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程本质,理直气壮教知识

2018-10-16 01:19施红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9期

施红娟

[摘 要] 语言训练一旦与语文知识分道扬镳,就会陷入机械主义的泥潭。因此,我们要从教材文本中开掘丰富的认知渠道,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习得、内化语文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 拓展材料;深入探寻;迁移运用;课程本质

语文核心素养是以熟练的语文技能和丰厚的语文知识为支撑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事实上,没有知识的浸润,所谓的语文能力训练必将陷入混沌尴尬的境地。语文知识不仅要教,还要教得理直气壮,教得富有智慧。

一、拓展材料,在对比中发现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客观存在于教材中,很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不敢涉及知识范畴,要么就是直接告知,形式单一。与其机械地直接告知,不如直接给予学生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在联系对比中,自主发现语文知识。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就是小说的基本特点,这对于学生依托小说文体展开阅读意义重大。那该怎样将这一知识性的内容教授给孩子呢?笔者在学生了解故事、体验人物的基础上,分别拓展了两份阅读材料:相同的内容,在不同文本有着不同的描写,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就五个字“凡三往,乃见”,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则洋洋洒洒近两万字。联系对比中,学生意识到《三国志》作为史书,是需要尊重客观史实的,不能发挥想象;而《三国演义》则进行了大量的虚构性想象,并着重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这就成为了小说。

教师不是直接告知,也不是机械地硬性灌输,其效果远比教师的直接告知要好。

二、深入探寻,在总结中提炼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教材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就蕴藏着丰富的语文知识。

如《大江保卫战》文中作者最典型的写作方法就是点面结合。究竟什么是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有什么特点,又具有哪些表达作用呢?这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文本材料中进行探究与提炼。首先,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第四自然段,感受作者从集体队伍和个人最大两个不同维度展开描写,这就是典型的点面结合;其次,不管是第二自然段中的“面”,还是第四自然段中的“点”,都是为了突出第三自然段中的人民子弟兵“铮铮铁骨”的形象,从而认识到“点”与“面”都指向于共同的中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天鹅的故事》,在对比中发现根据表达的需要,点与面的顺序是可以进行变化的。

教师正是充分运用了教材的语境,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特质,洞察了其同指中心、表达有序的特点,全面而深入地提炼出相关的语文知识。

三、迁移运用,在实践中内化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停留在理解和积累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利用语文知识进行适切表达。

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总分结构”,其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就有结构特点、中心句和语句之间的联系。以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为例,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语段后找出一句能够体现“老大哥”地位的句子,并借助形象的称呼理解中心句的概念和作用;然后,让学生意识到“老大哥”发出了指令——“原野热闹非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总分段式中心句与其他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基于此,教师则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想象节假日时街道上的繁华景象,并借助于已经习得的语文知识来提炼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就发出的指令——繁华,积极地选择典型现象展开具体描写,写一段总分结构的语段来。

教师始终围绕着“总分段式”所裹挟的语文知识展开教学,促进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高如融合,使得言语能力的发展方向更明确,效果更鲜明。

总之,我们要从教材文本中开掘丰富的认知渠道,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习得、内化语文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朱宝康.语文知识,阅读教学不该忘却的一隅[J].七彩語文,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