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创作
——将物象特征融合在儿童的美术语言表达中融合式美术教学策略三

2018-10-23 09:55陈勇湖州市龙泉小学
少儿美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点物象公鸡

■图、文/陈勇 湖州市龙泉小学

一、基本知识

物象真实是事物本来的面貌,人们常常会用具象一词来代替,这也是很多人一直以来对于它的美术追求,许多人在谈到美术时,往往会以像和不像来评论和思考作品。这是人们一直以来的认识和观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的家长和老师都会以“像不像”这种想法和行为去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甚至苛刻地要求儿童用写实的方法去表现所见物体。而这种“具象化的美术教学概念”不断地抑制了儿童的美术发展,更影响了儿童自身的个性发展。

查阅字典,我们会发现“具象”一词的解释是细节内容很明确,不笼统(与抽象相反)。可以想象,它以一种物象的真实而存在,是一一对应的,是具体的,是真实的。因此它可以清晰地反映事物的各方面信息。具象艺术(figural art)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由于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艺术形象都可识别,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会将客观事物各方面的描绘作为首要任务,而忽视创作者本人的想法、认识和思考。无论是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壁画,古希腊的雕塑作品,还是近代的写实主义,都可以看到这类艺术作品。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艺术家进行美术创作中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和风格,他们会非常关注自我技术的日趋成熟或外界对此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儿童是以一种自发的和自然的方式去创作的,他们的美术作品表达的是一种自我认识和理解、自我情感,其重点不在于物体本身,而在于自己心目中感兴趣的地方。因此,我们在辅导、教学、分析儿童美术作品时需要关注他们的创作原生态,关注他们的这种原发性探寻。

二、儿童的美术语言再现和解析

1.再现作品

右图是儿童创作的大公鸡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形象纯真而富有看点。大公鸡的威武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夸大的尾巴和颜色的表现,立马把公鸡准备去觅食的感觉给表达了出来,由尾巴我们再去观察公鸡额、爪,显然是很有利地抓住了地面的感觉,顺着伸长的脖子,我们看到了公鸡的额头顶还戴着一个冠,这个冠类似于人们的头冠或冠军的头饰,最后应该是眼神的刻画,它不是一般的公鸡形象,应该说这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公鸡的特性,儿童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它展现了出来。课堂上还有其他的表现。

2.作品中的儿童美术语言解析

这些作品和我们以往看到的一些公鸡的低幼儿美术作品有所差别,他们所画出来的公鸡形象看似公鸡,其实并不像,但却有很强的感染力。三幅图中的公鸡虽然都是画的侧面,但是各有自己的不同,图1是一只胖胖的很神气的公鸡;图2是一只瘦瘦的,但是却很有“战斗意识”的公鸡;图3是一只富有戏剧性的觅食大公鸡。从三幅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在自己所绘制的作品中有自己的表现,并在作品中不断重复一些图形,表达一种秩序和画面。如图1的鸡冠和身体上的黄色五角星图形不断地被重复,不断地刻画,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公鸡达到心目中的“神气”。我们生活中公鸡的形象没有类似的纹饰和图案,这些都是儿童自己知道的纹饰或是花纹。在图2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的秩序的编排,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公鸡身上、脖子上都有一排排的纹样排列,表现什么现在不得而知,但是他在表达一种“战斗时表现出来的那种紧张和汗毛都竖起来的感觉”,这些又不是在原始的公鸡身上所特有的。

可以看得出这些作品并不是儿童按照自己眼前所看到的形象在描绘,而是结合当时的公鸡形象和自己所知道的的东西在表达。由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形象存储和记忆存储”,当物象一次次地刺激儿童的感官后,儿童的存储被激活,变成富有个性的艺术绘制表达。他们和成人的具象绘画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不追求对物象的写实和写生方式,而是用自己所知道的形状、色彩来表现看到的物体。这些作品都有自己的公鸡形象的轮廓,也有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和想法,和成人的美术作品相比,更多的是一种大胆自由,富有想象力和儿童味。

