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化背景下的商业创新的精益迭代研究

2018-10-22 10:42高欢王绍峰史辉情
商场现代化 2018年13期
关键词:创业一带一路互联网

高欢 王绍峰 史辉情

摘 要:作为一种不断创新发展中的精益迭代法在商业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不断地试验和学习中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保证企业在创业创新的时代中仍然保持优势地位。本文基于管理学的理论视角,对全球创新时代创业公司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精益创业

创新和创业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然而伴随着新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的创业成本大幅度下降,互联网下的一些独角兽企业迅速壮大,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的加入创业的行列。就目前来看,初创公司中80%从事互联网行业。大多数人往往只关注闪耀在聚光灯下的独角兽,却对众多失败的教训视而不见。

通过走访创业企和汲取精益创业思想,我们商定出一套全新的创业策略,旨在助力创业团队或二次创业者最大可能的整合资源,以此来减少失败的几率,提高成功的胜算。

因为创业初创企业面临的是一场未知的考验、充满变数与不可知,所以他们对脚下的这块土地认知甚少,是否存在宝藏,数量怎样,如何挖掘,开采多深等诸多问题朦朦胧胧。鉴于此,我们更不能直接引用大公司的管理模式,因为他们连宝藏的核心位置都不明确。但更不能听之任之,潜在的不可知因素阻碍公司前进的步伐,贸然前进只会自毁前程。创业不等同于火箭发射,因为没有预设。创业是想象在驾驶一辆汽车,需要根据路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手中的方向盘。

创业充满了挑战和未知,尤其对于互联网这样的新兴产业。因此,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价值假设。即按照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论三步走完成实验。创业的过程说白了和科学实验一个道理,可简单总结为六个字“开发、测量和认知”,这就是认知循环:需要我们首先根据假设设想出解决办法,然后依据解决方案制作出原型推向市场,供用户使用。继而根据用户的反馈和数据特征提炼新的思路。转而根据这个新的思路进一步作出假设并进入下一个迭代认知循环。

创业刚开始,我们最缺乏的资源是时间和资本。但在整个循环当中,费时最多、花钱最大的便是开发。为了节约时间和资源成本,高效验证假设,缩短我们的认知循环周期,我们引入最小可行化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这个定义与日常团队中工程师和设计师们用来模拟最终效果的原型(prototype)相类似,相比较而言我们这里的MVP不是面向团队当中的设计师或工程师的,它是面朝用户的,处处体现着对商业假设的验证,更是一个可以运行的包含验证在内的最小产品。所有不能用来验证假设的消费都可被视为资源的浪费,尽管这个功能很强大,亦或者技术非常高超,但只要方向是错的,那么它只会使你离目标越来越远。MVP可以直接被推向市场,供用户使用。继而得到最真实的用户反馈,以此来验证我们的进一步假设。但MVP离不开对速度的急求,它可以是粗糙的(但前提是你要验证的用户不能是优秀用户)、不完整的,但它必须把你要验证的假设包含在内。

我们往往急于追求成功,当脑海中有想法时就着急忙慌的去实施,但如果从精益创业的角度思考,这种方式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因为它缺少了“确定需求”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在准备开展实施前,需要明确如下:

①你处理的问题是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吗?

②如果有行之有效解决办法,客户会认同并买单吗?

③他们会向我们购买吗?

④我们能够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如果出现无法答复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返回来去验证最初的猜想。这時候绝大多数人会为坚信自己就是典型用户,甚至有很多领导会反驳“难道我本人不是用户吗?”多数的企业和项目习惯把自己的经验信奉为真理,错误的把自己对产品的认知当做用户的实际需求,这些都是典型错误的直接表现,毫不客气得说,如果企业的会议室里一直充斥的都是观点的争论,那每分每秒都是在浪费。这时候真正该做的是直面客户需求,用客户的反馈来完善产品。

历经证实的认识和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思路告诉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把产品送到顾客手里,因为除了从客户那里反馈的认知外,开展任何工作都纯属浪费。“开发-测量-认知”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我们绝不会在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之后就止步不前,相反我们要马上把捕捉的信息迅速投入到下一个迭代周期。因此,今日的捷径在明天可能就是公司停滞不前的绊脚石。

我们什么时候就可以说企业已经进入可持续增长了呢,即当老客户可以引流新客户时。我们往往容易会误判相关运营指标,误认为客户数、订单数呈现指数上升时,就认为是真正起到了作用,殊不知这数据上升的背后其实是大数额的运营成本、补贴、公关费在支撑。当这些费用被叫停,那么所有数据将瞬间回归到零。因此,当务之急只有不断增进自身业务,才是保障业务不断迈向成熟化。

一个创业者真正的成功是知道如何解决顾客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与前面提到的可持续增长问题不谋而合。一旦一个企业获得了一种健康、积极的增长模式(对个人来说则是知识和实证的蓄积),才能不断制造出更多的可能。这时单个数据、单个产品都只能被称作过程的产物。我非常认可这种说法,创业的终极目的是学习,中间产品只能被称作学习手段,这就好像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发现自我,而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只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种手段罢了。如果我们每个人不再纠结于单个的事和某次经历,我们会发现追寻的世界也变得开阔、我们所有的收获也变得有意义,我们付出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参考文献:

[1]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M].中信出版社,2012.

[2]黄锡伟.精益创业:无线时代的创业新角度[J].软件和集成,2015.

[3]许庆瑞.技术创新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4]潘墨涛.精益政府:政府治理的变革创新--以美国环境保护署精益变革计划为例[M].理论探索,2016.

[5]辜胜阻.杨嵋.庄芹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考--基于深圳创新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6.

[6]董洁林.陈娟.无缝开放式创新:基于小米案例探讨互联网生态中的产品创新模式[J].科研管理,2014.

[7]罗仲伟,任国良,焦豪,等.动态能力,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4(8):152-168

[8]Van de Ven, A., and D. Polley. Learning while innovating.Organization Science,1992.

[9]Hoholm T, Araujo L. Studying innovation processes in real- time: The promises and challenges of ethnography[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

[10]Utterback J M, Abernathy W J. A dynamic model of proc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J]. Omega, 1975.

[11]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Fritsch M, Lukas R. Who cooperates on R&D;[J].Research policy, 2001.

[13]Betz F.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M].McGraw-Hill, 1993.

作者簡介:高欢(1986.01- ),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毕业院校: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组织变革、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创新管理以及应用、资本市场与投融资等

猜你喜欢
创业一带一路互联网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