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班级建设新路径

2018-10-21 11:28邵秋芳赵贵松
科技信息·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互联网+教育互联网

邵秋芳 赵贵松

摘要:班级是大学生在高校最基本组织形式和归属单位,是高校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重要场所,具有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动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者的主力军。将大学班级建设和“互联网+教育”有效结合,成为当今大学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大学生;班级建设

一、“互联网+教育”的含义

“互联网+”是指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一种信息通信技术,“+”代表互联网对各个行业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作用,通过互联网的渗透和改变来催生传统行业的变革与发展。比如“互联网+通讯”造就了QQ、微信、易信等一些众所周知的即时通讯平台,“互联网+零售”成就了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很多电子商务巨头等。“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重塑教育模式、内容、方法、工具、体系,它强调的是让教育不断拥抱并适应互联网,让师生都参与利用互联网海量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传递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能将当今大学班级建设和互联网平台做到紧密结合,将会对大学班级管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班级建设的优越性探究

(一)“三性”浅谈互联网特点

1.高效性

互联网跨越时空,能在第一时间落实师生间的上传下达工作。相较传统班级建设模式,互联网能通过各种媒介将建设思想迅速传递给每位学生,而非班委干部充当“中间人”进行传达,提高班级建设效率。

2.多样性

互联网中具有大量信息可供师生参考,充分做到资源共享,持续为班级建设增添活力和动力,使班级建设工作博采众长,得到不断优化;班级管理模式不断升级、日臻完善。

3.互动性

“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和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体现出班级建设过程的民主性、平等性。符合当代高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德育要求。

(二)打破固有模式,创新思维,助推班级建设

在以往班级建设过程中,辅导员往往为发号施令者,而广大学生则为命令执行者。但由于辅导员和学生存在一定年龄差距,产生的代沟极易对班级建设工作造成阻碍,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班级建设工作更是百害而无一利。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迎合了学生心理,锻炼了学生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在频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打造出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对辅导员认同感上升,班级凝聚力也会不断增强。

三、“互联网+教育”班级建设的路径研究

(一)把握学生特点,调动积极性,强化主人翁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尝试乐此不疲,同时,他们也有极其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将“互联网+”与班级建设结合的过程中,要做到让学生成为参与主体,不断强化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

1.建设特色班级主页,凸显班级特色

在班级内,由学生干部进行组织同学进行班级主页的建设,将班级日常事务、班级活动以网页的形式进行展现,在加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我锻炼提供良好平台,做到因材施教。

2.建设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班级内部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社交软件建立学习经验交流群,辅导员或者专业授课老师可以定期公布相关专业学习信息、就业信息、在线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也可以让一些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加入进来,传授学习经验。还可以设计研发属于自己班级的学习APP,录制专业学习网课视频、制作学习动画等,让学生可以随时在线下自主学习。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利用“易班”等软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班级微电影制作比赛、班级联谊活动等等,不断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使原来以寝室为主的小集体得到沟通交流,逐步形成班级这个大集体,不断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鼓励家长参与,实现家校互动。

进入大学以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远离父母,独自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学习和生活。学生盡管能够独立,但仍然对父母有一种强烈的依赖关系。因此,利用互联网的超时空性,将相隔遥远的家长和子女迅速连接起来,对大学班级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1.构建家长后台监控模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在学习上可以通过在班级主页或者学校相关学习软件上实现家长后台监控,每天将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进行整理,反馈给家长。这一措施既便于家长更好了解学生情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促进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大学班级建设和管理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2.打造特色交流平台,实现良好家校互动

学生在大学会面对各种压力,但由于诸多原因,并不会让家长知晓,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厌学情绪。因此,可以在班级主页里设置类似于“家长留言墙”的特殊单元。让家长用正能量的文字对学生进行鼓励,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日”活动,以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为家长和学生传达情感搭建桥梁,实现良好的家校互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

[2]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洪明:《班级变革:框架与路径》,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4]陈建文《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5]李伟胜《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互联网+教育互联网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