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统计下的诗歌翻译风格研究

2018-10-13 07:40蔡诗云
青年时代 2018年26期

蔡诗云

摘 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宝黛二人诗歌翻译的语料统计,在翻译策略、译文结构、译文语义、案例方面进行对比后表明,霍译的诗歌具有散文化倾向,而杨译的诗歌倾向保留原文陌生化表达方式。

关键词:语料统计;风格散文化;陌生化表达

一、前言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再现原文内容、思想和价值的活动,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所有译者面临的困难,而作为文学翻译中最具美学价值和文体特色的诗歌,无疑给译者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但这并不能妨碍优秀的译者挑战高难度的诗歌翻译,更兼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红》)的英译不能绕开的文体对象。杨羡益、戴乃迭和David Hawkes、John Minford的《红》全译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译本,本论文将以黛玉和宝玉二人的所有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统计方法对杨羡益、戴乃迭译本(杨译)和David Hawkes、John Minford译本(霍译)进行量化研究,通过对两篇译文在篇幅、功能词和生僻词三个方面的比较和对比,希望发现两个译本在通过诗歌再现黛玉和宝玉二人个性和才情方面,译者的风格以及与原著风格上的联系,以得出诗歌翻译方面的启示。

二、翻译策略:篇幅对比

本次研究选取了宝黛二人的诗、词、偈、联句、诔,共计45首,除去标题,共计汉字4990。两个译本在除去标题后的字数上都超过了原作,霍译是6923,词类是2000,词类比为28.89%;杨译是6064,词类是1743,词类比是28.74%。两篇译文在词类的丰富性上没有明显差异。在汉英诗歌翻译中,由于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诗歌风格比较凝练,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诗歌句子的逻辑结构比较分明,两位译者都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两个译文在总字数上都超过了原作。但是,和原作的字数在比率上,杨译是121.52%,而霍译是138.74%,杨译与霍译的字数比是87.59%,霍译的字数明显超过了杨译,这说明了两位译者在处理原诗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导致了不同的译文风格。翻译研究者通常认为,杨译更倾向于语义翻译法,而霍译则更倾向于交际翻译法。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语义翻译是把表达的内容限制在原文文化范围内,不允许对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加以改变。为了表现出原作者的思维过程,语义翻译力求保留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注重词、句的语义分析,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在语义翻译中,译者必须抓住原文的词句、搭配、结构乃至强调语势,亦步亦趋地翻译,这样才能全面地保持原文的语义及表达形式。在交际翻译模式下,译者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交际翻译关注的是目的语读者,译者尽力为其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其重点在于以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及语用习惯的形式传递原文的信息。以交际翻译为取向,译者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译者以特定的目的语读者群为对象,给译文定下具体的交际功能并努力使译文达到这一功能。如果译者遵循语义翻译法,中国古典诗歌凝练的风格和汉语语言意合的特点会限制译者的文体选择和词汇表达,译文语言也会偏向正式程度和书面化程度较高的目的语。交际翻译法一般适用于非文学翻译,如果译者遵循交际翻译法,一方面,英语语言以形合为特点,另一方面,譯文语言会倾向于正式程度和书面化程度偏低的目的语。因此,在进行汉英诗歌翻译时,用交际翻译法所产生的译文,应该会比用语义翻译法所产生的译文篇幅更长,字数也更多。那么,用不同的翻译法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具体会产生怎样的译文风格?