大胆自由。这些作品表面有着非常开放的格局,无拘无束,表现很自由,有些作品的局部显示是干脆的,很利落的,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或者教师的现场指导,专注于自己的表现,可以看得出这是孩子们自己亲手完成的结果。同样的主题,不同的孩子,他们创作时是不一样的,他们能察觉到物象的各个特征并在自己心中进行强化,反映在纸上。在作品里,我们看不到技能技巧的娴熟,相反更多是一种自然的涂抹和刻画,这是儿童描绘的真实。

想象的空间。一幅儿童画,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给予观看者很多的空间,一些意想不到的境界。美术学习和表达不是追求那种像,更多的是对儿童素质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儿童画的创作是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这种活动锻炼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美术作品中也有各种表达,跳跃的空间、干脆却弯曲的线条、饱满而不均的色彩,这些看上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在创作中不断地在形成自己的绘画元素和语言,展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世界。

富有儿童味。儿童绘画作品琳琅满目,造型奇特,色彩鲜艳。但是不同的年龄阶段有自己的绘画表达。不同年龄的儿童,绘画表现也不同。一味临摹成人或大孩子的范画,有碍儿童独立观察和思考,有碍于儿童自己绘画语言的发展,使得作品缺少了自己的东西,很多的儿童会陷入临摹的像,失去了儿童画本身的特色。一幅有意思的儿童绘画作品中可以体察到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还能看到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过程,甚至是情感的释放。因此儿童的美术表达是儿童自身的,儿童绘画的发展就是自身的整体发展。

三、教学操作

儿童在什么时候进行美术表现,怎么表现,表现什么是一件琢磨不定的事情,但是肯定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握一个教学时间和确定一个恰当的教学点,帮助儿童在关键时期进行有意义的描述和表达。

1.确定教学点。

在课堂上,教师让儿童进行美术创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就要抛弃一些教学常规思维和做法,批判地继承美术教育传统的精华,努力找到适合儿童创作的方法和途径,在编制具体的课时和内容时需要我们重新锁定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直接指向教学的目标,把创作和评价融合在一起,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打破一直以来的做法,实现教师和儿童之间的情感通融,技能和表现的通融,知识和经验的关联,因此,必须设置一些教学点来重新建构教学。

什么是教学点?教学点不是某一个造型元素、美术语言,而是上课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和教学的教学观念、特色而选择的有意义的教学切入点和角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一个主要的教学点或由多个层次的教学点形成一个核心点。其图如下:

教学点:即画面圆心。(学生学习的核心,更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同颜色的同心圆表示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所要设计的教学内容,其中黄色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橙色是作品所涉及的知识,红色是教材所涉及的范围和教师的认识理解。)

其基本的操作就是:探寻“学科专业”和“儿童乐趣”的节点,在教学中沿着“精选作品——发现节点——分解作品——扎实细节——创新过程”的基本思路,关注作品的美术语言、主题、创作及视觉效果和儿童需求,发现形成节点的切入口;开阔儿童的创作思路,努力让儿童的表达更富有意义和个性化。

2.教学设计

任何一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都需要一个巧妙而富有过程的教学设计,这个教学设计要富有衔接,所谓的衔接是原来经验和新内容之间需要一个关联点,其次是新内容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新的空间,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才能不断地获得经验的积累,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创作活动。

案例:教学大公鸡的设计分析:

一、谈话激起回忆

1.上课前我们大家都一起来想想,在生活中,你见过大公鸡吗?它们是怎样的?

2.它们长成什么样?羽毛有特点吗?还有哪些地方你记住了?

谈话的主要意图:唤起儿童对生活中公鸡形象的记忆,通过同伴的回忆和个人回忆,将点点滴滴的信息唤起到课堂上,此时的信息是语言的描述,和他们心目中的公鸡形象可能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这样为每一个儿童自己的创作做好了一次铺垫。

二、欣赏图像

1.出示公鸡第一类的作品(日常走路),请学生说一说你看见了一只怎样的大公鸡?

2.它哪里吸引你的注意。

3.出示第二类作品(不同角度的),你看到它们在干什么?会在做什么?它们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啊?

