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8-10-13 07:40吴起凡
青年时代 2018年26期
关键词:新挑战新机遇

吴起凡

摘 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新时代文学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论述“传统”文学在遇到“新兴”文学挑战中如何立足本质、把握机遇的同时,提出了加强融合的思路,并对这种融合机制下的“来自幻想的真实——幻想小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学;新兴文学;新挑战;新机遇;幻想文学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论断为新时代的文学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笔者就如何当下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有机融合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一、当代文学所面临的新挑战

“当代”文学是“当代”人伴随时代、社会流变而创造出的赋有艺术的文化作品。其既体现个人之思想、行为,亦反映一个时代之思想、状态。即“矛盾”的文学必然反映当时社会之“矛盾”。 (注:这里“当代”文学中的“当代”主要特指时间概念的“现在”,即写此文之时的时间上的社会所新作成的“文学”。)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他寄存于一切事物之中——事物的发展动力来源于矛盾,而事物“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在于矛盾。所以探讨文学必须围绕事物的“矛盾”这个核心展开,他即是文学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要素。如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相爱之人却分属两个对立家族——这一对矛盾推动了戏剧的发展,同时也利用这对“虚构”的矛盾反映出“真实”的社会大矛盾,从而推动了人文思想的觉醒。

笔者认为“当代”文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样是一对矛盾,比如:如何解决好“传统”文学与“新兴”文学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处理好从具体的写作内容来促进文学整体的创新、革新问题。

“当代”文学中,“新兴”文学(注:这里“新兴”文学主要指以中国网络小说题材、日本轻小说、欧美魔幻小说等为主体的文学。)和“传统”文学(注,这里“传统”文学则是与之相对的较为“正统”的文学体裁和样式。这一分类与传播媒介没有绝对关联。)是文学发展的两大主要潮流。如在文学构思、题材方面的矛盾——市场经济调控了“产量”,“产量”决定了文学的兴亡,而文学的兴亡带来了不同阅读人群之间的矛盾。例如光明网《谈谈网络文学的几个问题》[2]、《对网络文学要加强引导》[3]等媒体文章,对本文所指的新兴文学中含有“色情”、“暴力”、“伪造历史”、“传播负能量”等情况均有批判。同时因为“低门槛”、“低要求”导致大量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无意经受训练的作者进入市场,导致“烂文”、“抄袭文”等现象频发。

我们在不断反对新兴文学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从作家收入排行来看,2006年几乎未见新兴小说作者身影,而到了2010年之后,领衔排行榜的几乎已难见传统文学作者——作家收入与作品质量没有绝对关系,但却和市场销量、作品接受度有绝对的关系。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真正面对的不是批判某一种文学,不是否定时代的需求,同样也不应该无视市场竞争,而是探讨“当代”文学的前进道路。需知,“新兴”文学最终也将被“更新兴”者替代,每一代的革新都来自于“人民”自身,这是无法革除、无法拒绝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去探讨传统文学的革新、新兴文学的规范绝非“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必然的扬弃。笔者觉得应当从两个方面去探讨“当代”文学的发展,1、从文章、文学的本质去探讨未来发展的可能。2、从文学本质、内涵等内在角度去探讨古今一致的根本立足点,同样也是文学发展的原动力。从文学技法、样式等外在角度去探讨发展的具体提议,同时也是文学不竭于世的根本保障。

《文心雕龙》谈论如何写出一篇雅俗共赏的文章:“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窮文致。”[4]其中充分肯定了飘逸洒脱的幻想之风,但却又应该配以雄厚之笔力,则可以华丽而不昧朴实,奇特而不失衷心,自然可以成就极佳文笔。

传统文学发展最大的掣肘在于文笔难以跟随时代,而非其内容——若是以当下了解《红楼梦》作品的人群数量为例,显然看《红楼梦》同人文学 > 看《红楼梦》影视作品 > 看《红楼梦》原书。这一奇特现象可能导致一些《红楼梦》影视作品和同人文学作者都未能很好地阅读原著,甚至仅是靠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和故事情节就开始创作,其韵味、内涵自然会谬之千里。那么《红楼梦》原著就这么不好吗?自然不是,否则自古以来也未必有那么多人如痴如醉,那么真正导致阅读障碍的就是文字、笔法。

试看下一段(《红楼梦》):

饮酒间,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调曲。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舞女们答应了,便轻敲檀板,款按银筝,听他歌道是:开辟鸿蒙。方歌了一句,警幻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调。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曲,反成嚼蜡矣。”说毕,回头命小鬟取了《红楼梦》原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过来,一面目视其文,耳聆其歌曰: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

