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保护

2018-10-16 12:42方成良
关键词:样带爬行动物自然保护区

方成良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总面积3000 hm2,属大别山支脉.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与暖温带半湿润过渡性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天热分界线,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1, 2].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南北交汇,陆地景观以森林景观最为突出,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灌木林和竹林等,形成了独特的过渡带森林景观.这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鸡公山物种资源丰富,是国内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该区域分布有种子植物161科639 属1450种[3],其中包含国家级珍稀植物23种[4]和芳香植物26 科106 种[5].该区域动物资源也极为丰富,蚁科昆虫有25属63种[6];两栖类有2目6科15种;鸟类有17 目48 科206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7 科 23 种[7];兽类6目18科45种[8].以前研究发现此保护区内爬行动物有3目7科28种[9].以上研究结果对了解鸡公山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其行政区域内交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原有调查较为片段化和局域化,缺乏整体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 因此,开展对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考察可弥补当地生物学基础资料的匮乏.为更全面掌握鸡公山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过去多次调查的基础上于2016年2月-9月联合对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重点调查,并对其爬行动物资源多样性及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

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38 km 的豫鄂两省交界处(31°46′N~31°52′N, 114°01′E~114°06′E).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本区域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特征,冬长夏短,春迟秋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区内年平均气温15.2 ℃, 极端最高气温40.9 ℃, 极端最低气温-20 ℃, 无霜期220 d左右,年均降水量1118.7 mm.土壤有黄棕壤、石质土、粗骨土、水稻土等4 个土类, 其中黄棕壤土类分布面积最大, 占区内土壤面积的60%.

1.2 调查时间

专项调查时间:2016年2月21-28日,调查8 d;2016年3月21-30日,调查10 d;2016年4月21-30日,调查10 d;2016年5月21-30日,调查10 d;2016年6月21-30日,调查10 d;2016年7月20-30日,调查10 d;其他调查时间,2016年8-9月,调查人员充分利用在保护区内从事其他科研和管理活动的机会收集观察到的爬行动物数据.

1.3 调查方法

采用样带法和访问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爬行动物的栖息环境特点,在保护区20~700 m的海拔范围内设置10条调查样带(每条样带长0.5~1 km,宽10 m),调查样带穿越各种生境(池塘、溪流、原始林、住宅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对每条样带分别做白天调查(9:00—12:00,15:00—17:00)和夜间调查(19:00—24:00).野外调查时,每2个人为一组,沿样带缓慢步行,记录并拍照发现的爬行动物.夜间调查时,借用强光手电照明.采集标本采用网捕法和徒手捕捉法,对有疑问的种类,借助照相机拍摄或者用70%的酒精固定,将拍摄资料或标本带回室内鉴定.标本鉴定依据《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和《中国爬行动物手册》.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点

依据本次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鸡公山保护区现已记录爬行动物2目7科34种(表 1).龟鳖目 Testudoformes 2科3种,包含龟科 Emydidae 2种和鳖科 Trionychidae 1种;有鳞目 Squamata 5科20属31种,包含壁虎科 Gekkonidae 4种,蜥蜴科 Lacertidae 2种,石龙子科 Scincidae 2种,游蛇科 Colubridae 20种,蝰科 Viperidae 3种.与以前研究结果相比,本次调查发现1种爬行动物新记录:铜蜓蜥Sphenomorphusindicus两只,隶属于石龙子科 Scincidae 蜓蜥属Sphenomorphus.

该保护区已记录的34种爬行动物中,20种(58.82%)为东洋界物种,5种(14.71%)为古北界物种,9种(26.47%)为广布种(图 1).在动物地理区划上,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洋界、华中区的北缘,其动物区系组成既有东洋界的特征,又有明显的过渡性,其爬行动物区系亦呈现出以东洋界种类为绝对优势的区系特点.另外,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着东洋界和古北界的物种,同时也有少量的古北界种类渗透其中,这些都表明鸡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由东洋界的华北区向古北界的华北区过渡,过渡地带特征明显.

图1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区系组成Fig. 1 Faunal component of reptiles in J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enan province

2.2 分布型

根据张荣祖的《中国动物地理》,对保护区内现有的34种爬行动物的分布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南中国型及东洋型有22种,季风型有7种,东北、华北及古北型有5种,依次分别占保护区爬行动物总类的64.72%、20.58%、14.70%(图 2).表明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的种类占优势,其次是季风型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种类占少数.这与保护区内爬行动物区系组成的特征基本一致.

