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强化对策探究

2018-10-23 11:23张珊珊王新影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思想政治教育

张珊珊 王新影

摘 要:国家形象是重要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学生是国家形象建设、展示、维护的主体力量。以“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为主题展开调研,对促进大学生自身、社会、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形象在认同情感方面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具体到实际行为层面,认同效果较不理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如下:教育者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大学生积极进行国家形象认同的自我教育、增强国家形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针对性、营造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国家形象;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236-03

国家形象是一个专门概念,包括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以特定的权力运行方式对国内民众进行管理,国民对国家实施的各项制度以及各方面管理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形成的印象即国内形象;另一方面,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在国际交往中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引起国际社会上的其他行为体对国家产生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该国的国际形象。

本文主要研究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认同问题,因此重点放在国内形象部分。以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为主要依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十九大报告,我国的国内形象具体可以体现为民主法治、廉洁高效的政治大国形象;改革发展、共同富裕的经济大国形象;底蕴丰富、文明创新的文化强国形象;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的社会形象;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生态形象以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负责任国际大国形象六个方面。

一、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骨干力量,是国家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精英群体,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栋梁。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认同,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形象与我国国家形象的关联,树立正确的国家形象观念,并能以实际行动来展现、提升和维护我国国家形象,从而将个人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自觉成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第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形象建设、展示、维护的主体,是最能对我国国家形象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大学生的素质、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国家形象,他们对于国家形象的认同与否,与自身的素质高低、成长成才直接相关。

第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二、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现状

形成认同是国家形象塑造的直接诉求,其原因在于认同能产生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驱动力”[2]。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内在包含着认同情感和认同理性行为两个方面。本文以“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为题设计调查问卷,对大连理工大学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共收回770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当前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社会形象、生态形象和外交形象的认同现状。

(一)大学生对国家形象的认同情感和意识较高

对于国家形象认同情感层面的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回答时,皆表示出高度的赞同。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的正确性,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国内外政策方针;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为傲,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乐于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理解和重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日益增高,我国的每一项国际事务和决策都得到了大学生的积极关注与支持。由此看出,当前大学生对我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六个方面在内的国家形象关注度较高,在情感和意识层面的认同程度较为积极正面。同时通过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还发现,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认同具有年级差异性:随着年级增加,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认同程度不断提升。

(二)少数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认同情感与行为相矛盾

休谟曾说过“理性和情感在几乎所有道德规定和道德推论中都是共同发挥作用的”[3]。国家形象认同同时具有情感和理性行为双重色彩,除了情感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层面的实际行动也是要探究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认同在行为层面的表现存在知行相矛盾的地方。以文化形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情感层面对我国底蕴丰富、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与骄傲,认同其是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但具体到行为层面,发现少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与传统文化的课程、实践活动、社团却敬而远之,有的大学生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这种知行矛盾也普遍存在于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社会形象、生态形象和外交形象的认同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未能形成大学生国家形象教育的有效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首要教育主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只侧重于理论阐释、案例分析,缺少必要的问题敏感度和国家形象现实问题的理论说服力,使国家形象认同的理性属性与感性属性相剥离,间接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厌学情绪甚至是逃课现象,影响其国家形象认同效果。此外,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将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希望和任务仅寄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理论课教师身上,忽视了各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后勤服务和管理部门的强化引导作用,导致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强化效果不理想。

第二,大学生对国家形象教育主观重视程度不足,学习功利化倾向明显。他们往往只注重那些会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帮助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忽视理论学习和选修课程,忽视思想方面的进步和成熟,对于高校开设的涉及国家形象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消极应对,认为这些课程的讲授内容过于“知识化”“理想化”,与他们的亲身经历或实际生活所见所闻所感不同,因而对主流向上的国家形象认同理论学习和活动参与表现出非理性的排斥情绪。

第三,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实质上具有强烈的规定性,即必须按照教科书进行——这既是思政课的特殊形式,也是思政课是经过严肃理性批判的知识的必然要求[4],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强化效果的原因之一。虽然教材内容与国家形象教育内容有很多契合点,但表现较为隐性。同时,国家形象的认同强化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不仅需要及时更新理论教育,还需要内化情感和外化行为实践,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样的要求。目前已有部分高校的理论课课堂讲授中加入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慕课等形式,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的选题往往会涉及较多的国家形象教育内容,形式新颖,学生参与度较高,但这种形式对教师资源的分配和指导参与程度提出了较高的需求,需要引起高校足够重视。

