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中的 实践与探索

2018-10-13 09:34葛林杰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葛林杰

摘 要:“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强调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师生讨论融为一体。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对分课堂”模式对跨专业文博专硕学生的帮助效果明显,能够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学专业形成更加深入与科学的认知,教师在减轻课堂教学压力的同时亦可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及时和适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对分课堂”;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批评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多年以来,教育界先贤一直致力于大学课堂教育的改革,但是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即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理念,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聆听状态,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或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少数高校教师试图在课堂上以问答或布置阅读参考文献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然而前者往往是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因此效果不佳,后者则往往流于形式,学生认真执行的情况较少,教师也缺乏督导和跟进。据笔者观察,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的教学大多存在此类问题,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所招收的多为跨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缺乏本科文博专业的知识基础,对文博专业的特点及学习方法亦存在较大的障碍,因此,如何针对文博专业硕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帮助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了解专业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与学习效率是现阶段文博专硕教学活动中亟需解决的课题。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对分课堂”新模式的提出值得我们借鉴与探索。

一、“对分课堂”的概念与效果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 课堂。

根据对方课堂的理念,上海理工大学一名青年教师在2014年研究生一年级公共英语口语课上进行了教学实践。课堂实践后,77.3% 的学生对自己在对分课堂中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91% 的人认为学习负担比较合适或较轻。与传统课堂相比,86.4% 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很好或较好。王明媚也在进行一个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后,提出学生普遍对“对分课堂”的学习模式持肯定态度,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对分课堂”在《文物学概论》中的实践与作用

如前文所述,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的课堂教学存在互动较少,学生对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接受度较差等情况,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正是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的。因此,笔者在重庆师范大学2017-2108学年第一学期的文博专硕基础课《文物学概论》的教学活动中尝试运用“对分课堂”模式。

该课程是针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必修),一周4个学时,开设15周,共计60学时,学习课程的文博专硕共计14人,其中11人为跨专业学生,3人本科为文博专业学生。

鉴于此,笔者结合“对分课堂”的理念,将课程安排进行了调整,原来15周(60学时)全部由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了压缩和改动,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1-5周(20学时)仍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介绍文物及文物学的概念、文物的类型、典型文物(遗存)的年代与特点、古代、近现代对文物的认识、文物(遗存)的价值;第二,6-9周(16学时)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笔者提前一周时间,将不同类型的文物照片、线图、拓片材料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对材料进行熟悉、整理,并结合搜集到的相关考古发掘简报、古籍文献、图录等,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断代。课堂活动中,每周笔者给与学生2-3个学时利用多媒体手段陈述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與分析,个人陈述后,允许学生任意分组交流讨论,小组之间可以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各抒己见,最后一个学时则由笔者在对全体学生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后提出笔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使得学生充分理解文物学研究的方法以及自身思考与材料分析过程中的不足;第三,10-15周(24学时)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笔者亦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要求全体学生每人选取一类或一件文物,对其发现史、研究现状、特点等多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在课堂上,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以ppt的形式进行陈述,其他学生依次对已陈述的学生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批判,该学生再针对提问和批判的内容进行回答与解释,当学生的问答、讨论结束后,笔者结合陈述与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

上述三个部分的教学,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初入学的专硕的学科基础知识不足的情况,宏观地系统地介绍文物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的知识点与技能。第二部分,主要是强调“对分课堂”模式中的师生互动,在学生有大量准备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而后教师针对性的指出学生在分析材料过程中的问题,并讲授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亦更加有针对性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解惑答疑。第三部分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表达、思辨与批判能力,既能在充分搜集材料的情况下对某类文物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亦能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发现自身整理、分析、表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增强同学间学术沟通、交流的能力。

通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的《文物学概论》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将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者有机的结合,对跨专业文博专硕学生的帮助效果明显,能够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全新的文博专业领域形成更加深入与科学的认知。作为任课教师来说,课堂的讲授负担也大大降低,能清晰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所在。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相比传统以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分课堂”模式在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教学实践,尤其是在《文物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有较强的优势。学生提高了积极性,快速的融入新学科、新专业的学习环境,教师也在课堂上获得了解放,减轻了教学压力。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绝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对课堂和学生的管理,反而需要更加强调教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与认识。在“对分课堂”的运用上,应该以讲授为先导,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之后才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换言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在课后帮助学生、督促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以及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和总结的任务加强了。当然,这本身也对教师知识面的扩展和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12卷第5期.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12卷第5期.

[3]王明媚:《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高教论坛》2016年8月第8期.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