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虚伪心理的消除

2018-10-16 01:19刘莹莹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9期
关键词:消除道德与法治小学

刘莹莹

[摘 要] 道德與法治教学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法律素质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塑造学生优良品德以及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是在当前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存在着虚伪心理,最为突出的表现就言行不一,不能在道德规范之下约束自己的行动。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消除学生的虚伪心理,加强对学生正确的教育指导。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虚伪心理;消除

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对于正确的道德思想行为以及遵法守法的认识有了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虚伪心理,这种道德虚伪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实际生活,也不利于他们对自身行为举止的有效约束。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虚伪心理的有效消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将实际学习当中的道德规范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做到言行一致。

一、改革传统教育理念

不管是哪一种课程的教学,都应该将教会学生作为最终的目标,而不是把单一的侧重点放在传授知识方面。假如只是一味地为学生灌输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很有可能使他们从表面上机械背诵和记住了这部分内容,但是却不知应该如何应用,也是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而如果学生掌握了多元化的学习方法,那么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成倍增长。所以,教师要切实对学生虚伪心理的情况高度重视,并从教育理念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与革新,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方法方面,注意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除此以外,要想消除学生的虚伪心理,教师还需要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为学生留下充足的自学和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得他们能够锻炼思维,提高对学生心理的调适能力,有效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二、合理调控教学氛围

在现代教育改革当中,特别提倡的一个做法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收获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进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打好基础。第一,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合作与沟通,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和恐惧心理,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从而让整个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在学习完课程之后,教师要耐心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学习完课程之后的感受,并且询问他们是否仍然有疑惑不解的问题,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让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的巩固与消化。第二,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有效消除虚伪心理。实践活动能够让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学习完诚信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诚信故事大赛让学生自主搜集与诚信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更深层次地受到实践教育。这样的方法能够预防学生虚伪心理的产生,对于已经存在虚伪心理的学生也是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指导。

三、革新教育指导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虚伪心理进行消除。教师要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究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第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适应性很强,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道德事件情境当中,让学生在融入真实情境的过程当中明白道理和明确自己的正确做法。第二,小组合作法。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起到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和互相带动的一个作用。针对于存在虚伪心理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对同一小组同学正确行为举止的观察和学习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有效改正。针对不存在虚伪心理的学生,他们可以从其他同学行为举止方面获得借鉴,预防自己错误行为的产生。

小学生,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很多时候无法把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当中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出现了虚伪心理,也因此影响到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职责,正确认识学生的虚伪心理,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和年龄发展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指导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道德上的言行统一。

参考文献:

[1]陈芳.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品德少年——基于实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教师,2018(06):12-13.

[2]刘芬.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人生十六七,2018(02):103.

猜你喜欢
消除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育锻炼缓解消除老年抑郁症的研究
口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关键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例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减轻与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