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北京市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

2018-10-21 11:16周磊
高教学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周磊

摘 要: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以及文化中心,并且作为一个拥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世界古都,不仅是各国领导人会晤的中心之一、商贸会展的展会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人文旅游城市,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通过北京,来了解整个中国,因此,北京在文化交流的方面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对于中国二十一世纪初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也将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众多名牌高校和数目庞大的留学生群体,文章在此基础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运用SWOT分析法,对北京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北京;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6-0009-03

Abstract: As a political center, economic cen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hina, Beijing is a world ancient capital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years. It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eeting centers of all the leaders, exhibition centers of all trade exhibitions, but also is one of the world famous cultural tourist cities, to help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understand the whole of China. Therefore, Beijing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it will also t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eat concep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Beijing, as a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has a large number of famous universiti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On this basis, the SWOT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Beij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the Belt and Road.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目前,“一帶一路”政策在火热推行之中,“一带一路”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提供坚固支撑。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存在较大优势,但若想让其发挥长足优势,必须不断对其实行改革,这些改革措施需要先进人才制定与推行,因此人才培育迫在眉睫。2016年,我国为更好推行“一带一路”,提出加大贸易带国家教育投入,共同配合发展教育。“一带一路”整体建设进行推进期间,人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目前“一带一路”政策如火如荼进行着,对外贸易、对外交流步入新台阶。因此,学校教育也应该做到与国际接轨,吸收外来优秀经验。时代不断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必须通过教学培育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加强国内学校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评判标准,成为一个国家投注精力最多的事业。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各个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经济强国、实力强国,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将文化发展放在首位。本文基于对首都高校具有的发展契机和阻碍条件的分析,进而归纳出北京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措施。

一、北京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区位优势

首先是潜在优势。十二五期间,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探索中推进,这预示越来越多优秀的人能够被发现被运用,他们的能力较之前会有明显提升,不仅思维较为敏捷,行动也较为迅速。此外,课本改革持续推进,能够让教师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北京市在教育方面花费较多资金,致力于增加学校数量。目前,北京市高校教师遴选、引进、管理和发展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与运行机制更加健全。

其次是国际化优势。首都教育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拓展。国际学生教育体系持续优化,2015年在京国际学生规模近12万人次。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留学数据,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北京与上海、江苏等东部11省市留学生共计34.19万人,占总数的69.88%。以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和北京教育国际宣传为依托,教育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京港、京澳、京台教育交流日益频繁,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稳步推进,教育对口帮扶任务高质量完成。

第三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及科研优势。其一,我国学校数量、种类增加。2010年我国总共拥有学校数量高达3000多所,大学数量高达64所,职业类院校也达到25所。同时,面向社会人士的大学数量也有明显提升,中等大学院校数量达到35所,职业技术学院数量遥遥领先,总数超过60所。这些院校的集合促进了北京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北京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效经验。其二,北京政府部门对于北京市高等教育尤为重视。2010年,北京市总共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9所,其中隶属于国家教育部的院校达到36所,隶属北京市教育厅为37所,隶属私人的院校达到15所。同时,北京市也有较多高校被加入211、985建设之中,总数高达34所。此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多次被评为世界名牌高校。北京市众多院校为祖国人才培育提供巨大贡献,越来越多本科生、硕士生走出校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二、北京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区位劣势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北京的地缘劣势是指相对于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而言的,这是区位劣势的第一个方面。北京虽然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之一,但是在汉朝人开辟丝绸之路时,当时的都城是长安(今西安),因此,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而到了新纪元,在习总书记倡导下的新一带一路中,是以联通欧亚大陆的铁路大陆桥为基础的,此起点连云港,直到欧洲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因而,北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只能作为参与者而非身处其中者,所以在中央下达一系列政策中,常常不会将北京列入范围内,这对于北京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此外,伴随科技发展与社会的重视,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其内涵建设却一直滞后,造成这一情况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办学经费不足。以北京为例,其城市内部高校林立,由此导致高校资源紧缺,而要想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有强大的办学经费作为支撑。资源费配置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同时,部分高校对国际化发展缺乏认识。我市非重点高校在教育国际化上出现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将充足的国内外市场加以合理地利用;伴随着“一带一路”地深度发展,如何准确抓住时机,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地再配置与优化;此外,对于教育服务该有怎样新的认知等等,都需要认真地思考。要想教育国际化,国际对普遍公认的课程、教育模式等进行仔细地研究。除此之外,以北京为例,在学生生源方面,本市存在较大的问题。经过数据的搜集与对比,笔者发现,高校内每年向国外输送了大批的教师与学生,但引进留学生的数量却远不及前者多;在国际合作上,虽然高校内引进了多项教育项目,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区域内学科缺乏融合发展,区域的产学研究合作也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高校国际化地长久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与邀请来的外方学者交流较少,导致学术与高校之间缺少联动性和共享性。