第四,复杂多元的外部环境也是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面临的重要挑战。首先,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成为我国使用网络的主力军,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甚至通过不实网络报道故意歪曲、丑化中国国家形象;其次,当前中国社会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各种难以预测的突发性事件不时爆发,对我国国家形象造成直接损害,部分大学生对发展中的中国社会认识不够全面,加剧了国家形象认同问题的凸显;再次,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国家形象的相关内容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也较少能接触到与国家形象相关的内容;最后,原生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作用不容小觑,但大多数家庭中,受文化程度、价值观念等因素限制,家长本身对国家形象了解不透彻,对子女进行国家形象教育和认同强化发挥作用有限。

四、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对策

(一)教育者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首要的教育主体,要使大学生对国家形象教育内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国家形象理论知识素养,这是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重要前提。其次在课堂讲授时要直面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既认识到现阶段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问题和挑战,明白这些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要坚定对民族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信心,相信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最后还要注重自身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学生,把国家形象认同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信念与自觉行动。

第二,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各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挖掘自己的专业教学中的国家形象隐形教育资源,使学生将专业课的学习与国家形象的观念形成二者结合。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要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发现学生的国家形象观念发生偏离时,可以与专业课、理论课或相关管理、服务部门教师迅速沟通,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积极进行国家形象认同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5],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者对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强化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关键是要依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成长,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目的。

大学生首先要从主观上重视并认真学习国家形象的相关内容,积极参加相关实践增强实际能力,将通过外部灌输和社会实践等学习的国家形象教育内容加以主动筛选、消化、吸收和再创造,转化为指导自身学习和生活的理念,提高自身国家形象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形象观。有了正确的认同意识和情感后,还要在理智的行动中表现出来,这才是认同国家形象最为具体生动的体现。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志愿活动,利用“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形式把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通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可以不断强化其国家形象认同。

(三)增强国家形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针对性

第一,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认同侧重点和程度不同,要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同特点和主客观需要合理分配不同年级学生的认同任务。大一新生初来乍到,应该侧重于培养国家形象的情感认同,同时注意行为引导;大二、大三学生对国家形象的认识通过大一的学习有了初步了解,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某些问题的理性认识不足,这一阶段国家形象认同的强化要与各专业课学习相结合,不断加强国家形象认同的理性引导,使国家形象认同感和专业素养协调进步、共同提高;大四学生即将进入社会,面临各种就业选择,本时期的国家形象认同强化要与社会实践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将国家形象认同情感自觉转化为理性认同行为,转化到工作中去,提高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行为实践能力。

第二,提高国家形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针对性。首先,要有效挖掘教材中的国家形象教育隐形资源,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材中增设国家形象的专门课题进行专题解读。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共同提高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强化的实效性。其次,各高校要重视利用网络新平台,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创新国家形象认同强化方式。可以通过开设远程网上教育课程、建立国家形象专题教育网站、论坛、申请设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多种渠道,使学生在业余時间也可以自行了解国家形象相关内容,将国家形象教育、认同引导强化与课堂教学、日常生活教育相联系,配合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互促进,增强国家形象认同强化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四)营造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良好环境

第一,“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7]”,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必须依靠社会性因素。党和政府要合理配置国家形象教育资源,出台有关国家形象的相关政策规范并给予支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将国家形象认同引导强化引向深入。同时各种大众传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加强宣传,共同为大学生营造国家形象认同的健康良好社会风尚,发挥其潜在的国家形象教育功能。

第二,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优良的校风是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重要保障。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融入国家形象要素,传递国家形象信息;校风、校训、校纪要求与国家形象认同要求保持一致;高校党支部、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班级等要充分利用广播站、校刊、校报、宣传栏等在日常和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等举办活动,大力宣传国家形象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手段和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创设国家形象认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国家形象情怀和意识,激发大学生国家形象行为实践,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認同。

第三,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社区和村委会可以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日常卫生、文化、经济等管理自治过程中挖掘国家形象资源,开展群众性活动,普及国家形象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家长的国家形象认同情感和行为实践,促进家庭环境优化。此外,还要注意家庭与高校间的良性互动,就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和思想观念等与学校教师及时沟通配合,发现错误思想行为及时纠正,充分发挥家庭环境对强化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积极作用。

第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其生活和学习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鉴于目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为避免对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产生不良影响,营造清朗的国家形象认同网络环境十分紧迫。首先,党的宣传机构和国家文化、信息主管部门要着力打造国家形象相关教育网站,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载体建设国家形象拇指文化,形成立体化的网络国家形象教育的格局,适时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和国家形象教育引导和认同强化;其次,坚持立法先行,通过明确必要的网络法律规范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理智发表意见参加政治和社会生活;最后,加大网络执法和监督力度,重视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减少不良网络媒体的虚假新闻和信息发布,降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误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判断问题,使大学生对国家形象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龙小农.从形象到认同——社会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8.

[3]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55.

[4]王圣,吴玉娟.国家形象塑造:大学思政教育的理性与信仰反思[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5):147-151.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2.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8.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