歌毕,还又歌副歌。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因叹:“痴儿竟尚未悟!”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5]

这本是美妙绝伦的一段,但一些读者读之却索然无味,不说语言功底差了很多,单单是这些于日常歌曲不再相配的诗词就让人望而生畏。记得蒋勋先生讲过一个笑话,他教导的学生希望可以获得一本白话本的《红楼梦》,又有人希望可否跳过诗词阅读。

再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6]

这段不是先生写的不好,而是遣词造句实在难度,与此同样的还有钱穆先生、陈寅恪先生,他们所做均是人间之大作,却终归难入常人眼耳。朋友们有个笑话:若是哪个学生调皮,想读小说,就让他读《柳如是别传》,写的确实是故事,标题也非常风雅,但读起来恐怕就要悲痛欲绝了。

二、当代文学的新机遇

如果我们要探究文学的发展之路,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认识“文学”的概念与内涵。现代意义的“文学”指的是利用语言艺术修饰的文章——古代“文学”则是涵盖一切文字书写文献,这一含义现在已经用“文章”代替。

那么什么是文章?《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即,交错的图案就是“文”。在甲骨文中,文的形象是众多交错的笔画,这一形象一直到篆文都有所保留,而从隶书开始则减轻了这一含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章”的最早应该是大夫始鼎的金文,他的形象是木刀在石头上刻画(用带有颜色的涂料)。又因这通常在结尾时候所做,所以引申为结束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曰:“章,乐竟为一章。”这就是指章为结、断之意。所以文章即是指一篇有头有尾的“交错图案”。但众所周知,文章并不仅仅是文字汇聚而成,他因为“文”有意而“章”有涵。便看《文心雕龙》曰:“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4]”这一段就是在将“文”的含义是天生就有的,比如行云施雨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所以有心智能力的人类,才能从中将之化为“文”,组合之后便是“文章”。

那么文学又是什么?

《文心雕龙》曰:“凡有心智之人皆有文章,有体力之人皆可以为文学。”[4]这就道出了文学真谛——散乱、无修饰之文,都可以统称文章,但唯有文饰之辞可以称为“文学”(这里的文章当包括口语等内容,文学则是泛指所有文章,皆古今人审美有差,如《论语》则是大美之章,今人读之则沦为教科书了。)所以便有一个结论:天地自然之情景(社会、人文之概况)——为人所得,化为所思(文章)——有能力者则在文章之上加以修饰,成为文学,即生活是一切文学的基础,也是一切文学不竭源泉,所以文学天生便有与社会、时代进步的可能性——一切文学都是当今社会人文思潮的折射,所以一切文学的发展就应该着力于结合社会动态、思潮方向。

那么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来探讨文学的发展方向:1、传统文学之美与没落,网络文学之弊与兴起。2、文学的价值。

传统文学之美在于他们大多出于作家之手——所谓作家,即是经过长期书写、磨练,并且经受过专业文学训练的人。他们在学习从古至今流传的文学理论后,本身就具备高超的将文字、语言优美结合的能力,所以他们的行文不再是抒发个人感慨,而在此同时必定是符合“文字规律”、“文学规律”、“历史选择”的。不仅仅是文字驾驭方面,他们对于题材的选择也一定是有历史、社会背景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列举来看:

古希腊哲学、神话,一定与当时的哲学思潮(神灵拟人、理性诞生、人性觉醒)有关:如《神谱》、哲学家们的著作残篇(如《阿那克西曼德残篇》等,这些残篇并非一定是纯理论著作,同样也代表古希腊修辞术的发展),萨福的诗集(《萨福抒情诗集》)。

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品,大多都和人文精神复苏有关:如莎翁的戏剧,但丁《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

启蒙时代(17世纪启蒙运动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品,一般是与理性王国的构建、赞扬人性、浪漫主义思潮有关:伏尔泰的改编剧《中国孤儿》、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梭罗的《瓦尔登湖》。

