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要关注学生的“学”

2018-10-20 01:17徐春芳
文理导航 2018年18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

徐春芳

【摘 要】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寻求“教”与“学”之间最和谐的一种关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找准教学起点,设计教学路径,解决学习困惑,调整教学预设,旨在让教师的“教”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关键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学定教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符合学生的真实基础,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寻求“教”与“学”之间最和谐的一种关系,旨在让教师的“教”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一、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找准教学的起点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一论述,充分表明了教师在教学时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教学起点。

笔者在执教苏州市级公开课《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就尝试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以面积概念作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时,有明确的方向、有适当的方法。

1.回顾旧知,找准研究方向

课始新授时,引导学生用合适的“量”测量,让学生联系面积单位的测量经验,尝试自己寻找合适的体积单位去量,明确:比较面积大小时,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量一量;比较体积大小时,可以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去量一量。初步体会借助旧知识可以解决新问题。

2.激活经验,发展类比思想

在激发学生统一体积单位的需要时,引导学生激活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基础,追寻知识的原点,回顾常见的面积单位,尝试梳理出常见的体积单位,并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发展类比的数学思想。

3.新旧对比,突破重点难点

“体”离不开“面”,数学学习中有些概念与旧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经历从面积单位旧知迁移到体积单位的新知这一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发有效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

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计教学路径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从经验出发,但又不能盲目跟从经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习中还存在负迁移,也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经验的负迁移会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应有选择地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并沿着学生的经验拾级而上,设计有价值的学习路径,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建构经验并重新积累经验,最终有所收获。

如笔者在《认识百分数》一课的教学中,在反复斟酌中明确了教学素材的删选原则。虽然“百分数”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概念,但是学生有“分率”“比”“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些知识经验为前提,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探究百分数的读写、意义、价值和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百分数,学生是有充分的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有时,经验层面上积累的素材不一定都能为学习所用。因此,立足于数学、立足于儿童的发展,对经验进行筛选很有必要。在仔细斟酌以后,逐渐明确了以下三点筛选原则:

1.只有生活味的百分数不用

例如,“成功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从数学角度出发,很难说清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再如广告语里的“100%正品,100%诚信”,前一个100%还能理解,正品数量是商品总数的100%,后者就很难理解了。这些百分数虽然在生活用经常出现,但是仔细地研究其数学意义,就经不起推敲了。

2.简单重复的百分数不多用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百分数,更多的是关于日常吃穿住行的,如“充绒量70%”“羊毛含量80%”“苹果汁含量30%”,其中的百分数,只不过具体成分的名称不同,本质的数学意义上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因此,同类型的分数,在本课中不过多的重复出现。

3.不能为学生所理解的不用

如果百分数的本质定义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那么即使再好的例子也不适宜作为教学素材。例如酒标中的百分数,有些表示“V/V”,有些表示“M/V”,有些更是所含原料的比率,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能理解此类百分数。

总之,要合理取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对学习有积极的、正向作用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素材,从而为学生量身定制有效的教学路径。

三、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解决学习的困惑

学习一个新知识,我们往往只关注这个知识是什么,怎么运用,不去问“为什么”要创造这个概念。而“为什么”,恰恰揭示数学知识体系中这个知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事物本源的地方去深思,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才能看到思维的最美风景,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而只有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有了需求时,才会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如果这时教师能够因势利导,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常說“以学定教”,即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最优化的发展。这是我们教学的一种美好境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教学就是要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基本学情也就会不同,因此,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去面向不同的学生,显然就有违课堂的本质了。

如笔者获得苏州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比的意义》一课。备课时,我思考了如下问题:学生对“比”的认识不会是零起点的,那么他们的起点在哪里?他们对“比”的了解到底达到哪种程度?他们通过自学可以掌握好哪部分的知识?关于“比”,他们还有什么问题和疑问?还想了解哪部分的知识?因此,对学生进行一个必要的预习指导和课堂前测,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这堂课大胆从学生前置学习的需求出发,精心设计了“自主学习单”,依托前置学习,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课前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原生态认知和学生的问题贯穿于整堂课,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所关心、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彼此的交流中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深刻的数学体验。

四、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调整教学的预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也是如此,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如果同一篇教案可以轻松地驾驭任何班级,毫无调整,我觉得这样的教案谈不上优秀。名师张化万说:“要真正做到课堂师生生命活力的张扬,这就需要我们更新理念,加强课前的备课预设。只有事先尽可能周密地预设课堂,才可能出现有效的课堂生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案只是一种预设,不同的学情就应该有不同的预设,只有预设充分了,学生在课堂上才可能创造精彩的生成。

笔者在2013年11月19日张家港市第十五届课改展示月名师展示课中执教了《认识百分数》一课,上完后,广获褒奖。课后,很多听课老师问我要上课的教案和课件,我说:“课件每一个班级上课都不一样,教案也是,虽然大思路是相同,但具体环节和细节,每一个班级、每一次上次都不一样。本节课一共上过6次,实际上就有6个不同的版本。”后来我整理了近一万三千字的磨课经历,包括在展示月中的上课教学实录,提供给大家,相互研究和探讨。我在磨课经历中谈到:“在逐步完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也感受到课前与学生接触是很重要的。前几次借班上课都是让任课教师帮助分发自学作业,基本没和学生课前接触,学生还是有所拘束,即便课前鼓励他们大胆‘讲,但是学生还是放不开手脚。在城北小学上课,学生则非常积极,举手的学生很多,敢想敢说。我想这离不开课前我两次来到城北的充分调动、分发预习作业、收预习作业、与学生谈自己的课堂教学观。”

作为一名教师,我們要更多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计由起点到终点的最佳路径,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与数学“相向而行,彼此相遇并交汇融合”,形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协调统一。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
小学数学教学以学定教的实践思考
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打造数学新课堂
以学定教,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