大港,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人,爱拼敢赢,早在1000多年前,就下南洋谋出路。他们爱国爱家,革命战争年代,书写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然而,也许是同属福建的龙岩、三明的老区光环太过耀眼,也可能是因为经济发达,很少有人能第一时间将泉州和老区联系到一起。但这并不影响泉州作为老区的那份自豪和光荣。

“我们因老区受到格外关注,我们因老区而光荣。”在泉州老区,不管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自豪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这是在泉州采访给记者留下的深切感受。

泉州老区干部群众的自豪,源自泉州市对老区工作的重视。

虽然是“非著名老区”,但泉州的老区工作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快老区发展已经形成了制度安排,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深入老区调研、现场办公,解决老区存在的实际困难,把扶持老区专业合作社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安排超千万元老区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全市老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晋江市作为泉州经济的“龙头”,举全市之力扶持老区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持老区发展制度。福建省老促会会长谢先文认为,如果其他地方老区工作能够达到晋江的水平,福建全省的老区工作一定会有大的突破。以惠女精神闻名全国的惠安县,借鉴晋江经验,成功探索了符合惠安老区实际的老区发展的道路。

泉州老区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开展。

2010年,晋江市领导现场办公极大推动了苏垵村的发展。图为苏垵村党支部书记向记者展示当时的场景。

“书记到我们村现场办公了”

与记者一见面,晋江市老促会会长施并章和常务副会长张景锻就开始介绍晋江市委书记、市长现场办公制度。当来到磁灶镇苏垵村,记者见到现场办公制度给老区村带来的变化时,不得不由衷佩服晋江市在老区建设工作上的魄力。

8年前,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尤猛军即将离开晋江,在晋江市老促会的建议下,和市长刘文儒带队到苏垵村现场办公。那时,苏垵村是晋江市“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

8年间,苏垵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菜市场、幼儿园、敬老院、小学综合楼、困难安置房拔地而起。自来水入户、污水处理设施,道路建设,九十九溪两侧休闲栈道建设,村容村貌大跨步提升。村集体收入从2010年的零收入到现在已超过30万元。

一次现场办公为什么会给苏垵村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施并章介绍,市委书记、市长的老区村现场办公会是带着资金和项目的: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解决3—5个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市直部门还会当场确定扶持老区村的项目。所以,每次市委书记、市长办公都要给老区村带去至少几百万元的项目资金。

市委书记、市长现场办公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

2007年1月,旅泰华侨吴亮泰参加了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到东石镇坑园村的现场办公,被晋江市领导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所感染,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家房子腾出作为老师的办公场所和宿舍,还决定出资20万元,用于维修村委会办公楼。

苏垵村党支部书记陈树森介绍,8年间,苏垵村各项事业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其中3000多万元来自村民的捐资。

村里建养老院,一期工程投入了800多万元,其中600万元来自捐款,一位80多岁的老人把自己2000元过年钱都捐了出来。

除了物质的获得外,市委书记、市长到村里现场办公让老区村群众的幸福指数倍增。“每次领导现场办公,村里都像过年似的。”施并章告诉记者。

惠安县屿头村修建的红军庙。

专项政策,落实“老区优先,适当倾斜”

晋江市委、市政府重视老区发展,很多政策只有老区村才能享受,非老区村都非常羡慕。

说到这些政策,就不能不提已经实行了4轮的《扶持革命老区村建设三年规划》。

2007年,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建省老区发展的意见》,晋江市成立了由25个市直部门组成的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由分管老区工作的市领导任主任。成立之初,晋江市老建委提出每个成员单位根据自己的职权提出3年间对老区的扶持措施,并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给予老区1—2项优惠政策,并形成文件。

这份文件,就是晋江市《扶持革命老区村建设三年规划》。

晋江市民政局局长叶苍榆介绍:通过这些年的运行,三年规划中一些支持老区的政策已经成为长效机制。

——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帮扶项目已成为惯例;老区村村间道路建设项目列入特殊情况的“村村通”计划;老区村农业产业化项目补助资金在其他非老区村规定的标准上增加20%。

——老区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优先纳入市“百村示范村整治”示范村;适当倾斜在具体工作中得到贯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老区村建设项目按工程结算金额的40%给予补助;在自来水普及工程中,明确老区村市、镇、村出资比例为7:3:0(非老区村为6:3:1);农村保洁费,村财年收入低于20万元的老区村每年增加1万元。

——老区群众享受优待:新农合工作中老区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及全市“五老”人员免缴参合费,由市财政全额负担;“五老”人员除生活定补金外,还享受一系列的临时性补助。

除此之外,早在2000年晋江就在泉州市首设老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拨专款扶持老区建设,并随财力逐年增加,目前已达750万元,覆盖全市老区村。

这些政策的实施,让老区群众的获得感倍增。

“一帮一”,全方位帮扶

顶层的制度设计上要体现“老区优先,适当倾斜”,政策要落到实处,还需要行动上深入老区。惠安县老促会会长林应欣说:“面上的工作要巩固,顶上的工作要注意”。

在惠安,《扶持老区村建设三年规划》和县直部门“一帮一”挂钩帮扶活动,在解决老区村发展问题上互为补充,既从制度上保证对老区优先、倾斜,又针对贫困老区给予定点帮扶,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这种全方位式的帮扶,正是很多老区迫切需要的。

惠安县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为老区送信息,送思路,为老区村发展出谋划策。从2003年开始,在县直机关单位开展“一帮一”挂钩扶持革命老区村活动,全县39个县直机关单位与全县39个老区村结对挂钩,三年为一轮。

在15年的帮扶中,惠安县老区村获益良多。

惠安县民政局党组书记王江龙介绍:2014—2016年的第五轮挂钩扶持活动中,惠安县39个县直机关单位共为被挂钩的老区村筹集项目资金近1295万元,实施项目建设80个,全县老区村通自然村公路全部硬化,30个老区村被省、市、县评为美丽乡村,占老区村总数77%。2016年老区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741元。

“一帮一”挂钩帮扶活动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扶持。

惠安县崇武镇港墘村党总支书记张向峰说:“一开始,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一帮一’活动,除了帮发展以外,还帮思路,帮信息。”港墘村今年争取到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1500万元的改建项目,就是村里从县直部门得到信息后,积极争取来的。

永安村从一个贫困村成为泉州地区规模最大,最完备的蝴蝶兰开花株标准化生产基地。

产业扶持,实现追赶

“老区村发展,没有产业是不行的。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虽然那些班子困难,能有带动增加村财、村民收入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老区村,就帮一下,推一下,产业就发展起来了。”泉州市老区办主任王海水说。

2014年开始,将扶持老区特色产业示范项目列为“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个项目补助10万元。

洛江区马甲镇永安村就是在泉州市老区办扶持下发展起来的。

2012年,永安村被认定为贫困村。2013年,泉州市、洛江区两级老区办调研组到永安村调研时发现,新选上来的永安村两委班子年轻有活力,想干事、也能干事。调研组根据村庄有种花的传统,建议村庄发展花卉产业。

永安村两委征求了群众的意见,结果群众的想法与老区办的建议不谋而合。

当年,省、市老区办支持25万元用于扶持永安村发展产业。永安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湖景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经联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泉州市阿波罗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福建国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4年,永安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现在每年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

猜你喜欢
晋江市晋江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晚霞如歌正飞扬
——福建晋江老年大学之歌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晋江市实验小学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让每处校园成景——晋江市第一中学简介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