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诈骗频发原因与防治对策探讨

2018-10-20 03:48朱国庆邓毅岚
三峡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原因与对策电信诈骗高校

朱国庆 邓毅岚

摘 要:由于互联网信息的高速发展,各国各地区诈骗手段不断传入中国,而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便成为诈骗的首要攻击对象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遭遇诈骗,人们对电信诈骗的讨论也达到高潮。通过介绍电信诈骗的基本内容,分析大学生被诈骗的内外在原因,认为我国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完善高校教育考核体系,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促进各级政府更有作为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电信诈骗;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5-0099-04

电信诈骗从产生至今,借助虚拟网络、通信设备和不记名的银行卡等工具不断发展,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给个人和集体造成巨大损失。当前,国家、社会、各个机构都在思索,究竟是在哪个环节给了诈骗者可乘之机,并仔细分析电信诈骗的特点,寻找关于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措施和惩治办法。其中当代大学生作为受电信诈骗伤害的高危人群,应当如何防范其危害、保障其利益,更值得探讨。

一、中国电信诈骗发展概况

电信诈骗出现时间早,中国的电信诈骗始出现于中国台湾,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

(一)近身阶段 (1990至1997年)

1997年以前是台湾电信的起步阶段。此时的电信诈骗受信息技术、地域范围等多方面的限制,必须与人发生实际接触才能进行,其诈骗对象较为单一,其典型诈骗案例大多为“虚设商标诈骗”。虽然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限制,但电信诈骗依旧不断壮大,最有名的是台湾金光党,金光党本意是诈骗分子的集合,后来直接演变为诈骗分子和诈骗方法的代称。

(二)远程阶段(1997至2009年)

1997到2009年是台湾电信诈骗的突起阶段。此时台湾电话通讯行业发展迅速,诈骗方式已经冲破了信息技术的制约,诈骗不仅仅是接触型,也实现远程操作模式,出现了大量新型诈骗手段。尤其是在2000年后,台湾移动电话公司在福建建立了信号台,这本是为了方便海峡两岸的通信,却也为诈骗分子逃避台湾警方的打击提供了新思路。之后他们纷纷将诈骗大本营转移至大陆沿海,大量向台湾发送虚假短信,导致台湾每年被诈骗的人数高达4万多。而到了2003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陆民众的生活逐渐宽裕起来,不法分子便将诈骗对象锁定在逐步富有又缺乏防骗经验的大陆民众之中。后来台湾诈骗分子与大陆诈骗分子合作,开始两头骗。诈骗团伙在全国范围内扩张,事态严峻。

(三)跨境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两岸意识到协同合作打击犯罪的重要性,签署了《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惮于大陆严厉的刑罚,犯罪分子将机房开始从大陆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但对大陆的诈骗没有消减。在现代,电信诈骗的犯罪手段更新快,技术支持不容小觑,犯罪有规模化的趋势,电信诈骗的范围也不仅限于在某一个地方,通常会出现跨国的情,呈现出诈骗全球化趋势。[1]

二、高校频发电信诈骗的内在原因

(一)理论学习短板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但当代大学生在电信诈骗理论方面的学习太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电信诈骗的学习并未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考核范围,于是大多数学生以学习学科课程为中心,缺乏对防骗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另一方面,2014年才有了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其他更早更系统的宣传教育几乎没有,社会大氛围的忽视,限制了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路径的选择。电信诈骗对象徐玉玉、宋振宁等高中应届毕业生、大学生,在诈骗分子准确报出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后,并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怀疑,通过了高考的考验,没能通过电信诈骗的考验。维护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是人类群体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电信诈骗的理论学习应当加强。

(二)警惕意识缺乏

大学生防骗意识亟待加强,其警惕意识不深刻,自我防范停留在表面常常是因为对自身的自负自傲,以及对校园环境或他人的轻信,这都给电信诈骗的得手提供了方便。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学院,在大学生刚进校时,安排了统一的防诈骗测试,试卷由亲身经历过诈骗的学长学姐编题,大多与电信诈骗关联,[2]80分及格。在随机抽选的32份试卷中,80分以下的有9个人,最低分只有30分。最低分大学生直言认为社会和谐、惩戒严厉,诈骗分子少,且大学生不会那么容易被骗。但实际情况是,该名大学生也在网络游戏里遭遇过诈骗:该名大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页面显示扫二维码送游戏币,只一扫,网银里的钱就被转走了。