诸子时代的作品一定在于思考人与社会的存在方式:如孔丘之《论语》,老子之《道德经》、墨翟之《墨子》。

魏晋、五代十国等动乱时代之作品,大多与避世、杂学、玄学有关:如嵇康《声无哀乐论》、干宝《搜神记》、前后蜀中流行曲子词而成的《花间集》。

危亡时刻则必定掷地有声:罗贯中之《三国演义》,曹雪芹之《红楼梦》、鲁迅之《呐喊》、老舍之《茶馆》。

而后又是人间、生活百态:如柳宗元之散文,梁实秋之《雅舍小品》、余秋雨之《文化苦旅》。

这些著作虽题材不一、体裁不一,但他们均是人生、社会、历史高度有机统一的结合体,用老生常谈就是“文以载道”。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郭沫若在《关于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中将“文以载道”归为“表达思想”是不妥当的。正如周先生所言,能用之车必定先有能用之轮辕,即“文以载道”必当是表达“正道之思想”。所谓“正道”并非单指所谓仁义道德之文,如《聊斋志异》等讽刺小说虽发人幽怨之情,但不淫不乱,同样是“正道”之文。正如孔子曰《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即写诗者、读诗者皆不生邪念。

网络小说之弊端便在于此,而不在于题材——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蜀山剑俠传》等等皆是神怪小说,但他们却足以立于文学之巅,可见文学题材反应社会≠必须是纪实文学。

如果随便翻开一本热门的仙侠、玄幻网络小说,你有很大几率在仅仅前“十章”常可见主角杀死了数十人,如果通览百章,杀死千人以内的小说都属罕见。所以如此弑杀之人又怎么可以立足于世?读者捧热这些主角,并冠以“热血”名头——这造成了年轻人思想中的一个矛盾:虽明里指责网络文学模块化、浮夸化、负能量,但却又私下阅读,甚至有些人还耻于被人知晓。

网络文学之所以兴起,个人认为主因有三:1、快速阅读,可以让人利用零碎时间读书,而传统小说则需要大段完整时间品读,这在现代社会是很难做到的。2、丰富的题材,天马行空的想象构造出一个又一个奇幻世界,这些世界脱离了现实世界的苦闷、烦复,而传统文学却因为出版、学术正统等原因大大限制了这一点。3、快节奏、高竞争、高压力的现实生活让人必须寻找能够释放压力的地方——血腥、暴力、低思想、少文饰的网络文学成为最方便、最实用的选择之一。而传统文学则因为高度的思想性,许多流派越来越“朦胧”,导致在高压力人群无力阅读。

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其发展壮大的原因不尽相同,比如在网络文学初期,大部分作品还都是在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转型中。

但网络文学同样有应该被称赞的地方,从文学、文学理论角度来说:1、快节奏的写作方式利于传达文本剧情信息。2、几乎无缝跟随社会动态更新,网络文学是最好的观察青年社会思想、喜好、精神状态的载体。3、比传统文学拥有更多的读者,并且拥有更直观的减压效果。4、在写作笔法、技巧上,网络文学更易于改变,传统文学则易陷入某一流派的桎梏,打破了文学“仿古”现象。5、作者低门槛,虽然良莠不齐,但奠定了受众多、题材多样、淘汰速度快的基础。

那么我们就从文学思想内容和技法两个角度来讨论如何将两者各取所长。这里仅谈原因,具体方法则下两部分再讲。

1.将禁锢的传统思想打开,将肆无忌惮的网络文学思想放进生活的笼子。

为什么把生活比作笼子?因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的根本,无论是么思想、文化、言论都不应超出社会生活——任何试图超越他的底线的人、事,都将被时代抛弃。因为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所以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落后则会不适用于社会存在,那么什么叫落后?落后并不是指时间上的落后,而是相对于现在社会“文明”程度的落后,如果换一句话说就是:凡低于当今社会道德底线的社会意识,就是落后的社会意识。而文学发展的根本保障正是来源于对“社会存在”的观察,《文心雕龙》曰:“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4]

所以“仿古称颂”之文亦是落后,“肆无忌惮”之文同样也是落后,这两者一是传统文学之弊病,二是网络文学之弊病。如果要文学同流发展,必须要在“正统”基础上加以通俗,在通俗基础上加以“正统”。当今媒体评论两者往往非此即彼,就好像天平永远只能翘起一端,却不能两者比重相当,那么又何来“科学发展”可言。

2.将写作的提高,将发表的门槛降低。

在古代,之所以名家著作辈出,很大原因是识文断字的能力本就只有少数知识阶层所有,所以凡写作可以流传之人大多都是名流。但如今,文化普及的情况下,“文盲”几乎不再存在,那么过高的门槛自然造成大量有创作欲望之人归于网络文学。而大多网络文学作者无法认识到写作之难、训练之要,自然也就不会有所提高。