三、北京市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措施

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主要存在与国际化教学队伍、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制度保障三个方面:首先,专业化机构建设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为了达到将高等教育逐渐推向国际化的目的,应该积极聚集社会的力量,统筹资源,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予以更多支持与帮助,鼓励大胆尝试,勇于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人才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不竭源泉,但在这方面,我国能力明显稍弱,相关人才队伍缺乏国际视野,对国际的一些规则做不到了然于胸,正因为如此,这些人员也很少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在数量上,北京高校虽然具有优势,但同时我市与一带一路地缘较远,所集中领域也非一带一路所急需的人才,这也是我市现存的在一带一路上存在的问题,其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我市虽然拥有一批国家原“985”“211”高校以及现在的双一流高校,但同时,我市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对于本科专科及以下的分配是及其不均衡和不公平的,在各个地区,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不够均衡,这对于我市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性提升具有负面影响。北京的发展起着航标的作用,其领域内的引领示范作用也影响着多个城市在国际教育方面的发展。面对专家们极力推进北京教育水平发展,资源分配的不均严重影响了其发展,限制了北京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影响力,也不有利于双一流高校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范围内,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北京教育国际化,是重荷的结构性问题。此外,我市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存在的国际学生培养水平不高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总体评价。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专业的制度保障。现阶段,我市为了提升教育国际化程度,扩大北京在世界领域的影响力,对于国际化公共和私人教育,在一定领域上进行了适当的开放和鼓励政策,但同时,其中仍然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当,整个国际教育体系不完备的情况,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很多企业、资本会望而却步,因而导致大量的资金不愿意进入教育领域,这也导致了教育经费的不充足,而经费的不充足就会导致教育组建中从师资到基础设备的残缺,这对于加快发展教育国际化事业,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针对以上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从两方面来解决。

第一,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管理使用效益。

加强教育经费保障,完善教育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机制,依据“三个相适应”积极开展工作。首先,教育投入总量与其发展的需求应该呈正比;其次,教育发展有其一定的投入结构,在布局变化与其发展规律上应该紧随投入结构;在经费上,依靠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前提,教育资金投入后的使用效益应与其积极适应与发展。扩大渠道,从多角度筹措教育经费。伴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的增长,政府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应该呈现稳步增长的形势。除此之外,市级教育应积极发挥其作用,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滞后的学校,积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比如降低税收等,同时鼓励社会成功人士捐资办学。同时,引导学校增强社会的作用,提高社会捐赠频率。

严格规范教育经费管理。相关部门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对教育经费进行管理与分配,绩效拨款制度作为经费分配的一种,现如今已经被广泛利用,它可以保证经费分配的科学性。此外,对经费应予以科学化地利用,使其用在刀刃上。提前做好经费预算,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它可以为之后教育项目中的支出做出规划。在预算上,也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为之后的教育支出打好基础。对财务风险进行一定的防范,比如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可以通过聘用专业人才等方式。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考虑,相关评价体系应该得到落实,内部审计制度也健全完善。此外,实施财务公开制度,学校所有的支出进行公示。同时,为了使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学校的各项捐助资助政策也应稳步进行。

第二,质量为王、标准先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当前北京高校国际学生培养水平不高的现状,建议参照芬兰的宏观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内容。教育质量体系是评估的关键,因此,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对质量体系予以特别关注。与留学教育目標的一致性;留学教育质量评估结果是否提供有效反馈信息。同时建议参考德国的微观层面的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内容,从五个维度构建我国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在质量标准衡量的过程中,从以下方面予以衡量:一是学生维度:主要涉及学生专业知识准备,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的认识,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职业规划的引导。二是教师维度: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教师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三是课程资料:各专业留学生培养方案,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英语授课课程设置。四是教学方法、理论:国际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创新意识。五是文化导入:学校社团,社会实践活动、文化交流活动。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分层次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行业领军人才和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高等學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动国内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完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科教产教融合,深入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努力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以下五种人才应该做好重点的培养。首先,具有前端意识,满具创新的人才;其次,在语言上,非通用语种的专业人员也应该是重点培养对象;在国别与区域有专门研究的人才也应该格外关注;面对国内外市场,国际组织与来华青年的杰出人才也是潜力非常,因此,也应重点培养。除此之外,对于国外的办学理念,不管是从素质教育考虑,还是从均衡发展的方向权衡,我国都应该虚心学习,同时,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得到加强,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积极与海外知名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建立联系,为“外培计划”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计划”搭建平台。服务2022年冬奥会,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冬奥会后备人才的培养。

推进双向留学工作。在整合境外资源的同时,应积极与境外联络,加强沟通,确保合作逐渐正常化。同时,加强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努力提高对国际教育的认识。同时,保证国际学生质量,可以通过设立留学生奖学金的形式提高高学历学生占比。在逐步完善“留学北京行动计划”的同时,相关体系也需要及时更进健全,比如国际学生服务体系和教育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北京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研修的规模和质量,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稳妥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加快建设布局,对学院进行宣传,以增加志愿者在境外任教的人数。

参考文献:

[1]李军红.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

[2]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

[3]刘宝存,张继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学历教育:地位、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2017(05).

[4]杨晓斐.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困境与战略对策[J].高教探索,2016(8).

[5]揭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尴尬局面[EB/OL].http://edu.qq.com/a/20150421/048984.htm.

[6]王艺静.“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09):1-3.

[7]徐喜波.“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J].高教学刊,2017(15):4-6.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