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地区濒危傣药资源现状调查及原因探讨

2018-10-15 10:3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7期
关键词:重点保护西双版纳傣族

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云南 景洪 666100

傣医药学是傣族人民长期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认识、积累、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医学,它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四塔”、“五蕴”等理论为核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傣族的繁衍生息和边疆各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被国家确定为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1-2],傣药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

岩罕单副主任药师在参与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滇南地区工业原料植物调查等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傣药资源的数量与分布均严重减少,曾经常见的傣药如今遍迹难寻;临床上也时常有傣医反应缺药的情况,傣药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而傣药资源是傣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对傣医药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查阅、野外调查与访谈等方法,了解西双版纳地区濒危傣药资源的现状,并探讨濒危原因,以期为傣药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促进傣医药的保护、传承及发展。

1 傣药资源概况

傣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以及普洱地区、临沧地区和金沙江、红河沿岸,还有相当一部分分布于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傣族聚居地多为气候温暖甚至炎热、雨量充沛的盆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这些地方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因而四季不明,一年只有3个季节,优厚的自然条件也使得傣族聚居地动植物资源丰富[3]。据最新文献统计[4],我国有傣药资源1077种,包含植物药1053种,动物药18种,矿物药6种;超过90%以上的傣药植物产自云南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历史上傣族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也大大促进了傣族传统医药资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傣药来源大体可分为:纯傣族药占50%,傣、中医通用药占30%(包括南药),各民族通用药占15%,外来药占5%。外来药指佛教传入的药物,主要为印度传统药;基督教传入的西方传统药,如西洋参等[3-4]。

2 傣药资源濒危现状

2.1 傣药资源濒危状况的文献调查统计 经查阅文献,段宝忠等[5]统计已被列入濒危或重点保护的傣药资源60种,其中41种植物药,19种动物药。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中国植物志》、《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6-8]上查询,并与《植物傣名及其释义》、《西双版纳傣药志》(1-3集)、《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傣族鲜药应用汇编》等傣医药文献[3,9,10]中傣药的傣名、学名、识别特征、照片或速写图进行比对,删减了7个有误品种,如:合果木Paramicheliabaillonii在云南地区称为山桂花,但傣药材为荷包山桂花Polygalaarillata,名称相似但并非同一种植物;增补了3个遗漏的傣药品种红色木莲Manglietiainsignis、厚叶木莲Manglietiapachyphylla和茴香砂仁Achasmayunnanense,并增加了傣语名(傣语音译)及傣药药用部位(见表1),以便对濒危原因进行探讨,修订后为56个傣药品种已列入濒危或重点保护名录,包括39个植物药,17个动物药。

表1 已列入濒危或重点保护名录的傣药资源

续表

表1 已列入濒危或重点保护名录的傣药资源

注:△指中国特有种;▲为本次补充品种。

2.2 傣药资源濒危状况的野外调查与访谈 采用踏查及走访式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并进行标本的采集鉴定,重点调查生长和分布比当时均明显减少的傣药品种,如蓬莱葛、长柱山丹等,测定记录调查点的海拔、经纬度等环境因子;重点访问傣族民间草医关于傣药资源减少等情况,内容包括生长分布减少的傣药品种,西双版纳已采购不到,需进口的傣药品种等。

根据调查结果,在贾敏如[11]对濒危中药物种等级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傣药资源的经济价值、生境受到的影响、栽培种植难易度等情况对本次调查傣药品种进行评估,整理出虽未被列入濒危或重点保护名录,但在西双版纳地区资源量减少严重,生存已然面临威胁的傣药资源36种,即建议西双版纳地区保护的濒危傣药物种(见表2)。

