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2018-10-21 06:13陈丽平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

陈丽平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人们不仅认识到课堂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而且也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仅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小学生能通过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意义

数字充满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数字与人际的沟通相联系变成一种有意义的交往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数学,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数学的学习是其他理工科类知识的基础,尤其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不仅对学生以后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而且对小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数理推算思维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并谋求共同发展,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当前的数学教育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学生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的角色,教师出示的商品标明价格,让学生参与“买卖”,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数的读和写。

教和学双方在单位时间内以投入少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我国有一种叫“洋思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变成了听众,讲课时间最多不能超10分钟,最少的只有4分钟,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或与同伴之间互学。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并不影响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只是意味着教师角色转变了,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负责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搭建平台,提供教学资料,创造各种学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少教,学生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数学课堂的有效对策

1.有效的教师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规定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互动行为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过程。有效教学行为可以通过区别于低效和无效教学行为,判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标准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行为以及取得的学习结果。数学教师善于组织知识结构,合理整合知识内容,对于教学设计更是从逻辑关系中,呈现出紧密性、连贯性等特征,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而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计划的连贯性方面还有明显不足,他们往往花很多时间用在导入新课、维持课堂秩序和聚焦学生注意力等方面,对待课堂生成问题,也总是会就回答,不会就一带而过,并不能很好的将学生问答与教学目标有效的结合,这就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数学课堂效率不高。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巧是决定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创设环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激發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有效使用指导时间,使学生将更多时间花在主动探究上;有效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提供清晰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白主要观点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的进步,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及时的提出表扬;提供反馈和强化,告诉学生关于他们的表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课堂练习检测、指导、反馈、纠正、提供课堂练习等行为可以使教师有效运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是很重要的,一个被动学习、懒惰和破坏纪律等课堂行为的学生,他的行为自然对学习成绩会带来消极影响,而如果学生表现出主动、积极、勤奋和遵守纪律等课堂行为,显然会对学习成绩带来积极的影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教学理念不断输入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权威角色受到了挑战,师生关系开始朝着平等、民主方向发展,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明显减少,学生是逐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对所探讨问题的独特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同一个问题,因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思考问题方式不同,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对其适当给予表扬或奖励。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互动来实现教学活动结果的生成性和创生性,在交往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多样化的数学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互帮互助的学习,打破原有课堂教学中唯有同桌之间交往的模式,在小组中,学生之间以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增加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同时,在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讨论的情况来控制课堂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通过小组的形式改变因班级授课制所带来的教学交往的局限性。同时,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或者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对学生小组给予引导和监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主体多元性的同时,促进更有效的数学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随堂练习题是快速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手段。随堂练习题不能仅仅只设计简单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应以梯度由易到难。在课本中的练习题,相对简单,学生基本都能准确的做完。做完简单的题目后,稍有难度的题型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数学思维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考试中的题都是与所学知识相关但要比平时的练习题稍微难些,因此在随堂练中设计相关变式练习题是十分重要的。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半命题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数学课堂学习生活,在数学学习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重林.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16(24)

[2]洪背清.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导入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6(25)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