表1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名录、区系、分布型、濒危现状及数量Tab. 1 Species list, biogeographic regions, distribution pattern, red list category and number of individuals of reptiles in J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enan province

注:分类体系依据《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一卷 总论 龟鳖目 鳄形目)》(1998版)、《中国动物爬行纲(第二卷 有鳞目 蜥蜴亚目)》(1999版)、《中国动物爬行纲(第二卷 有鳞目 蛇亚目)》(1998版).*中国特有种.P古北界,O东洋界,W广布种.X东北华北型,B华北型,S南中国型,W东洋型,E季风型,U古北型.濒危等级依据《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E濒危,V易危,R稀有,CT贸易致危.+++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

图2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分布型Fig. 2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ptiles in Jigongshan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enan province

2.3 种群数量等级、濒危现状和保护类别

本次调查共发现爬行动物34种,在种群数量方面,以丽斑麻蜥Eremiasargus、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虎斑颈槽蛇大陆亚种Rhabdophistigrinuslateralis、赤链华游蛇Sinonatrixannularis、华游蛇指名亚种Natrixpercarinatapercarinata等种类较为丰富.其中龟Chinemysreevesii、黄缘盒龟Cuoraflavomarginata、鳖Pelodiscussinensis、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蓝尾石龙子Eumeceselegans、翠青蛇Cyclophiopsmajor等物种数量较为稀少.

在濒危现状方面,根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第二卷 脊椎动物》下册(汪松、解焱 2009),龟Chinemysreevesii、黄缘盒龟Cuoraflavomarginata和鳖Pelodiscussinensis为濒危物种;锈链腹链蛇Amphiesmacraspedogaster与草腹链蛇Amphiesmastolata等7种为易危物种;另有7种为中国特有种 (详见表1).

2.4 群落特征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组成有龟鳖目和有鳞目.其中龟鳖目的科属种数占总中国爬行动物总科属种数的33.3%、11.1%和9.0%,有鳞目的科属种数占中国爬行动物总科属种数的21.7%,17.7%和7.2%(表2).

表2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群落特征Tab. 2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reptiles in J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enan province

表2表明,分布于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爬行动物种类在中国爬行动物资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对其保护地位加以重视.

3 讨论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保护区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特征,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1].1993年以前的调查结果表明,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有3目7科28种[9].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深入调查以及本次的调查结果,共增加了区内爬行动物新纪录6种.这6种爬行动物是玉斑锦蛇、紫灰锦蛇指名亚种、双全白环蛇、中国小头蛇、山烙铁头蛇、菜花原矛头腹.现今区内共发现的34种爬行动物中,有7种为中国特有种,10种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6]中所列出的物种,这些结果表明鸡公山保护区是这些濒危爬行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尽管鸡公山保护区设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对野生动物的盗猎活动一直严厉打击,但由于保护区周边居民较多,保护管理难度大,非法盗猎对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动物资源仍然造成了较大破坏.本次调查发现,区内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爬行动物种群数量已经非常稀少,有些种类甚至多年不曾发现.调查期间,在某些山溪发现一定数量用于诱捕龟鳖的笼具,访问调查也发现附近部分餐馆有待售的蛇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这表明,近年来盗猎依然威胁保护区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资源.此外,鸡公山保护区周边的旅游开发对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也造成一定影响,旅游开发一方面增加了外来人员进入保护区的概率,另一方面也对区内很多动物资源的栖息地产生了较大破坏.

4 保护措施

(1) 宜长期开展爬行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监测,特别是针对龟、黄缘盒龟、鳖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调查监测,进一步准确掌握爬行动物的种类、分布及数量动态,为保护管理提供基础资料;(2) 加强对保护区的巡逻管理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护力度,有效防范盗猎活动;(3)很多爬行动物都敏感于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在旅游开发的同时,要积极保护爬行动物的栖息地环境;(4)积极定期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设立警示牌,呼吁人们爱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主动保护自然环境.

猜你喜欢
样带爬行动物自然保护区
大围山蕨类多样性及生境因子对干扰的响应
植被修复初期对贵州高原喀斯特湿地湖滨带碳元素的影响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动物吉尼斯——爬行动物之最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城市绿化植物群落结构分布格局与多样性分析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青藏工程走廊沿线不同植被类型带土壤典型理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