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化思维为基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索

2018-10-16 10:51杜娟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维有效策略

杜娟

摘要:初中开设道德与法制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念,使他们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生活,从而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生活化思维应用于教学是新课改后产生的新的教学尝试,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化思维的充分结合,便于学生开阔思维,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发掘自身潜能,进行更有效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生活化思维 有效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一直崇尚“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经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是与现代的生活化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的。结合具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看,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其意义也很重大。道德与法制教学与生活化思维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将相关的道德与法律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大大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内化效率。

一、生活化思维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将知识教学化难为易。道德理论是伦理与哲学问题的集合,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涉及的很多内容是相对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理解的点也比较繁杂,如果单纯地让学生生硬记忆,是很难让初中生真正理解和接纳,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认识的。而将抽象的道德理论与生活化思维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实践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则能够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生活化思维融入教学,与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理念是一致的,就是从感性认知来触发理性认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所以,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学生生活化的感性认知材料,借由这些具体的、形象的,能激发学生切身情感体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构建道德与法制的富于逻辑、层次和系统性的理论知识网络,将教学过程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由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抽象性强、知识点密集的特点,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单纯的理论化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进而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会发自内心地厌恶这门课程的学习,这些都对教学活动的展开非常不利。而生活化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大大缓解这种情况,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是他们身边曾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通过这样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产生代入感,从而对所要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更有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另一角度来说,这种生活化思维的教学,一改传统的理论知识被教师被动地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理论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主动地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习效果。

(三)充分增强综合能力。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初中生的各科学习都有丰富的、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料,这些学习资料对所学知识点概括得又详细又具体,因此学生们大都变“懒”了,不愿意自己主动地思考问题,更愿意直接记下答案。但是,不主动、及时的思考,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长此以往,后果十分严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活化思维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学生养成学习能力的法宝。一旦学生养成了生活化思维,就能够更加善于动脑,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尝试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对现实行为、做法的合理判断,从这方面来说,生活化思维增强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采用生活化的开放的思维,更多地以生活中的问题为知识讲解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多样、灵活地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从而让他们能够形成创新学习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用生活化思维的策略

(一)有效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其实,从根本上来说道德与法治知识是源自于生活,并未生活服务的,道德是用以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精神力量,而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绳,而它们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生活化思维,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生活化的學习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新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合了大量生活化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借助这一便利条件,积极挖掘、探寻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地契合起来。比如,在教学“平等、尊重与宽容”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演绎生活中与同学、朋友相处时的小摩擦和矛盾,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联系自身生活的生活经验,从而深刻理解平等、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2.联系社会热点,拓展学生的视野。社会的热点新闻和事件是最真实的生活材料,而且这其中更能反映出切实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将学生身边以及社会上不断的热点、焦点不断地挖掘点出来,并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课程教学与社会热点、焦点的交流和碰撞,能够让学生在感受真实与生活化,并提高对教师的认同感。比如,可以联系网约车安全问题来讲解“敬畏生命”一课,联系食品安全问题和韩国客轮沉没等,探索“生命的思考”这一节课,通过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来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课外延展,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是新课改以后各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思维的应用,不仅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有效利用,在课外延展方面也应该多联系生活,开发生活资源的特殊功能,提高学科的教学成效。比如,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融入生活,而且让他们更加了解生活,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课内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学习了“偶像与自我”的内容之后,组织学生对同学、邻居等对偶像的基本认识,将大家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汇总和归纳,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充分地认识如何正确看待偶像的问题,应该保持理智,正视自我,完善自身,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努力做独立、理智的个体。

(二)借助有效的技术手段增强课堂生活实感。教学应用生活化思维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的生活实感,借助有效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能够让生活实感更容易地产生。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视、听觉体验融合在一起,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素材丰富,除了可以呈现增强生活感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播放道德、法治教育的相关资料,从另外的角度呈现法制教育内容,也可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又感兴趣的电视、电影视频,因为电视、电影虽然是人为的艺术,但却是源自于生活的,同时人物的经历与情感更加鲜明和集中,因而,学生更容易被打动,也更容易借助电视、电影的情节理解人物的遭遇,产生对生命意义或者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直观的对生活的视听感受,见识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因此是教学生活化思维的进一步深入,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更真切、具体的印象,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感悟能力,是一种直截、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手段。

(三)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光是要让学生仅仅是理解相关理论,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并进行实践,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来加深并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引导他们将所学灵活地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比如,学习过“爱在家人间”一节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对家人表达爱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用行动(比如拥抱)和语言(比如经常说“我爱你”)等表达对家人的情感,学会与家人亲密相处,感受家人之间浓浓的爱意和其乐融融的氛围。这种作业虽然看起来不像作业,但这种实践活动比再多的语言、文字描述都有实际效果,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作业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了解道德与法治的真正内涵。

三、结语

实际上,《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体系,而是有着丰富的生活基础,高于生活而又能指导生活的。新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及新的教学理念都在注重这门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性,通过生活化思维的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律智慧产生切身的体会,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掌握在生活中应用道德理论、法律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真正把握課程内涵。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04).

[2]张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7,(04).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维有效策略
情境教学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运用
情景体验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的运用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