国人的习惯是与前人“对比”,这并非错误,但往往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就比如我们常说的圣人,《文心雕龙》:“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4]这一段就是恰到好处的指出了为什么圣人写的文章可以流传千古,正是因为他们是能够把握社会、自然、生活规律的人,而他们从不拘禁在某一种写作方法,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即合逻辑,又合情理。

而现在的人们对比前人时,往往不看神韵,只看形体。比如某些媒体封的新一代散文家,他们的文字充满了玄幻、模糊,可以说是读来虚化浮躁、索然无味。他们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形似朦胧诗派的文字)被塑造为“名家”,却埋没了默默无闻、辛苦训练的真才实学者。所以提高作家准入门槛是必要的,同时降低所谓“名家出书”、“正统出书”的内部门槛也是必须的。如钱穆先生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需要分清,但却也需兼顾——时代意见如我们站在文学理论上批判脱离“正统”的文学,历史意见则如社会需要文学改革的事实。所以我们需要发挥时代意见去改造他,同时也需要顺从历史意见去完善他的发展之路。

三、来自幻想的真实——幻想小说的机遇和写作点滴

在探讨之前,笔者一直认为:在文学的发展中,“离开现实世界”的幻想小说将会成为主流之一。他有别于网络小说的天花乱坠,有别于传统神怪小说的思想束缚——他利用文学将社会思想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然后在另一个世界安家落户,塑造一个幻想世界足以让作者大展手脚。幻想小说的本质是集合神怪、寓言、民间传说为一体的,他代表着人们最本质的诉求,阐发着作者最核心的思想和哲理。

幻想的基础一定是社会存在,所以幻想就不是空想了——幻想作品是绝好的描述社会、生活的题材之一。正如叶秀山、王树人先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前言中所言,一切“哲学”的萌芽和解读都是“创造性”的,我们必须把握“创造性”才能将文化、思想延续下去,而不是禁锢在“必须纪实”的桎梏中。

所谓的“幻想”、“真实”、“空想”的区别仅在于是否“至诚”。如《文心雕龙》曰:“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这就是说如果你所作盟誓不发自真心,那么盟誓是不可靠的——如果你的文学作品发自真心,那么“幻想”、“真实”只是写作方式的区别,自然就不会堕入“空想”中了。

何以“至诚”?唯“言之有物”。《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我们要探讨一个逻辑关系:言之有物和行有恒并非是并列关系,言之有物是行有恒的前提条件。《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均是极言一个道理:君子先学仁义、正名,后自然而然可以成事。那么拥有“本”是关键,延伸出“道路”是结果。

再从文本具体分析,“而行有恒”的“而”,应当做“连词表承接”,并不是表并列。前一句的断句为“君子,以,言有物”,以是指凭借“言有物”这个前提条件,而后可以行有恒。

所以写出有真实内涵的文章,不在于题材,不在于文笔形式,在于是有“言之有物”。那么,言之有物就是要表达对于人生、社会、某种事情的看法、思考——表达出的内容如何才是符合情理的、不偏不倚的就是要见作者之功夫了。

《红楼梦》: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

……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绝无伤时诲淫之病,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5]

这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自是杜撰的神仙人物,但却可以见得作者之思考:“空”、“茫”、“渺”三字则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离开了人间红尘,方是离了悲苦。但作者却又不愿写那白茫茫之物,所以那顽石却记着那更加虚无缥缈的红尘之事。故而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但这终归还是《石头记》,最后才是作者血泪真相“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又《射雕英雄传》:

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

他焦急起来,跃上树巅,四下眺望,南边是海,向西是光秃秃的岩石,东面北面都是花树,五色缤纷,不见尽头,只看得头晕眼花。花树之间既无白墙黑瓦,亦无炊烟犬吠,静悄悄的情状怪异之极。……

郭靖知道竹林之中必有踹绕,却不敢在草地上显露身形,当下闪身穿入东边树林,再转而北行,奔到竹林边上,侧身细听,林中静寂无声,这才放轻脚步,在绿竹之间挨身进去。竹林内有座竹枝搭成的凉亭,亭上横额在月光下看得分明,是“积翠亭”三字,两旁悬着副对联,正是“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那两句。亭中放着竹台竹椅,全是多年之物,用得润了,月光下现出淡淡黄光。竹亭之侧并肩生着两棵大松树,枝干虬盘,只怕已是数百年的古树。苍松翠竹,清幽无比。[7]