(三)社会经验不足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学校家庭看似给其营造了安全的环境,实则使其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人生阅历有限,缺乏独立处理陷阱的经历,更易上当受骗。2014年鄞州邱隘派出所曾经给辖区一所高校的部分大一新生策划了一场有关防范电信诈骗的活动,出了一份名为“高校网络诈骗重点案例分析”的调查问卷。[3]问卷显示得分很高,意味着对网络诈骗有系统的认识,防范意识较强,能有效破解诈骗分子的招数。但之后不久一连发生4起大学生网购被骗案件,其中两名受害人做过该问卷调查。他们遭遇的诈骗手法与问卷上面的题目大同小异,诈骗分子的骗局依旧成功。诈骗分子的说话艺术,通过了多次锤炼总结出来,甚至编写诈骗手册,遇见突发情况会紧急修改诈骗策略,相比之下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太少。

(四)贪利心理作祟

贪利心理实属常见,但大学生会更轻易地被影响。超前消费风气盛行之下,部分大学生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窘境,最终无法补缺;部分大学生渴望独立挣钱,却因为心急未做全面而有效的评估导致兼职被骗;部分学生会干部为举办活动,出卖大量同学的个人信息来筹措资金。在2015年5月,南京雨花台公安分局就抓获了一非法购销银行卡的犯罪团伙。[4]该团伙依靠大量招聘兼職人员办理银行卡,其中多是南京高校大学生,给予他们低价兼职费用,再高价转手卖给不法分子,最终转卖赚取巨额差价。回收银行卡的行为,明显在盗用个人信息,但为了这份利益这些大学生依然愿意出卖。

三、高校频发电信诈骗的外在原因

(一)电信诈骗行业利益牵涉庞大

1.透传技术被滥用[5]。透传技术即是透明传送,这项技术里用户可以要求指定显示已有的电话号码,解决用户因为变更了电话号码而存在的不方便。但由于电信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运营商将线路带宽出租给国内不法语音业务公司,获取利益。央视曾有爆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存在给诈骗电话开捷径的情况。比如对于诈骗电话显示虚假主叫号码10086,仍然允许透传,掩饰真实号码。

2.银行等金融机构管理不严、银行监控闲置[6]。一般情况下,银行对信用卡的发放需要仔细的审查并严谨地执行流程;对借记卡,只要所持身份证信息与银行使用的核查系统相一致,就能予以办理,由于银行之间恶意竞争,大批代办银行卡现象依旧存在。

(二)电信诈骗侦查破案过程复杂

电信诈骗犯罪事实查证难。[7]诈骗分子使用的都是虚假信息的电话卡和银行卡,使查证犯罪事实难。犯罪分子将大额资金分流取走之后,便立即将手机卡、银行卡等相关证据销毁,改变藏身地点。即使犯罪分子被抓获,往往也只承认使用现有手机卡或银行账号所进行的诈骗活动,对之前所犯案件拒不承认。

(三)电信诈骗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伪基站技术的发展。[8]伪基站”即假基站,伪基站设备体积小,只需一台主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外加一根天线就可以组成。伪基站能够搜取以其为中心、一定半径范围内的手机卡信息,冒用他人手机号码强行向用户手机发送诈骗、广告推销等短信息。继固定式伪基站、车载移动式伪基站之后,出现了“背包式伪基站”。“背包式伪基站”的出现说明,电信诈骗犯罪工具已经更加小型化、移动化与隐蔽化。随着伪基站技术的发展,其威胁性越来越大。

四、高校大学生电信诈骗防治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教育考核体系

1.开设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实践课程[9]。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教育的力度,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测试。在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电信诈骗,考察该大学生的处理方法,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为奖学金考量标准的一部分,激励学生学习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

2.与当地公安机关合作,请民警现身说法[10]。高校可与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合作,发挥民警实践的优势,以案例现身说法到高校开法制课。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警务室、保卫处的作用。将警务室、保卫处的校园诈骗案件资料汇编总结,通过各种传媒介质让大学生了解掌握。

3.完善校级考核指标体系[11]。高校可把发案情况纳入各系辅导员、教师的绩效考核。有效地将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教育教学部门,最大程度的引起教师、辅导员、大学生的重视,营造全校共同防诈骗的氛围。

(二)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

1.学习知识。电信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快,通常与新事物结合。例如常见的“急需快递物流单号录入员”、“求代写大学毕业论文”这般的广告。课堂里学习的诈骗手段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甚至已经被诈骗分子淘汰。经常关注电信诈骗的趋势、思考新生事物的潜在问题,才能将诈骗分子的套路破解。