表2 建议西双版纳地区保护的濒危傣药物种

续表

表2 建议西双版纳地区保护的濒危傣药物种

续表

表2 建议西双版纳地区保护的濒危傣药物种

3 西双版纳傣药资源濒危原因探讨

3.1 药用特点的影响 根据杨世林等[12]对濒危药用植物形成原因的分析,药用部位为根、根茎、树皮或全草的药材采收几乎是以植物死亡为代价的,而且全草类药材的采收大部分为花期从而影响了植物有性繁殖,由此造成野生资源减少。从药用部位上看,在已被列入保护名录的39个傣药植物药、17个傣药动物药中,动物药的获取均是以动物死亡为代价的;植物药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全草或树皮的濒危傣药资源共26个,占濒危植物药的66.67%。在建议增加的25个濒危傣药植物中,采收部位为全草、根、茎等对植物有较大破坏性的共31个,占86.11%,加之大部分傣药材来源以野生采集为主,长期无序、无节制的采挖更是导致资源量不断减少。据走访了解,勐腊县勐醒下寨的民间傣医波应在版纳已采集不到傣药通光散,而是依靠老挝进口或者在玉溪、澜沧县等地购买,仅2016年从老挝进口的通光散就达6吨之多。

3.2 气候变化影响 西双版纳州地处亚洲热带北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特有的动植物群落[13],同时气候也决定了自然植被的生长、分布状况[14],但西双版纳生态系统气候脆弱性却基本处于较为脆弱状态[15],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西双版纳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季变暖最为明显[16]。生态系统受影响,使许多傣药植物资源失去了正常的生存环境,如桫椤的根系不发达,生境适应力差,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其生存影响很大。

3.3 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 翟德利等[17]研究认为自1988年以来西双版纳的天然林一直在锐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范围的扩大,对天然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西双版纳的橡胶、茶叶、香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甚至一度出现“刀耕火种”、“毁林种胶”现象;另一方面公路、水库等建设项目增加,如回龙山水电站在2015年10月开工,勐腊至勐满口岸高速公路在2016年开工,玉磨铁路西双版纳段5个主要火车站点及联络线建设已于2017年动工,使天然林面积减少的同时也影响到天然林生态。此外,虽然傣药动物药几乎都在1989年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傣医临床上也未见使用,但时至今日,在中国-老挝边境野生动物制品贸易仍然颇具规模,盗猎情况严重,不仅威胁到物种本身,也影响着天然林中的生态系统[18]。西双版纳天然林减少或生态系统退化,许多傣药资源也因此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境,如长柱山丹、粗叶木、帘子藤等植物适宜生长的低海拔的森林、潮湿河谷之处是最早被开垦种上经济作物的地方,所以现在这些植物的分布、数量减少最为明显。

3.4 傣药需求量增大 近年来,傣医药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据走访了解,西双版纳州三县市全部设置了傣(中)医医院,全州 100%的乡镇卫生院(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80%的村卫生室(220个)能够提供傣医药服务。德宏州也成立了傣医医院,瑞丽市傣(中)医院正在建设。西双版纳州4家制药企业,均以傣药为重点产品,如双姜胃痛丸、珠子肝泰等。使得市场对傣药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纯傣药品种几乎全部靠采挖野生药材,对傣药材造成极大威胁,使许多傣药材处于濒危状态,如蓬莱葛、竹叶兰等即是纯傣药品种又是常用品种,多年来长期无序的采挖导致其资源量大幅减少,目前竹叶兰已被收录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

4 小结

近年来,傣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发展背后,有限的傣药材资源现也面临着资源减少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傣药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以期为傣药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次调查由于受时间、人力、知识结构的限制,除了对已列入保护名录的傣药资源进行整理以外,仅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傣药野生资源进行了调查,未考虑傣药野生资源在其它地区的分布情况,无法查明其资源量,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在探讨傣药濒危原因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威胁傣药资源生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实际上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可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资源不仅是保障傣医药传承发展及产业化的问题,也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所以采取何种措施保护傣药资源值得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重点保护西双版纳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修订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1日修订)
重点保护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YUNNAN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救救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