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蓼莪》赏析

2018-10-21 11:21李佳艺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比兴全诗小雅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短短16个字,便描绘出了孝子对于父母的感恩,如此简洁朴实之作,便属《诗经·小雅》之《蓼莪》。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论:“此诗为千古孝思绝作,尽人能识。”的确,《蓼莪》一诗自流传以来便因其真挚的孝思而感染无数读者,甚至跨越古今。

曹植《责躬诗》曰:“昊天罔极,生命不图”。

齐人顾欢之孝:顾欢母之去世与水有关,母亲去世后他六七天都滴水不进,并隐居在母亲的墓旁,不再出入仕途。只是在天台山上开设书馆教授学生,学生有近百人。顾欢很早就成为了孤儿,因此每每读至“哀哀父母”都“执书恸泣”,他的学生十分感慨,“尤是废《蓼莪》篇”。

朱熹《诗集传》过记载王裒哭父的故事:晋人王裒的父亲死于非罪,他每次读到《蓼莪》一篇都会想起自己那命运悲惨的父亲,都会無法克制内心的情感而痛哭不止。他的学生无法劝慰,只好将《蓼莪》一篇删去,防止自己的老师再陷入到不能自己的悲伤中,可谓“诗之感人至此”。

甚至英明如唐太宗,都会由《蓼莪》篇生出无限感慨。《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上记载了唐太宗对太穆皇后的追思:“朕幼荷鞠育之恩,长蒙抚养之训。蓼莪之念,何日云忘?罔极之情,昊天匪报。”在这里即化用了《蓼莪》的第四章。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可见“哀哀父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等句子所表达的对父母的感恩追思之情已经跨越时空的界限,给无数孝子们的心境做了最好的诠释。

《蓼莪》六章三十二句。首尾四章、每章四句,前两章以“蓼蓼者莪”起兴,最后两章以“南山”之貌起兴。即分别以植物“莪”和南山起兴:“莪”不是那普通的“蒿”和“蔚”,让作者联想到了自己那可敬可爱的父母;南山的草木依旧葱茏,风势依然强劲,作者却不能好好的赡养父母,要遭受父母离去之苦。

在首、尾四章,作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作者想要抒发对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没有直接表明,而是先言“莪”不是“蒿”、“蔚”,再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关于为何用“莪”与“蒿”、“蔚”来比兴,历来说法不一。周象明在《事物考辨》卷之第五曾有所表述,并认为严粲《诗缉》中提出的观点较为可取,即莪初生时为莪且可食,长成蓼蓼然的样子时即为蒿。以莪之可食、蒿之无用来比喻父母与“我”的关系。父母生“我”,“我”长大后确无法让他们颐养天年。《说文解字》中云:“蔚,牡蒿也。”因此第二章以“蔚”起兴意义与第一章同。作者以植物间略微的差异兴起全诗,将“子欲养而亲不待”感情表现得加真切,使得诗篇更加曲折、生动。尾两章先言南山之高大、朔风之刚劲,自然物象之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意在衬托世事无常、人事沧桑。

但中间二章却每章八句,这样的格式在以严谨庄重著称的雅诗之中十分特殊。如果将中间两章从全诗中剔除,诗歌想要表达感情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结构更加整齐。那为何中间要插入两章呢?从诗句表达的意思来看:瓶子空了,是罍的耻辱,若是这样的活着,那不如久久的死去。没有父亲母亲、也没有了任何的依靠,出入都会含着忧伤;父亲母亲生养我、抚养我长大,这样的恩情又如何能报答。

作者写作的用意不言自明,即在这两章在具体的抒发看到“蒿”和“蔚”后作者的心理活动,然后直接呼喊出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辛酸和需要面对的父母不在的痛苦,在第四章更是连用了九个“我”字来表达父母的养育之情,令人震撼。“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都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句意相互交融,但是情感的抒发更加有力。姚济恒在《诗经通论》中曾言:“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后一句九个“我”字的大段排比,绝对是劈空而来,摄人心魄,也使得全诗的情感达到了最高峰。

并且作者不仅继续使用了比兴手法,而且还运用了大段排比以及互文手法。“瓶之罄矣,维罍之耻”朱熹在《诗集传》中理解为:瓶、罍都是酒器,瓶小罍大,瓶罍之间犹如母子之间,瓶空罍满即父母尽心抚育孩儿却不能颐养天年,这是孩儿的过失,甚至耻辱。即运用“比”形象的表达了母子依存,相互哺育的关系,也使得后来“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抒发水到渠成。

所以该诗前两章用植物比兴,先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即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当读者的情绪被完全带入到诗歌深情的氛围后,作者便更加直接的疾呼对父母的爱意。如果说“蒿”和“蔚”是虎头的话,那“南山”和“飘风”则是凤尾。当思念父母的感情如洪水般喷涌而出时,作者继续以物象渲染气氛。作者如此悲恸的思念父母,但是南山依然高大,风势依然强劲。大自然孕育的物象不会因为人事的改变而轻易发生变化,以自然的生生不息来衬托人事的短暂无常,更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并且如此一来,诗中章的强烈抒情既不是凭空而来,又不是戛然而止,前后都有所铺垫、缓冲;诗首章、尾章都以自然景物起兴,彼此呼应,显得结构更加精致。因此,《小雅·蓼莪》不愧是孝思之作第一。

作者简介

李佳艺(1997.09—),女,黑龙江省林口县人,学历:本科;在读于:河南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比兴全诗小雅
劝学
小雅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毛诗正义》“比兴”观论略
小雅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