2.提高意识。对一切突如其来的诱惑都要提高意识、保持冷静。涉及银行卡、验证码一律不答应,尤其在网络消费后;有且只响一声的陌生电话,学会静观其变;对中奖短信保持警惕,即使对方能提供自己准确的身份信息和通讯方式。

3.保护信息。

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各种麻烦随之而来。公共场合上网后自动下机,删除密码;丢快递包裹时,销毁包装上的个人信息;丢失学生证、身份证等重要身份证件后及时挂失;在常见的街头调查问卷中,不透露自己的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码;在手机通讯录里不直接标注关系称谓;手机要设置严格的防骚扰的程序、阻拦恶意信息。

4.再三核对。电话和短信都可以造假,应打电话询问当事人,当事人无法接通的也要询问其他相关人,耐心辨别真伪。

5.冻结银行卡。被骗人及时冻结账号可以减少损失,被骗人在发现被骗时,及时拿着银行卡去ATM机上,连续三次按错密码,银行卡就会被锁,被骗人要趁着这个时间去柜台办理相关业务;或者利用电话银行口头挂失,挂失一次生效五天,尽力减少损失。

6.及时报警。意识到遭遇了电信诈骗要及时报警,让警方介入调查,时间越短损失越小。北京警银联动的“查控中心”在遭遇电信诈骗报警,五分钟内可止付。

(三)促进各级政府更有作为

1.要完善规范电信运作的地方法规。电信行业发展迅速,为了完善电信法律体系,适当出台细致的地方法规,能从法理上解决电信管理难、监控难的问题。大学生属于电信诈骗的高危人群,出台针对大学生电信诈骗的地方法规,以严厉的惩罚威慑诈骗分子。

2.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发挥其资源和信息优势,通过开办宣传会、发放宣传单的形式,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电信诈骗的有关知识,加深大学生对电信诈骗的认识程度。

3.通信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通信管理局的职能是专管省区内的通信行业,负责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审核和电信设备进网的管理。可通过行政手段,全盘筹划电信行业治理,例如严格审查入网资格、检测电信设备的使用等。也可联合公安部门、媒体、运营商、银行,成立专治组,专门打击针对大学生的电信诈骗。还可利用其技术人才优势,对电信诈骗的进行技术狙击。[12]

4.工商局、人民银行等部门要进行严格的市场监管。工商局、人民银行等部门可作为监督部门,要加大对银行、电信行业经营活动的规范,严厉查处开黑卡等行为。定期检查实名制执行情况,通过行政罚款、责令整改、取缔无照经营户等方式,发挥监管惩戒作用。既防止诈骗分子使用银行和通信工具对大学生作案,又预防大学生自己开黑卡出售。

综上所述,电信诈骗损害国家形象、吞噬社会诚信、给人民和集体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犹如毒瘤,不能放任其扩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脊柱,需要时刻警惕,不给诈骗者可乘之机。国家、高校、社会也应该查漏补缺、完善各项条件,发挥最大力量,防止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的伤害。

注 释:

[1] 杨加宇:《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2期。

[2] 李芳:《新生报到先参加防骗考试》,《武汉晚报》,2016年9月4日第8版。

[3] 王晓峰:《大学生屡遭网络诈骗》,《宁波日报》,2015年9月27日第2版。

[4] 季宇轩:《电信诈骗牵出银行卡非法购销案 南京大学生上当受骗》,《扬子晚报》,2015年6月8日第A25版。

[5] 杨帆、陈海鲤:《电信诈骗犯罪特点趋势、打击难点及防控对策》,《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6期。

[6] 王喆骅、王丽萍:《电信诈骗犯罪之新动向及打防研究——以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为例》,《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2期。

[7] 钱洋:《电信诈骗犯罪侦查难点及对策研究》,《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8] 陈惟杉:《戳穿电信诈骗术——伪基站是个什么鬼》,《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7期。

[9] 董银苹、韩洪文:《论高校当前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基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受害问题的思考》,《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10] 刘兴然.:《学校开展预防电信诈骗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初探》,《教育教学论壇》,2017年第6期。

[11] 甘本鑫:《依托高校警务室防范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实践初探》,《赤子(上中旬)》,2016年第21期。

[12] 黄夏露:《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猜你喜欢
原因与对策电信诈骗高校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与对策
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隐私权的保护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
北京住房价格上涨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失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