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力测试命题常见误区和对策

2018-10-17 06:27叶佳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段注意力命题

叶佳芳

(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8)

一、小学语文听力测试的必要性

1.深入贯彻语文“新课标”的必要措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口语交际的目标与内容中对不同学段学生“听”的能力有不同要求。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第二学段(3—4年级):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他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第三学段(5—6年级):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1]足见“听”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引导教师进一步思考,应采取何种策略培养学生听力,合理考核评价学生听力水平,改进教学措施,实现教、练、评一致。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综合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的语言交往,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2]由此可见,“听”是四者中的首要能力。语文听力训练和测试,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听辨力、听记力、听解力和听评力等各种听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听力测试命题常见误区

1.内容脱离听力范畴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对听力测试了解甚少,大部分仍停留在“听力=听写”的阶段,命题时经常出现听写词句或词语运用,例如:

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他( )地流下了眼泪。

A激动 B机动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并不需要以听力的形式来测试。

2.考查点单一,重在考查听记力

语文的听力包括听记力、听辨力、听解力和听评力等多种能力,但命题者经常将听记力误等同于听力,在命题中对听记力的考查占了大比例。例如听一段短文回答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缺乏理解和运用,主要都是考查听记力,内容单一导致评价不全面。此外,不宜出现太多判断题,判断题的局限性是学生容易猜测,不能准确地进行评价。

3.忽略不同学段的认知特点

从生理上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听觉时间长,听敏度不一样。从心理上来看,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因此,命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但当前的命题却忽略了这一点,不同学段的题型设置、难易程度、测试时间没有科学区分,无法科学、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听力。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四年级曾经有一道命题:听句子,听到的词语打勾。一共设置了10道题。对于中年级而言,听词语的难度偏低,且题量太多,学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这类题型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且题量的设置以3—4句较为合理。

4.测评体制经验直觉化

“听”的内容具有瞬息性和不可重复性,一次测试无法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当前的听力评价缺乏相应的体制,评价标准偏重于经验直觉化,缺少科学可行的操作方法和依据,难以在有限的题目和时间内全面考查学生各种听的能力。另外,厦门属闽南方言区,部分学校缺乏普通话专业、口语水平较强的师资,无法保证听力测试顺利进行。

三、小学语文听力测试命题对策

1.丰富内容和形式,体现全面性

一般认为听力是由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准确理解语义的能力、话语品评概括的能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四大要素组成;在语文听力中主要表现为培养和考查听知记忆力(注意力)、听知理解力、听知辨析力和听知品评力四大能力。在命题时需要丰富内容,全面评价。如设置连线题来考查听记力;可以用学生比较陌生的成语故事来考查学生的听解力;还可以设置绘画题,同时考查听记力和听解力。例如:

根据短文内容,把下面四处景观的序号标注到相应的位置。(图1:景观示意图)

A. 花坛 B.假山 C.凉亭 D.长廊

图1 景观示意图

丰富命题内容和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使评价更全面、科学。

2.科学选取测试材料,注意层次性

根据不同学龄段的认知特点,小学语文听力测试材料的选取也应体现层次性。

第一学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性与稳定性相对较差,识字量少,阅读面窄,对语言的敏感度较低,具象思维发达。因此,选择的测试材料切忌内容过多,而应兼顾形象性与趣味性。如简单的生活对话、儿童喜闻乐见的寓言童话,加以图片辅助的句子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例如:

听句子,在听到的图片下打“√”。(图2:日常活动图)

图2 日常活动图

( ) ( ) ( ) ( )

这类题目适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听注力和联想力。

第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性较强,识字量和阅读面有所扩展,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的敏感度有较大进步。因此,材料的选择要含有一定的话语逻辑、情感态度判断,学生不仅要听懂,还要抓住重点,感知重点词或中心词。如可以选择简短的戏剧故事、带有情境的生活对话等。例如:

小刚对小明说:“明天去忠仑公园?我上周六才刚刚去过。”判断:小刚的意思是说他不想去忠仑公园。 (√)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抓住“才、刚刚”等关键词,结合说话人的语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第三学段: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语言敏感度、逻辑思维能力及求知欲逐渐增强,因此,材料的选择需要学生在听的同时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如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交际对话、新发明新创造的说明文等,还可以将新闻联播和音乐等融入题中,设置一些情境干扰。

3.合理设置题量和时间,提高科学性

不同学段的学生注意力、思维方式各具特点。一般来说,5岁到7岁儿童专注于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为15分钟,7至10岁为20分钟,10至12岁为25分钟。[3]高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相对较强。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题量设置为低年段8—10题,中年段10—12题,高年段12—14题。时间上,低年段不超过10分钟,中年段不超过12分钟,高年段不超过15分钟。结合测试材料的选择,进一步提高命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完善测评体制,体现客观性

香港、台湾地区在语文聆听能力的评估与检测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值得借鉴。笔者认为可以从分辨语音正误、听懂话语内容、记忆重要情节、辨别主要观点和判断信息准确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在读题方面,应选择普通话标准的教师来读,尽量减少客观误差。各个地区和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健全的测评体制,才能对学生听力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

“听”和“思”是联系在一起的,听力训练同时也是思维训练[3]。语文教师应足够重视,通过听力测评检验,改进听力教学,坚持听力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猜你喜欢
学段注意力命题
让注意力“飞”回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