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

2018-10-23 11:23何静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互联网+高职

何静

摘 要:“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结合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解析了互联网+资助育人的新要求,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分类育人功能和资助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网络信息技术在权威信息发布、贫困生认定、学生评价、育人功能融合、资助服务建设以及贫困生数据库应用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80-02

当前,随着“互联网+”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推广应用,改进了资助育人资源的配置方式,提升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与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融合,实现思想理念层面的突破,建设层次上的创新以及实践操作层面的跨越,成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

2006年,学院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多年来,在工作中,学院始终坚持政策落实到位、评审程序规范、公正公平公开、资金发放及时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学金为辅助激励手段;以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为补充”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并逐步扩大受助学生的覆盖面,有效保证了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学院受助学生年平均达到5 869人次,占在校生总数比例的70%以上;勤工助学岗位年均近2 600人次,比例达到30%以上;学费减免累计达到1 100万元。通过定向扶持,贫困生就业率达到100%。

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传统工作方式的局限性也产生诸如政策宣传效果一般、认定工作片面、育人功效不强等问题,影响着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效率低下。资助政策主要是通过会议传达、宣讲等传统方式进行,学生被动接收,互动性差,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强,学生认知效果有限。

二是资源共享不够,信息公开透明性差。受助对象不能在第一时间对资助政策加以了解,延误了部分学生的申报。传统方式因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层层过滤产生信息差,造成学生不能全面了解资助政策,公开透明性不强。

三是传统工作管理相对简单化。由于资助对象性别、年龄、心理等不同造成学生在适应学校环境、寻找自我定位、关注未来发展等方面差异明显,但后期持续化跟踪关注不够,不同程度阻碍了资助育人效果的提升。传统的资助育人方式主动性不强,特别是在对资助对象的人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培养提升明显缺失,使得学生在思想觉悟提升,以及朝着更加健康的人生道路和社会道路发展上存在障碍。

四是育人手段单一,资助服务能力有限。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初步形成,他们惯于使用互联网,追求信息的便捷性和共享性,重视用户体验。他们追求自由表达,更加强调针对性和隐私性,对资助育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传统工作方式不能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需求和现实需要,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得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信息对接存在盲点。

二、“互联网+”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学生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呈现出明显的互联网思维特征。运用互联网创新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关注贫困生互联网思维下出现的新变化,同时填补传统资助育人方式的短板,以互联网思维重建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一)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思维下贫困生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互联网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充斥,与贫困生所处经济困境的现实落差,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价值取向,使得他们更加期望获得关注和认可,注重个人体验,强调针对性和隐私性。因而,贫困生更加在意个人现实诉求的满足。一是贫困生强调资助的公平性,他们喜欢利用互联网关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名额分配和评定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二是贫困生希望得到心理帮扶。在逐步解决经济困难过程中,希望学校对其个人发展提供在品德养成、意志磨炼、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资助服务。

(二)梳理总结传统资助育人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传统资助育人更加凸显经济性,育人功能不明显。贫困生“等靠要”现象较大程度存在。诚信和感恩意识比较淡薄,甚至出现伪贫困生和竞贫现象时有发生。按照传统观念,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资助育人就是经济援助”这样的偏差观念,在履行经济救助职能后,忽视了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大大淡化了资助育人原本应具备的育人树德职能,从而导致资助育人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找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弊端和症结,并加以改进和创新,是促进资助育人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運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原则,创新资助育人工作的组织实施,简化业务流程,使贫困生及时获得帮助,学校全面落实资助服务。资助政策传达全面及时、通俗易懂。明确“奖、贷、助、减、补、勤”等差别化育人功能导向,培养贫困生追求理想、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等精神品质。加强资助育人工作跟踪与反馈,强化育人功能。