伴随着动作,它们的翅膀、脖子、鸡冠……和日常的一样吗?

设计意图:第一类图像的出示正好唤起了儿童原来的公鸡想象,这是普遍意义上的形象积累,也是常规的。但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一个突破口:怎样才能让儿童对公鸡的想象有新的认识呢?因此找到公鸡在觅食、打斗、打鸣时的各种动作,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对公鸡的形象由原来的常态公鸡和非常态的结合,开阔学生的视觉思维。

3.教学的关注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儿童的落笔和表现,选择什么进行表现怎么表现需要在创作过程中给予引导:如画面中哪些细节和特点引起你的关注?如果用一些你知道的图形该怎么表现等等。因为儿童观察到的物体是怎么样的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即使他说出了公鸡的形象,因为儿童能表达的不是自己看到的,而是自己知道的图形和能表达的图形。在上面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斗鸡中羽毛都竖起来的表现是用圆圈和一个竖线来表示的,而不是其他的图形。在学生进行这样的创作时,我们可以去和孩子进行语言的交流:如你的公鸡在干什么?这些地方表现了公鸡的什么特点?你的公鸡样子很特别等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帮助儿童加强对物象的感知理解。

关注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对美术元素的使用。儿童一直以来都是以线造型为主的,他们通过各种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因为线是他们最早的造型元素和符号,有很多孩子在创作中不断地形成新的符号,当儿童创造一种规则时我们有意识地让儿童重复这种符号,并形成新的技能,并根据画面提示儿童:用这种图形,你画出了什么、表现公鸡的什么特点等,这样可以反复地使用儿童已经形成的新规则。

关注儿童在创作中的目标。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是怎么教,而学生的目标是不是按照教师的流程一点点来?有的孩子在教师讲解到一半的时候就耐不住开始表现了,这些孩子我们要关注他的心理变化和思考,更要尊重他的画面;他们不关心画面是否完整和是否好看,而是拼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和理解。所以有时候对一些孩子说:你的作品已经可以了,但是孩子还是不肯上交作品,原因就在这里:他心目中的创作还在继续。

三、由技到情的转化融合

儿童在观察物象时,当对物象的感知和个人的认知保持高度一致时,会引发个体独特的变化:将自己的喜好、感情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理解。

我们要承认儿童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他们的创作中,有时这种情感是一种伤心,有时是孤独,有时是开心,因为儿童将观察到的物象和自己所经历的事物、事件进行关联,从而形成了创作情感。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表现后,我发现班级里一个女孩子徐雨珊的作品和她自己的性格有着极大的相似。她表现的是一条鱼,这条鱼不是游在大海里,而是站着,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头歪歪的,仿佛在和某人说话交流。我请她到前面介绍自己的作品,她欣然答应了,在讲台上,我忘记了她在讲什么而是看到作品和人的高度一致。

小女孩不是借助美术来发泄自己的愤怒,而是用美术和主题表现自己,展示了一个小女孩天真的幻想。

在绘制这幅作品之后,小女孩雨珊在后面的画画中更加自信,画作也时常有精彩绝妙之处。

“画的象征意义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画的象征性可以很宽泛,但是其意义却因人而异。一幅画可能传达某种新的信息,也可能在论证我们已知的某件事情。但是如果不考虑与画相关的背景,就无法真正理解一幅画的含义……”(蒂丽奥)

显然当我们去看一幅作品,特别是儿童画时,我们看到的、联想到的可能更多。

儿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反应对事物的看法,理解以及自己的观点,儿童美术创作可以促进儿童用语言不能表达的思想,通过一个个主题,折射出儿童的情感、心理、智力的发展,美术创作没有对和错、好与坏,在创作的过程中,儿童的美术经验得到重要发展,通过美术,他们学会了关注其他的事物。

徐雨珊作品

陈勇老师课上辅导的学生作品

右图

图1

图2

图3

猜你喜欢
教学点物象公鸡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自私的公鸡
说话的公鸡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聪明的公鸡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