三、结构:功能词对比

功能词,是指英语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的词汇,连接并列句的功能词包括and, but, or等,连接从句的词汇包括that, who, when, how, if等等。功能词的使用,能一定程度反映译文的风格。诗歌体裁受到每行字数的限制,使用较少的功能词,而散文体裁的行文享有更大自由,功能词使用频率也更高。以下表格中展示的是两个译本中出现的单个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的统计对比。统计数据表明,霍译功能词总数为579,占总篇幅的8.36%,杨译总数为416,占总篇幅的6.86%。这说明在不同翻译策略的作用下,各个译文的散文化程度不同。霍译的散文化程度较高,而杨译的散文化程度较低。或者说,杨译更加考虑到原作的诗歌体裁,并在译文中更努力体现这种体裁。

四、语义:生僻词对比

《红楼梦》原文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给译者带来了挑战,同时,文化负载词又给诗歌翻译带来陌生化效果,增加译文的诗意。诗歌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以及它所引起的审美感受不仅仅是为了造就一个新鲜的审美意象,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蕴涵丰富的审美价值的特殊形式。当一首诗的独特文体以一种陌生化的形式进入人的审美视域的时候会使人惊奇, 并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但在这令人惊异的陌生化形式背后是诗人所建构的一个新的用来承载“意义”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各样的审美感受都会随着人们的“视域融合”而会聚为对“意义”的把握。从这个角度看, 陌生化的形式不仅是对诗歌形式陈规的突破, 更是对无限可能的意义的开拓, 给读者以发现新的审美感受的可能性。诗歌是违反常规的话语, 因而时常打破日常话语中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其词汇和句法常常和一般文学文体的语言不一样。诗歌的语言讲究陌生化, 注重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和变形。常用古字、冷僻的词汇、典故、外来语, 或者借用其它行业的用语, 形成诗歌自己的语言特色,文化负载词就是一种。原文中的陌生化诗歌语言有:蘅芷、萝薜、菱荇、桑榆、麝、檀、琥珀、桂魄流光、鹤、金貂、茗、菱花镜、芙蓉绦、鲛鮹、蓉桂、灵槎、鸾、鳷鹊、鸳鸯、蒹葭、鸾鹥、蘅杜、葳蕤、坛畸、兰膏、瓟匏、烟萝、柳眼、笙、簧、芰荷、蓼花、梨蕊、月窟仙人、鸿、庄生蝶、陶令、蛩鸣、东村女、乌骓、黄发、骰彩。以下表格是两个译本对这些词汇的对应译文表现了两个译本对陌生化词汇处理方法的差异。对同一个生僻中文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完全对等翻译,由修饰语+类属词替代,略去不译(0)。加黑的表达表示译文比参照译文与原文的接近程度更高。统计显示,霍译有21处采取了完全对等翻译,杨译则有36处,是霍译的1.7倍。可见,杨译更完整地保留了原作的陌生化表达方式,也更充分地表现了原作的诗意。

五、案例对比

除《葬花吟》和《桃花行》外,《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另一首精彩的诗歌,黛玉独坐时,窗外下起雨,空气中弥漫着寒凉的秋意,黛玉倍感身世凄凉,于是拟《春江花月夜》的格,写成了《秋窗风雨夕》.

原诗重复“秋、风、雨”三个意象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这三个词分别在文中出现16,6,6次,总共出现了28次;霍譯三个词出现的频率分别是autumn (3), wind (5), rain (6), 总共是14次,刚好是原作总词频的一半;杨译三个词出现的频率分别是autumn(15),wind(6),rain(6),总共是27词,基本与原作持平。由此可以认为,杨译风格更贴近原诗的氛围。而两个译文中各有一个特色词,霍译使用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分别是I(1)和my(6),杨译使用的人称代词是she(6)。这说明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再现原作的感情和氛围,霍译中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声音,通过个人卷入抒发感情,表现氛围,杨译则用第三人称的声音,使自己置之度外,把诗中人的感情也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描写诗中人和风景本身抒发感情,表现氛围。霍译使用了四次无生命名词的所有格表达法(autumns, winds,bamboos, windows),而杨译仅用了一次(windows)。霍译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活泼,散文化风格更加明显。

六、结论

通过以上用语料统计手段,对翻译策略,译文结构,译文语义,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的对比,可以看出两个译本在翻译《红楼梦》诗歌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风格表现。这也代表了在诗歌汉译英过程中,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的一般翻译趋势,这对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李梦欣.英语诗歌的文体言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

[5]罗益民.诗歌语用与英语诗歌文体的本质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