三、运用“互联网+”创新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资助育人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开展资助育人互联网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资助业务流程网络化、电子化,做到资助项目全过程网上申报审批功能实现,全面加强精确管理。一是加强资助信息在申请、评选、评议等方面的权威发布和公开透明,运用微博、网络专栏问答、QQ在线咨询等方式加强政策解读。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建立客观、公正、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指标。改进认定方式并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强资助育人数据库建设。基于贫困生家庭信息、资助需求等综合调查,进一步完善“奖助贷勤减补”各项资助业务数据库,比如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系统建设,增加包括申请学生基本状态、学校组织实施、银行审批管理、国家有关政策解读等信息。建立信息核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四是开发助学工作客户端(APP)等应用软件,包括贫困生网上申报、表格下载、贫困证明提交等模块,后台管理实现量化认定、综合测评、在库查询,以及后期各类奖助学金申报等功能。申请条件具体清晰,方便贫困学生自助申请和在线查询状态。

(二)紧密结合资助项目,明确分类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要与资助项目紧密结合,明确“奖、贷、助、减、补、勤”的育人功能导向。“奖”通过表扬先进示范,为贫困生做好榜样力量的彰显。通过活动推动、典型示范、重点宣传的方式来发现贫困学生中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优秀学子,作为“创优争先”的典型;“贷”通过契约精神的履行,强调诚实守信。可以利用校园地贷款还款确认的契机,建立贷款毕业生微信群,定期推送个人征信常识、还款须知、违约学生案例,督促学生按期诚信还款,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逾期还款的发生概率;“勤”通过助学岗位上的付出,鼓励自助自立和社会参与。学校资助中心应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规范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助、减、补”通过经济上的帮助,反映责任担当与感恩回馈。结合评奖评优活动,在每年的“推优入党”和“评奖评优”工作中考核感恩意识,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考核学习成绩,还要考核感恩意识,可以以其参与实践服务和社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一项考核指标。通过资助项目的相互配合与衔接,形成全方位育人功能的深入融合,进而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

(三)坚持用户思维,加强资助服务体系建设

秉承“以生为本,服务极致”的理念,深入了解和掌握贫困生实际需求,分类设计实施资助服务项目,并加强资助服务能力建设。一是研究开设素质拓展、励志宣讲、互助帮学社团、团体心理辅导等常规性实践体验项目。二是以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及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定期推送政策解读、励志作品推荐、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测试、自强之星评选与风采展示等时代性与实用性兼具的育人信息,强化感恩、责任、自强及诚信等育人内涵。三是加强贫困生“能力提升、岗位推介、技能培训”等方面就业帮扶。学校各职能部门在全员育人的理念下,整合学校优势资源,通过企业岗位实习和实施菜鸟驿站、图书水吧、心灵一角等创新创业实训计划,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训机会,积累创业经验。

(四)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优势,建立科学有效的贫困生评价机制

充分利用多元化信息数据,开展贫困生综合评价有助于客观认识贫困生群体的整体特征,从而更好地抓住工作关键节点。首先,加强贫困生思想和生活动态的实时跟踪关注。资助育人工作者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贫困生电子动态档案库。档案内容除了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经济情况和受助信息外,还要反映学生在校实际学习生活情况。例如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课堂出勤率、学业情况、参与社会实践等。第二,通过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判断贫困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干预。应在查阅电子档案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实时更新的数据信息,真实全面了解受助生,客观评判资助对象划分及其服务要求。第三,强化资助育人服务能力。资助育人工作者要根据电子档案数据实施动态监测,对受助学生实际情况予以跟踪和调查,进行动态管理,更准确地覆盖需要帮助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物质资助、助学岗位、创新创业平台等人性化服务。

“互联网+”的深入应用,从根本上调整和更新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和机制,只有顺应并充分利用其优势,才能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动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而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颖,许志敏.钟慧娜.赵楚洪.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16(1).

[2]蔡琪,姜宁,李史干.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研究[J].教育培训,2017(3).

[3]朱安宏.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2017(1).

[4]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宋佳,许丹丹.网络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J].佳木斯職业学学报,2016(6).

[6]徐安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师范类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互联网+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