这自然是杜撰出的岛屿“桃花岛”,但却足以让人感到亲身临境。从粗看到细看,从视觉到听觉、东西南北方位井然有序,若仅仅如此又是差了许多,这景象排列应是符合园艺、山川之妙,那亭名、对联又是极有古文功底。

再看金庸先生集大成作《天龙八部》,自书名至内容,莫不描写人间百态,以“命运”为笔将人物、故事串联起来,却终是讲了一个佛门“大彻大悟”又“执迷不觉”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构成了一幅广阔画卷。这自然需要通览古今、精学百家,已不是写作历练可以形容。

但以上之例证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纪实文学,却享有超越大部分纪实文学的美誉。如是再看某网络小说:

那是一片石林,有风,微弱,恰似无声,点星幽冥火,在星空摇曳,宛如来自幽冥的鬼魂一般。

这同样是写景,而且作者极力想把气氛、环境渲染开来,但却语句都不通顺——既不合乎语法,也不合乎情理,乃至用词都让人读之难受。这是网络文学的通病——缺乏生活、知识从而让描写越发的虚假,那么距离“言之有物”就更远了。

如何可以描写好事物?无论是纪实文学还是虚构文学,我们都必须要拥有与笔下之物相匹配的知识。

比如某一学生问:“如何可以构造一个虚拟的小说城市?”

那么我就让他描述三个方面:1、城市的构造;2、城市的文化;3、城市的发展(历史)。这并非张口就来的三点,而是经过多方深思熟虑后的答案: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经济、文化、自然气候、地形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你描写南方园林,你就不能洋洋洒洒写出北方园林的特点,这是缺乏文化的。又如描写古中东地区的事情,就绝不是简单的政治、军事的描写,因为他涉及各种民族、国家的文化的冲突、兼并、融合,每一个人的语言、动作、行为都被他们所经历过的事情影响。

在杜兰的《世界文明史》中,对文明(此书中指社会的组织和文化活动,内容上则是实际意义的习俗与艺术或民族的体制、习惯和艺术的总和)的诞生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条件:地质、地理、经济、种族、生物与心理。若是无法分辨清楚这些条件,就无法真切的写好一本文学作品。

又如用神灵崇拜的规律做个例子:

1.人们崇拜“星辰神”,其中以太阳神為先,因为太阳是关系到人类生活的最关键的因素。在这一时间,人们只能用最为简略的方式去描述实际的物质。

2.从“星辰神”拓展到“自然神”,尤其是关乎人们生计的“水”、“动物”等等,但这一时刻当是没有出现水神创世的神话。

3.从物质神拓展到“非物质”神,例如掌管“田地”的神灵,不会再仅仅是“土”的神灵,而是变成“收获”的神灵。在这一刻起,人们开始将自然观察和经验结合起来,能够通过最简单的只能将“起因”和“结果”联系起来看,水神等物质神创世的神话也伴随着最原始的科学观察出现。

4.从“结果”神拓展到原始性质神,比如至高无上的太阳神,他开始代表“热”、“光芒”等等,不再局限于物质本身。而后发展为更加抽象的性质神,这是来源于人类智能的发展,逐步发达的归类能力将这些“热”、“光亮”综合起来,他们都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所以太阳神逐渐拥有了“光明”神的意义。这同样也是神灵的合并、分裂的开始。

5.理性神的出现是哲学逐渐发展的结果。例如古希腊中的理性神,就经历了从“努斯”等简陋而模糊的理性神到柏拉图“至善”的过程。他是产生于对社会、道德的思考,是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讨论“创世”本原。

如果我们写一本描写古希腊的文学,我们在泰勒斯时代大谈“原子论”,在苏格拉底时代大谈“至善”,在亚里士多德却又只谈到了“善”,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谬误,自然也就写不出真实、有信的文学。

综上笔者认为新的文学必须坚定一个思想,幻想文学并非空想,我们一切人生体悟皆可以融入神怪之中,真正缺乏的并非是题材,而是能够将这种无限内涵表达出来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无限的内涵来源于作者的人生体悟、生活经历,他产生于博学广知,成就于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1.

[2]光明网.《谈谈网络文学的几个问题》(2015,1,29).

[3]光明网.《对网络文学要加强引导》(2015,10,31).

[4]刘思勰.《文心雕龙》

[5]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6]鲁迅.《狂人日记》

[7]金庸.《射雕英雄传》.

猜你喜欢
新挑战新机遇
新拐点,新机遇
干农业,这儿有致富新机遇
抓住医改新机遇
希望老促会在新机遇下再立新功
新机遇,惠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