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语文课堂

2018-10-20 21:16刘秀英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刘秀英

摘要:语文课堂是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如何让传统文化扎根于语文课堂。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8) 02 - 0248 - 0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教育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2014年3月26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人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语文是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能力外,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让传统文化扎根于语文课堂呢?

1.学习中国汉字——溯源

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承载了伟大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字理,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从而寻找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每一种造字方法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分析汉字的字理和字义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楷体,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体美,然后,可以分析汉字造字的原理,介绍每一个汉字蕴含的字理,开启学生探索中华文化起源的兴趣之旅。

如,在教学“刃”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刀具的图片,让他们刀的说说哪个部位最锋利,然后在最锋利的部位做上记号(即在刀上写上一点),就变成了“刃”字,意思是指锋利的地方。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会意字表达的含义,纷纷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十分重要的窗户,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汉字资源,引导孩子们从汉字中追溯民族文化的根源。

2.学习古诗词——润心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是古人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但能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能滋润心田,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S版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共收录了七十多首必背的古诗词(含百花园):这些古诗词有的赞美了春天或生命的美好(孟浩然《春晓》、叶绍翁《游园不值》),有的描绘了离别的悲伤(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的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怀(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还有的抒发了深沉的爱国之情(陆游的《示儿》、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些古诗词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当时的文化,还能使孩子们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把古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柳宗元《江雪》(S版三年级上册)这首千古名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吟诵,说说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然后出示一幅大雪茫茫、人迹罕见的插图,体会诗中环境的寒冷寂静;接着引导学生体会这位渔翁的孤独寂寞,找出藏头句子“千”“万”“孤”“独”;再引导学生从茫茫大雪中,诗人仍执拗地在恶劣的环境中钓鱼,体会诗人不向权贵折腰的不屈精神;又详细介绍诗人遭排挤打击的生平背景,加深孩子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最后,配上《江雪》的插图和伤感的配乐,吟诵本诗。这样,孩子们对古诗意境的体会更加深入,情感体验更加深刻,传统文化中“傲气”“骨气”的种子已悄悄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3.学习成语故事——明理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生的精彩晴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每个成语故事后面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拓展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要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

比如在学到《程门立雪》(S版二年级下册)成语时,就可抓住“悄悄”“默默”“轻轻”一系列的词语理解杨时尊重老师的崇高品质,从而让孩子们明白尊师重教的深刻含义。 语文教材也出现了不少寓言故事里的成语,这些寓言故事虽短小,但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大智慧。如《狐假虎威》(S版三年级上册)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亡羊补牢》(S版二年级下册)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诸如“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成语,积累语言,明白事理。

4.学习历史故事——励志

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有许多描写中国古代名人事迹的故事,如《虎门销烟》(四年级下册)、《文天祥》(六年级上册)、《詹天佑》(六年级上册)、《将相和》(六年级上册),这些历史人物或忠贞爱国或坚韧不拔或智勇双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的典范。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课本资源,使学生明白这些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凝聚了民族的灵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受到触动。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扎根于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翱翔。

参考文献:

[1] 杨梅娟,扎根语文课堂丰厚语言积累[J].吉林教育,2016(25):101+ 121.

[2] 王晶靜.传统节日文化扎根语文课堂的路径分析[J].学语文,2013 (04):7-8.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