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元评价为品德与生活课堂添彩

2018-10-20 01:17郑燕平
文理导航 2018年18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多元评价高效课堂

郑燕平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情感、人格、心灵、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他们以更好的姿态走向自己的人生。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能够实现对教学活动质量的有效评估,帮助被评价者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从而促进每个孩子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升。本文将对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多元化教学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多元评价;高效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的主人又是刚步入学龄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可塑性极强的七、八岁孩童。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什么时候进行,具体有什么评价要求等一般都由教师提出,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评价活动中,很难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科自身的特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避免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化、教学评价目标固定化、教学评价主体片面化、教学评价标准统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课程本身的单调性,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调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主观学习动力。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应发挥多元性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激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成群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一、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需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同伴交往、合作的方法和技能,实现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相互融合,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地达成四维目标,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一)重视儿童的精神成长,重视深层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始终把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二)关注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改变偏重形式、道德说教的倾向,这也是教学评价目标的重要方面。(三)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保证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升。评价目标倡导开放、多元,评价过程应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评价主体多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来自教师、同学、家长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提升教学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第一,实现有效的师生互评。在学完一堂课之后,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同时也给学生机会来对老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的建议,以此来不断保证教学评价的互动性,提升评价效果。但刚开始让学生评价老师时,学生可能只说优点,不好意思说建议,于是出现了作业本留言、email留言、“快递员”纸条。如:老师,我希望您在课堂上多组织游戏活动;这节课我举了几次手,您都没叫到我……当然,有时候老师也可以直接在课堂上问学生: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学习乐趣和主动性,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更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第二,通过小组成员互相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用”好“或”不错“等简单的词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评价方法不了解和认知受限于水平。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如何正确评价他人,耐心听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使学生的评价变得有理有据。在小组成员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分享活动体验、交流活动心得,既尊重了每一个孩子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又了解了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第三,借助家长评价,促进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对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来说,这门相对比较灵活的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或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家长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具体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提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有利于家、校、师生的沟通。如:在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时,布置“给妈妈过节日”的作业,让家长帮助拍下活动照片,并附上:妈妈评价语言,到班级交流。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还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家长支持和督促学生的实践活动,又使课内和课外的教学得到有效连接,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评价质量和评价效果的提升。第一,在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的时候,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语言的措辞要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学习的乐趣。根据学生自我认识、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要素的不同来进行评价,通过分层教学评价来实现,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其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善于突破以考试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同时要结合学生平时表现、作品完成情况、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实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对不断丰富教学评价形式、促进学生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强化了教学质量,推进了素质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

四、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

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个人能力、学习兴趣等要素都不同,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从而保证教学评价的人性化特征。只有善于打破一维的教学评价标准,才能够还原教学生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此门课程的活力与朝气,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祖国妈妈,在我心中》时,我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观看国庆庆典、主题演讲、唱国歌、诗歌朗诵、绘画手工等方式歌颂祖国,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由于每位学生的表现不同,側重点也不同,因此在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的时候,可以从学生个人潜能、课堂教学活跃度、个人思维能力拓展、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评

价,从根本上发掘学生的优势,将这些优秀品质融入到综合教学评价中,实现最公平、最公正的教学评价,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教学改革的实现。

结语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对学生心智、情感、思想、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利实现,促进他们的心灵发育和人格形成,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直观重要的促进作用。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教学评价目标、教学评价主体、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从而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为《品德与生活》高效教学活动添光彩。

【参考文献】

[1]邱爱娟.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谢小燕.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评价[J].基础教育研究,2008,07:10-11

[3]熊金梅.浅谈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上),2015,02:12

[4]蔡丽香.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J].教师,2015,31:112.

[5]张金宝.小学品德与生活的多元性评价.小学时代.教师。2010.11

[6]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多元评价高效课堂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