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文入工:将古诗词融入工科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2018-10-21 11:16杨益航林佳李奋强李辉
高教学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古诗词融合

杨益航 林佳 李奋强 李辉

摘 要:文章解读我国的古诗词蕴涵的丰富道德、人文精神资源,挖掘古人对大自然中现象的解读和理解。分析工科课堂理论多、理解难度大、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提出将古诗词融入工科课堂的教学,不仅让文化素质教育在日常课堂中落地生根,还让学生在工科知识体系的学习中积淀升华,使诗歌补充呼应所学的专业知识,促使工科学生也能在人文和谐的氛围里诗意栖居,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工科课程;融合;古诗词;科学理论

中图法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6-0007-03

Abstract: Amo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here are comprehensions of natural events beyond spiritual resour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ssive scientific theory, indigestibility and tediousness of engineering courses. We propose a teaching method combining ancient poetry with engineering course. It not only makes sure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lets the knowledge settle in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al system. Combination of ancient poetry with scientific theory will give engineering students an advantage in such humanistic settings, which results in very good learning outcome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urse; combination; ancient poetry; scientific theory

筆者所在工科教研室反思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难点:课程理论多、理解难度大、内容枯燥;教师讲课鲜有热情,语言单调不生动;学生听课难提起兴趣,甚至昏昏欲睡。而美国著名教育影片《死亡诗社》则是另一番景象,里面Keating老师说道:医学、法律、商业、工程等都是谋生手段,而诗歌、美、浪漫、爱却是我们活着的动力[1]。他讲的课非常受学生喜爱,其主要原因就是将授课知识与美好事物结合,让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作为启发,我们也尝试将中国的古典诗词融入日常工科课堂教学中,既让文化素质教育在日常课堂中落地生根,还让学生在工科知识体系的学习中积淀升华,使诗歌补充和呼应所学的专业知识。

一、工科的诗教

先贤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并以此教育弟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识到可通过诗歌教育能帮助人观察社会、认识人生、调节情感并养成良好的品行。近现代徐特立同志曾指出: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2]。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和中华诗词界仁人志士更大力倡导让中华诗词走进大学校园,杨叔子指出: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3]。中华经典诗词文质兼美,既贯穿着儒家仁、义、礼、知、信的道德精神和道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还有的饱含着对所生活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和思索。以材料为代表的工科专业就是我们现代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典型,在此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学中可寻得不少诗词珍宝供借鉴引用,其中的优美语言、和谐韵律、奇特想象构成的艺术意境,将使工科课堂成为一道集审美、思想道德及自然理论于一体的教学大餐。

二、教学内容策略

笔者结合所承担的《材料科学基础》[4]、《材料成型原理》[5]教学课程,探索将我国经典古诗词融入工科课程的教学中,将自然科学的现象、机理融入诗歌的凝练语言及其充沛情感,探索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下:

在《材料科学基础》的前言部分,引出南宋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6],以此告知同学们:想要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大自然,就需熟悉构成我们这个大自然的材料,而溯源材料就需从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来入手了,而材料微观世界的形态就正是《材料科学基础》要教授给大家的。课程的原子结构与结合键部分,引出李白《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介绍原子核外渺小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原子微观世界的运动与广袤苍穹一样都是“苍茫云海间”的感觉。在晶体结构的讲解部分,引入孔子《论语·子路》中“和而不同”,说明FCC、BCC、HCP三种晶体结构都是由单个原子按照一定规则组成晶胞,但它们排列的规则就不“同”了。课程的晶体缺陷部分,又引出《增广贤文》中的“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7],来说明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缺陷,后继续引出《左传·宣公二年》中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以说明我们对金属材料内普遍存在的缺陷,但为发挥材料的最佳性能,我们还是需要去干预、改造,使它为我们所用。此处更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更表现出良好的实际教学意义。

在《材料成型原理》的前言部分,引出《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8],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材料都需要进一步成型加工,才能成“器”满足我们的需求,而现我们改造大自然的“琢”就是各种的材料成形技术,并发现其中的原理奥妙。在材料的加工硬化部分,引出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介绍金属材料经一定程度压力加工后,不产生破坏反而变得更加的坚硬,在此同时教育学生遇到挫折应视为磨练而培养自己更坚韧的性格品质。在塑性成形力学基础的有限元分析部分,引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说明想要了解事件的更真实的面貌,可将“事件”划分为N个部分,细细分解看清真相。

三、教学方法及成效

鑒于我国古诗词重玄想和顿悟、重意在言外,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思维方式及伦理道德既密切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异,笔者遵循“以理工科知识为主,兼顾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的指导原则,控制课堂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灵活多样。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中精选优质素材,利用好视频、声音以及图片等素材,在课堂中将理工科知识与诗词融合,将课堂搞得有血有肉,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用体系化的知识教育,主体性的实践体验,人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诗意化的熏陶环境,使教化养成、知行合一、以人化文、以文化人相统一,让大学生在抽象、难理解的理工科知识中也能感受到文化氛围,并乐意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快乐,从内在素质上整体提升文化品位和素养[9]。

平时教研活动依据专业IEET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组织教学观摩、参观、专题讨论、集体备课、学术沙龙等活动,开展课程教学特点规律的研究,主动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为客观全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改变原纸笔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专业课程成绩的评价包含平时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实验、期中与期末考试等多个部分,以此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调动教师的上课激情,让“教”、“学”在平时就做足做好。

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古诗词融入“材料成型原理”及“材料科学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中,结果表现良好。对此两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同学们鲜有玩手机,都将双眼聚焦于教师身上,教师授课激情跟着高涨,在学生兴趣的引导下课堂也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期末两门课程学生的及格率分别达到93.2%及93.5%,学生在教务管理系统内对教师的评教打分都在9.3之上(总分10分),如图1、2所示,此已较高于往年此类课程的评教分数,总体表现出良好的教学相长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将古诗词融入工科课堂的探索中将古诗词巧妙融入工科课堂的教学,以古人的智慧引导学生对现代科学知识的理解,换个角度及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收获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融文入工打破了传统学科领域界限,探索了一种复杂难理解工科课程的教学模式,摸索了文工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也培养了工科教研室内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融文入工的探索将不仅仅是提高工科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还有抛砖引玉之用,建议工科院校的师生对人文文化给予更多关注,对科学知识和人文文化交融问题进行重视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澍,段伯升,姚玉香.论成长电影中的人性假设及其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启示——以《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3):131-134.

[2]金杰,张德亮.徐特立诗歌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1988(4):57-58.

[3]毛婷.古典诗歌教学应“读”占螯头[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30):20.

[4]王章忠.材料科学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胡礼木,崔令江,李慕勤.材料成形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高宏.为有源头活水来——认识金属材料,快乐学习化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6):89.

[7]陈山漫.《增广贤文》的中庸之道及其社会心理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9-130.

[8]王华芳.玉不琢,不成器——如何让自己的每堂课都上得精彩?[J].东方教育,2014(4).

[9]黎志强,程兰华,齐伟建,等.以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为指导构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2):21-23+42.

猜你喜欢
古诗词融合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破次元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