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真正”地学习语文

2018-10-16 01:19夏郭芹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9期

夏郭芹

[摘 要] 让学引思是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能促使学生更自主地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小组合作分享心得,参加生活实践活动等方法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拓展思维,真正地学习语文,起到让学引思的效果。

[关键词] 让学引思;自主学习;小学语文

独立思考是小学生重点学习目标,通过思考能让学生拓展思维,更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思考,把学习的时间、机会让给学生,起到“让学”的效果,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到“引思”的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学会提问,引导自主探究

在让学引思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很难主动提出问题,此时需要教师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用各种问题引起学生质疑解疑,引发学生多元思维。

在学习《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教师并未直接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而是用一个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入思考。“这篇文章的名字是《三打白骨精》,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写这三打的过程呢,如果将文章改成‘一打,你觉得是否会比原来更好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进入了思考中。此后,教师则让学生尝试围绕“三打”的情节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处。不少学生都积极地投入了思考,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问题,如:“白骨精几次都没有吃成唐僧肉,为何还不死心?”“唐僧为何要赶走孙悟空呢?可是为何后来又不赶走孙悟空了?”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则鼓励学生重点思考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将课堂的提问权彻底交给学生,首先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质疑和提问的勇气,然后指导学生提问技巧,并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锻炼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会分享心得

小组合作是一种能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真正展开学习的好方法,教师要优化师生之间的多种互动方式,构建交互的学习平台。教师首先要丰富学生的合作方式,用小组竞赛、共同学习、小组调查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小组合作。

在进行《三亚落日》一文的学习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如何在写作中尝试运用修辞方法进行创作,写出精彩的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尝试自主探究,然后将自己的收获和小组同伴进行分享,尝试讨论自己在自主探究时发现的疑问。如有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提出自己无法区分借喻和借代之間的区别。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开始一起探究,找到运用借喻和借代的句子,然后分别分析,找到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讨论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自主建构,对两种修辞手法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激励,要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互交流思想,得到共同进步。

三、走进生活,参与实践活动

学者李芳在研究中指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促使学生逐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由于学是练的基础,而练是学习的延伸发展,故此教师还要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学习了《安塞腰鼓》一文后,学生对于安塞腰鼓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文章的独特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尝试走入生活,参加实践活动,了解在自己的身边还有哪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并尝试将自己的探究所得写成小论文。这次实践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少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实践中。如有学生发现舞龙灯和舞狮子也都是著名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了关于舞龙灯和舞狮子的具体方法,搜索了相关视频,同时还寻找有相关经验的表演者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配合,展开表演。在活动的最后,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结论整理成论文提交了上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合作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教师除了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堂训练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经常走入生活、亲近大自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具有趣味性的比赛,则能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思考所得,并提高其综合素养。

让学要将学习位置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引思则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迁移,起到让学引思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华.以学引思,营造小学语文活力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7(8).

[2]郑莎莎.以学引思,让小学语文课堂精彩纷呈[J].江西教育,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